1、云南省玉溪市江川二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生物1.下图是某同学设计的“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装置图,1、2、3、4号试管加入适量水后再滴加2滴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用来鉴定CO2。对此实验的结果、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是( )A. 丙试管与乙试管相连,其作用是为乙试管提供充足的氧气B. 应在甲试管中加1 mL石蜡油,制造无氧环境C. 为了适当简化装置,可以将图中的2号或4号试管除去D. 1号试管与3号试管相比,出现黄色的时间要短【答案】D【解析】Fe3能催化H2O2水解产生H2O和O2,因此丙试管与乙试管相连,其作用是为乙试管提供充足的O2,A项正确;分析图示可知:甲乙试管是分别用
2、来探究酵母菌在无氧和有氧条件下的细胞呼吸方式,所以应在甲试管中加1mL石蜡油,制造无氧环境,B项正确;2、4号试管是作用是检测水中是否存在CO2,所以为了适当简化装置,可以将图中的2号或4号试管除去,C项正确;1号试管是检测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3号试管是检测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量,因此1号试管与3号试管相比,出现黄色的时间要长,D项错误。【考点定位】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2. 乳糖酶催化乳糖水解。有两项与此相关的实验,其它实验条件均设置为最适条件,实验结果如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 实验一增加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将降低B. 实验二若继续增大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不再加大C. 实
3、验一如果继续增加酶浓度,相对反应速率不再加大D. 实验二若温度升高10,相对反应速率将增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实验一增加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将上升,故A错。实验二若继续增大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不再加大,因为酶数量有限,故B正确。实验一如果继续增加酶浓度,相对反应速率将继续上升,故C错。因为为最适温度,实验二若温度升高10,相对反应速率将下降,故D错。考点:本题考查酶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3.组成玉米的核酸,其基本组成单位和所含的碱基种类依次是()A. 8种和8种 B.
4、 8种和5种C. 5种和5种 D. 4种和4种【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结构的生物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根据碱基不同分为4种,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根据碱基不同分为4种,DNA中的碱基是A、T、G、C四种碱基,RNA中的碱基是A、U、G、C。【详解】玉米是真核生物,既含有DNA也含有RNA,因此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和4种核糖核苷酸,共有8种核苷酸,碱基共有A、U、G、C、T共5种,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故选B。4. 如图为叶肉细胞中两种细胞器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均具有光合色素B. 均具
5、有合成ATP的酶C. 处具有合成和转化C3的酶D. 处生成的CO2可扩散至处被利用【答案】C【解析】图中为线粒体内膜,为叶绿体基质,为叶绿体的类囊体。A、光合色素只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A错误;B、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具有合成ATP的酶,叶绿体基质不具有合成ATP的酶,是叶绿体的类囊体,是光反应的场所,具有合成ATP的酶,B错误;C、为叶绿体基质,是光合作用暗反应的场所,暗反应包括CO2的固定(生成C3)和还原(C3生成C5),C正确;D、线粒体内膜处,进行的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和前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结合生成水,不能生成的CO2,D错误。【考点定位】叶绿体、线粒体5.下列
6、关于某一高等生物个体其体细胞的形态、功能相似程度的判断依据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B. 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C. DNA的种类和数量D. 表达的基因的种类【答案】C【解析】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细胞形态、功能可能不同,A正确。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直接承担者,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不同细胞形态、功能可能不同,B正确。DNA在同一个个体中DNA的种类和数量是相同的,C错误。细胞分化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6.若用圆圈表示原核生物(a)、真核生物(b)、乳酸菌(c)、硝化细菌(d)、酵母菌(e)、细菌(f),则这些概
7、念的从属关系表达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细胞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菌属于原核生物,题中乳酸(杆)菌(c)、硝化细菌(d)都属于细菌;酵母菌属于真菌,真菌属于真核生物,因此选择B;考点:本题考查的细胞生物的分类,细胞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原核生物中的细菌与真核生物中的真菌不容易区分,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真菌和细菌的区分,学生要会总结哪些是细菌哪些是细菌。7.如图表示某化学反应过程中,生成物的量与时间的关系,图中a、b、c三条曲线不能反映下列哪种因素对生成物的量的影响() A. 不同的温度 B. 不同的pH值C. 不同的底物浓度 D. 不同的酶
8、浓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pH、底物浓度和酶浓度等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某种酶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催化某反应过程中生成物的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其中a达到化合反应平衡点的时间最短,其次是b,最后是c,说明a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c条件下酶的活性最低解:A、温度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所以三条曲线的差异可能是由于温度不同造成的,A错误;B、pH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所以三条曲线的差异可能是由于pH不同造成的,B错误;C、反应底物的量不同时,化学反应的平衡点不同,而图中三条曲线的平衡点相同,说明三条曲线的差异不是反应底物的量不同造成的,C正确;D、酶的浓度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9、,所以三条曲线的差异可能是由于酶的浓度不同造成的,D错误故选:C考点:酶的特性8. 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论述,正确的是: ( )A. 组成无机自然界和生物体的化学元素都是碳元素最多B. 人、动物与植物所含化学元素的种类差异很大C.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D. 不同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基本相似【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生物体中氧元素最多,故A错;动、植物细胞中的元素种类相同,故B错;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故C正确;不同生物体内化学元素的含量不同,故D错。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细胞中的元素,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
10、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9.下列哪项生命过程是细胞凋亡造成的()A. 断尾壁虎长出新尾巴 B. 砍伐后的树桩上长出新枝条C. 蝌蚪尾巴消失的过程 D. 胚胎发育中出现造血干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叫细胞的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维持内环境稳态具有积极意义;细胞坏死是指细胞受到不利因素引起的非正常死亡,对于生物体是不利的。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详解】断尾壁虎长出新尾巴属于细胞的分裂和
11、细胞分化的过程,A错误;砍伐后的树桩上长出新枝条属于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过程,B错误;蝌蚪尾巴消失为生理性死亡,属于细胞凋亡过程,C正确;在胚胎发育中,早期胚胎干细胞产生造血干细胞及由造血干细胞不断产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过程均属细胞分化,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等生命历程,首先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其次结合选项分析,选出正确答案。10.乙肝疫苗的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抗原。接种该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下列对该抗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可被蛋白酶水解 B. 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C. 可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D.
12、 其空间结构只与肽键有关【答案】D【解析】【分析】接种乙肝疫苗后,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据此答题。【详解】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被蛋白酶水解,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紫色,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有关,综上分析,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11. 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B.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
13、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C. 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D. 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l个或2个DNA分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A正确;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B正确;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两个磷酸基和一个碱基,只有链首的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是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C错误;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因此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且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间期或末期)或2个DNA分子(
14、分裂期),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基因和染色体之间关系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12. 下图表示细胞中某种生理过程,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 丙的合成是由甲、乙共同控制的B. 甲、乙中共含有A、G、C、T四种碱基C. 若甲中发生一个组成单位的替换,丙的结构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D. 若a、b上分别有x和 y个密码子,丙中最多有(x +y)3个肽键【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丙是由甲和乙共同控制合成,A正确;甲和乙都是DNA,都含有A、G、C、T四种碱基,B正确;若甲中发生一个组成单位的替换,即发生基因突变,丙的结构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C正确;若a、b上分别有x和
15、 y个密码子,丙中最多有(x+y)-1个肽键,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13. 有性生殖生物的后代性状差异,主要来自于基因重组,下列过程中哪些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基因重组的类型。基因重组发生在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在四分体时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一种是在减后期,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所以应为,而不是配子的随机组合。考点:基因重组的类型点评:本题优点是用
16、图的形式展现基因重组的内容,直观具体,易于区分。14.遗传工作者在进行遗传病调查时发现了一个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系谱如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甲病不可能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B. 乙病的遗传方式可能是伴X显性遗传C. 两病都是由一个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D. 若4不含致病基因,则1携带甲病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3【答案】D【解析】【分析】先分析该病的遗传方式,然后再根据遗传方式进行计算。甲病:根据-1、-2和-2,患病女儿致病基因来自父母,父母有致病基因而无病,故致病基因是隐性,父亲有致病基因而无病,此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根据-5、-6和-
17、2,假如该病是伴X显性遗传,则-2患病,其母亲-6一定是患者,而其母亲是正常的,所以该病不可能是伴X显性遗传病。【详解】甲病具有“双亲正常女儿患病”的特点,故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能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白化病、先天聋哑等,A错误;根据-5、-6和-2,假如该病是伴X显性遗传,则-2患病,其母亲-6一定是患者,而其母亲是正常的,所以乙病不可能是伴X显性遗传病,B错误;两病都是单基因遗传病,都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C错误;设甲病由A、a基因控制,根据-2患甲病,故-1、-2的基因型为Aa,则-3的基因型和概率为1/3AA、2/3Aa,-4不含致病基因,基因型为AA,则-1为甲病致
18、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2/31/2=1/3,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判断遗传系谱图的关键是先判断显隐性,然后再根据假设法来判断是位于常染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15. 有关下图的说法,正确的有( )上图可表示DNA复制过程上图并非只能表示转录过程图中共有5种碱基图中的A代表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图中两条链共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图中A与U之间的氢键数目和A与T之间的氢键数目不同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图示过程可表示转录也可表示逆转录,共有5种碱基A、T、C、G、U,图中A表示腺嘌呤,图中有两条链,每个链有上1个游离的磷酸基团,A与U、A与T之间都
19、是两个氢键,选A。考点:本题考查DNA和RNA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16. 具有A个碱基对的一个DNA分子片段,含有m个腺嘌呤,该片段第n次复制需要多少个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A. (2n1)(Am) B. 2n-1(Am) C. (2n1)(A/2m) D. 2n(A/2m)【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在DNA分子中,两个非互补的碱基之和占DNA碱基总数的50%,因此鸟嘌呤的个数为:Am,根据公式第n次复制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个数为:2n1(Am),故C正确。考点:本题主要考查DNA分子复制,意在考查考生能用
20、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17. 将基因型为AABbCc和aabbcc的植株杂交(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其后代表现型之比为( )A. : B. : C. :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AAaa的后代基因型和表现型都只有一种;Bbbb的后代基因型有两种,分别为Bb和bb,表现型也为两种,比例为1:1;Cccc的后代基因型有两种,分别为Cc和cc,表现型也为两种,比例为1:1因此,基因型为AABbCc和aabbcc的植株杂交,后代表现型比为1(1:1)(1:1)=1:1:1:1。综上所述,C正确。考点: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21、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测交实验,并利用遗传图解分析问题。18.用纯种的黄色圆粒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得F1,将F1自交得F2的种子3200粒。这些种子中应该有绿色皱粒( )A. 1600粒 B. 400粒 C. 200粒 D. 1200粒【答案】C【解析】【分析】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所得子一代自交的后代有9种基因型和4种表现型。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为9:3:3:1。熟练掌握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子二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比例是解题的关键。【详解】由题意可知,F1基因型为YyRr,F1自交得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因而绿色皱粒有32001/16=200粒
22、。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故选C。19.在杂交育种工作中,通常开始进行选择的代数及理由是()A. F1、基因出现重组 B. F1、性状开始分离C. F2、开始性状分离 D. P、基因开始分离【答案】C【解析】【分析】分离规律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是: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隐性性状一旦出现就是纯合体,而显性性状有杂合体,需要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性状才能获得纯合品系。自由组合规律在育种上面应用:两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通过基因重组获得F2新的基因组合类型,从而出现新的性状,并对控制新的性状的基因进行纯化处理。因此育种工作实际上是对性状进行的选择,从而间接完成对基因的纯化处理。【详解】杂种F1
23、只是表现显性性状,F1代个体的配子在形成过程中会出现基因重组,基因重组的结果表现在F2代,A错误;F1只是表现亲本的显性性状,不会出现性状分离,B错误;无论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结果,还是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性状分离都会出现在F2代,F2代性状的分离才能表现出优良性状供选择,C正确;如果亲本P有我们需要的优良性状就无需杂交育种,P亲本纯合体的形成配子过程中只是成对的基因分开,只是形成一种配子,它们的子代只表现显性性状,D错误。故选C。20.用15N标记细菌的DNA,然后将这种细菌放到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假定细菌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分裂产生4个新个体,它们的DNA中含14N链与15N
24、链的比例是A. 3:1 B. 2:1 C. 1:1 D. 7:1【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DNA有两条链,含14N链有6条与15N链有2条,故是3:1,故A正确。考点:本题考查DNA复制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21.下图是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部分模式图,相关描述正确的是A. 图中有3种细胞能够对病菌进行特异性识别B. 物质I具有促进细胞D增殖分化的作用C. 物质I和物质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 细胞B和C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图示可知:A为吞噬细胞、B为T细胞、C为B细胞、D为浆细胞,物质I是淋巴因子,物质是抗体
25、。T细胞和B细胞均能够对病菌进行特异性识别,吞噬细胞能够识别病菌,但没有特异性,浆细胞不能识别病菌,A项错误;淋巴因子能够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项错误;淋巴因子和抗体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项正确;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作用,B细胞仅在体液免疫中都发挥作用,D项错误。【点睛】本题以“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部分模式图示意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的前提是:需要熟记并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22. 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而发挥作用B. 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
26、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C. 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D. 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答案】B【解析】激素在人体内起调节作用,有高效催化作用的是酶。23.某研究机构研究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的净化,实验结果如图。其中P表示磷;N表示氮;COD表示化学需氧量(代表水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氧气消耗量)。据图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A. 人工湿地可将生活污水完全净化B. 人工湿地对污水中的N去除效果好于PC. 811月份流经人工湿地的污水中N和P的减少都是同步的D. 从12月份COD的曲线变化分析,浮游动物的取食作用对污水有一定净化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N的下降幅
27、度大,所以人工湿地对污水中的N去除效果要好于P;在811月份,流经人工湿地的污水中N的含量在8月中旬至10月中旬是持续下降的,但P的含量呈波动趋势,所以不是同步的;从整体上看,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但图中没有信息能反映出浮游动物的取食作用对污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详解】根据N表示氮;COD表示化学需氧量,这两条曲线最终都逐步下降,由此可知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但由图可知,没有体现完全净化,A错误;由于N的下降幅度大,故人工湿地对污水中的N去除效果好于P,B正确;据图中曲线可知,流经人工湿地的污水中N的含量在8月中旬至10月中旬是持续下降的,但P的含量呈波动趋势,所以
28、流经人工湿地的污水中N和P的减少不是同步的,C错误;12月份,曲线平行于X轴,可认为此月浮游动物的取食对COD无影响,不能据此推出浮游动物的取食作用对污水有净化作用,D错误。故选B。24.如图,神经元a、b与痛觉传入有关,神经元c能释放脑啡肽,脑啡肽具有镇痛作用。下列相关判断不合理的是A. a神经元的神经递质释放受a、c两个神经元控制B. 乙酰胆碱会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C. 脑啡肽的释放会引起乙酰胆碱释放量减少D. a、c神经元均通过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A神经元的递质释放受A、c两个神经元控制,A正确;神经元A、b与痛觉传入有关,神经元c能释放脑啡肽,
29、脑啡肽具有镇痛作用,说明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递质,B错误。脑啡肽的作用是减少乙酰胆碱的释放,减弱对下一个神经元的刺激作用从而起到阵痛的作用,C正确;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D正确。考点:此题主要考查突触的结构,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25. 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 神经体液调节是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B. 体液调节是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主要形式C. 肾脏不是内分泌器官,其病变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不大D. 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稳态的有关知识。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
30、机制,参与协调内环境稳态的系统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等。根据对稳态的最新认识稳态不但需要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还需要免疫调节。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26.群落的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以P代表群落的总生产量,以R代表群落的总呼吸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火灾后的森林依次出现杂草、灌木林、乔木林,先发生初生演替,后发生次生演替B. 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与群落的演替无关C. P/R比率可以作为表示群落演替方向的一个优良指标D. 当P/R接近或等于1时,说明群落中的能量或有机物收支平衡,群落演替不再进行【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
31、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即内因是群落演替的决定因素。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详解】火灾后的森林出现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当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时,会影响群落的演替,B错误;当P大于R时,
32、说明有有机物的大量积累,是一个发展的群落,P小于R时,说明是一个衰退的群落,故P/R比率可以表示群落演替方向的一个优良指标,C正确;P是群落的总生产量,R是群落的总呼吸量,P等于R说明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但群落演替仍在进行,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及概念,掌握群落演替的过程及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能对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进行比较,再结合所学的知识作出准确的判断。27. 下列不属于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是A. 扦插繁殖不易生根植物时,用一定浓度的萘乙酸浸泡插枝的下端B. 一定浓度的2,4D可作为除草剂使用,例如去除农田的双子叶杂草C.
33、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涂一定浓度的萘乙酸结出无籽果实D. 用吲哚乙酸喷洒棉株达到保蕾保铃的效果【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枝条下端,不久长出大量的根;(2)促进果实发育: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未受粉的花蕾,可长出无籽果实(用于培育无籽果实);(3)防止落花落果,可用于棉花的保蕾保铃;(4)控制性别分化解:A、用一定浓度的萘乙酸等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扦插枝条的切口,A正确;B、一般情况下,低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能抑制植物生长,农业上经常利用双子叶杂草对生长素敏感的特性,用高浓度的2,4D(生长素类似物)
34、作除草剂,来达到即除去双子叶杂草,又促进农作物生长的目的,B正确;C、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用适宜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雌蕊柱头可以获得无子果实,C正确;D、防止果实脱落可用一定浓度的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D错误故选:D考点: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28.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B. 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动物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 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D. 种内斗争有可能导致种群均匀分布【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
35、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详解】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属于增长型,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A正确;若动物对捕捉器有条件反射,则不利于再次捕获,故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正确;年龄组成是不同年龄个体所占比例,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不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C错误;种内的斗争会使每个生物都要平均占有一
36、块地方,所以可能会导致种群均匀分布,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9.人体组织液中的氧气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至少需要通过几层膜()A. 2层 B. 3层 C. 4层 D. 6层【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的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可以直接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绝大多数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可以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氧气在线粒体内膜上参与第三阶段的反应。【详解】组织液中氧气进入组
37、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需要穿过细胞膜、线粒体膜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的反应,由于线粒体是双膜结构的细胞器,因此人体组织液中的O2若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有机物,这些氧分子至少要通过细胞膜、线粒体外膜、线粒体内膜共3层膜。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故选B。30. 关于图中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实现了对能量的充分利用和物质的良性循环B. 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提高了生态效益C. 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D. 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
38、,它既是一条能量转换链,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从经济上看还是一条价值增值链。因此,遵循这一原理,合理设计食 物链,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多级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弃物,成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投入,也就是使废物资源化,从而提高 了系统总能量的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原理应用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31.如图表示水盐调节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图中的甲是饮水不足、
39、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B. 乙、丙、丁分别是下丘脑、大脑皮层、肾小管和集合管C. 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D. 渴觉在大脑皮层产生,所以水盐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答案】D【解析】渗透压上升,可能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A对;由图可知乙、丙、丁分别是下丘脑、大脑皮层、肾小管和集合管,B对;图示过程为神经体液调节,C对;水盐调节中枢在下丘脑,D错。【考点定位】水盐平衡【名师点睛】当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当机体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
40、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32. 大脑皮层言语区中S区受损伤,病人的临床表现为( )A. 不能看懂文字B. 运动性失语症C. 不能听懂话D. 不能写字【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即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后则会患运动性失语症,表现为不能讲话。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大脑皮层的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试题难度中等。33.如图表示淋巴和另外三种液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A. 丙与乙之间的关系不存在B. 如果甲与乙间的水分交换失去平衡,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C. 淋巴不仅可以调节甲与乙之
41、间的水分平衡,而且能将甲中少量的蛋白质运回乙D. 当营养不良时将导致乙液体渗透压降低【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图中甲为组织液,可单向渗透进入淋巴,乙是血浆;丙是细胞内液。【详解】根据分析可知,乙为血浆,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故存在丙与乙之间的关系,A错误;若甲与乙间的水分交换失去平衡,如血浆渗透进入组织液的增多,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甲为组织液,乙是血浆,淋巴不仅可以调节甲与乙之间的水分平衡,而且能将甲中少量的蛋白质运回乙,C正确;当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血浆渗透压减小,将导致组织水肿,D正确。故选A。【
42、点睛】本题考查了内环境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34.下列有关激素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激素是通过主动运输到体液中的B. 激素随体液运输到靶细胞C. 激素可与靶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蛋白结合D. 垂体细胞是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答案】A【解析】【分析】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1)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能产生显著的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扩散到体液中
43、,由血液来运输,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详解】蛋白质类激素通过胞吐到体液中,由体液来运输,故激素不是通过主动运输到体液中的,A错误;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进入到体液中,由体液运输到靶细胞,B正确;激素可与靶细胞膜上受体蛋白结合,且是特异性结合,C正确;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全身所有细胞,包括垂体细胞,D正确。故选A。35. 下列关于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B. 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C. 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 制作的生态缸应密
44、闭,放置在室内通风、阳光直射的地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标记重捕法,A错误;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B正确;统计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采集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C错误;制作的生态缸应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阳光散射的地方,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态学研究方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36. 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 )小腿抽搐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尿毒症 组织
45、水肿A. B. C. D. 【答案】B【解析】小腿抽筋是由于内环境中钙离子浓度低造成的,正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而导致的细胞形态的变化,属于遗传病,不正确;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的大量增加导致的,正确;尿毒症是由于肾脏病变,导致内环境成分如尿素等超标,正确。【考点定位】内环境成分37. 下列各项中,阐述生态系统的是( )A. 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B. 地球上全部生物的总和C. 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D.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是群落;错误。 B.地球上全部生物的总和是群落;错误。C.一定区域内同种
46、生物个体的总和是种群;错误。D.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形成生态系统,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正确。考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点评:基础知识考查,基本概念的识记。38.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 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B. 体温调节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C. 人体的体温是一个恒定值 D. 人体热量来源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主【答案】C【解析】【分析】1体温的平衡: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动态平衡。2热量有机物氧化分解放能。3体温调节的中枢:下丘脑;感受器为温度感受器,分冷觉和温觉感受器。4体温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5、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
47、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6、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详解】下丘脑存在体温调节中枢,A正确;体温调节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B正确;体温恒定就是指体温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保持一个恒定值,C错误;产热的器官主要是骨骼肌和肝脏,散热主要通过皮肤汗腺分泌汗液的方式进行,D正确。故选C。39.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人体内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可以进行双向传导B. 兴奋可在树突细胞体树突突触间传递C. 增
48、大离体神经元外Na的浓度可增大静息电位D. 刺激传出神经或感受器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答案】D【解析】【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
49、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故人体内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只能进行单向传导,A错误;兴奋可在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间传递,B错误;静息电位是由K+外流引起的,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没有变化,C错误;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因此,刺激感受器或传出神经,信息都能传到效应器而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效应,D正确。故选D。40.下面是有关促胰液素发现的实验,下列有关促胰液素的说法正确的是()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稀盐酸静脉注入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肠黏膜稀盐酸砂子研磨制成提取液静脉注
50、射到血液胰腺分泌胰液A.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B. 组与组之间的自变量是有无通向小肠的神经,几组实验的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C. 与对比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不受神经的调节D. 上述实验说明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只有体液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实验:1、与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2、与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黏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详解】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促胰液素,它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不是由胰
51、腺分泌的,A错误;组与组之间的自变量是有无通向小肠的神经,几组实验的因变量都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B正确;与组成的实验自变量为是否含通向小肠的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但通过神经调节也可能调节胰腺分泌胰液,要证明胰液分泌还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C错误;该实验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但要证明胰液分泌还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D错误。故选B。【点睛】本实验来源于课本,是对课本实验的一个再现,要求对课本相关的实验的探究过程一定要明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41.下图表示干细胞
52、的三个发育途径。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A形成的B仍然保持着其特有的_能力,A到C的过程是由_控制的。(2)A分化成D的根本原因是_。(3)若D是正在衰老的细胞,则细胞中的结构发生的变化是_。(4)若D发生癌变,则此细胞在体内易分散和转移的直接原因是_,而根本原因是_。【答案】 (1). 分裂和分化 (2). 基因 (3). 遗传信息的表达情况不同 (4). 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5). 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间黏着性显著降低 (6).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干细胞的三个发育途径,其中A为干细胞,A形成B为干细胞的
53、增殖过程;A到C表示细胞凋亡过程;A到D为细胞分化过程,D细胞中结构依次为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染色质、核仁、核膜、高尔基体、细胞核、细胞膜。【详解】(1)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由A细胞形成的B细胞仍然保持着分裂和分化能力;A细胞到C细胞的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一定阶段,由特定基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2)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特定的基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表达的结果,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3)结构是细胞核,细胞衰老时,细胞核主要变化为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4)癌变的细胞由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间黏着性显著降低,故癌细胞容易转移扩散。
54、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的结果。【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干细胞的三个发育途径图解,考查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等知识,熟记细胞分化的概念、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熟记细胞中各结构的图象,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42. 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几十年来,由于反复使用,致使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越来越强。请回答:(1)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存在着_。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绝大多数细菌被杀死,这叫做_;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了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叫做_。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_,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与青霉素之间的_实现的。由于青霉素的反复使
55、用,就会使抗药性状逐代_并加强。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虽然生物的_是不定向的,但_在很大程度上是定向的。(2)自然选择是把自然界中早已存在的_变异选择出来,并使之逐代积累、加强,最终形成生物新品种。(3)上述过程表明自然选择是一个_的过程。【答案】(1)差异不适者被淘汰 适者生存 选择作用 生存斗争 积累 变异自然选择(2)有利 (3)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相关知识点,熟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内容,理解题意中细菌抗药性增强的原因,再结合题意进行作答。(1)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存在着差异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绝大多数细菌被杀死,这
56、叫做不适者被淘汰;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了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叫做适者生存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选择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与青霉素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由于青霉素的反复使用,就会使抗药性状逐代积累并加强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虽然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但自然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定向的。(2)自然选择是把自然界中早已存在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并使之逐代积累、加强,最终形成生物新品种。(3)可见自然选择是一个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43.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请回答:(1)某生物小组为验证生态系统各种成分的重要性和不可缺少性,进行了如下实验设计:取同样形状、同样体积的锥形瓶三个,分别标记为1、2、
57、3号,均加等量的水,3号加少许河泥,再在1、2、3中加入同样的金鱼,2、3号加入等量的金鱼藻,均用橡皮塞塞紧,然后放在阳光下。记录结果如下表所示:瓶号1号瓶2号瓶3号瓶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周)31125 2号和3号锥形瓶相比较,2号锥形瓶中的金鱼存活的时间较短,主要说明 是生态系统成分中不可缺少的。 两个锥形瓶的实验结果相比较,说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成分中不可缺少的。该实验的无关变量为(最少答出两项) 。(2)请继续设计实验探究阳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方法步骤:第一步:取同样形状同样体积的第4号锥形瓶,第4号锥形瓶的设计处理应该与 号锥形瓶作对照。第二步: 。第三步:观察记录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推
58、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 。(3)下面甲、乙两图表示两个不同生态系统中,积累在植物和土壤中的有机物比例,其中表示热带雨林的是图 ,这是因为 。【答案】(1)分解者 1号和2号 温度,金鱼的数目,金鱼藻的数目等(2)第一步:3号第二步:第4号锥形瓶作遮光处理第三步:第4号锥形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比第3号锥形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短(3)乙 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旺盛【解析】(1)2号锥形瓶中的金鱼存活的时间较短,3号加少许河泥,而2号没有,主要说明分解者是生态系统成分中不可缺少的。1号和2号两个锥形瓶的实验结果相比较,2号加入金鱼藻,而1号没有,说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成分中不可缺少的。该实验的无关变量为
59、温度,金鱼的数目,金鱼藻的数目等,实验要确保单一变量。(2)请继续设计实验探究阳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方法步骤:第一步:取同样形状同样体积的第4号锥形瓶,第4号锥形瓶的设计处理应该与3号锥形瓶作对照。第二步:第4号锥形瓶作遮光处理,单一变量是阳光。第三步:观察记录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推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第4号锥形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比第3号锥形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短,因为没有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更新空气,提供营养物质。(3)甲、乙两图积累在植物和土壤中的有机物比例,其中表示热带雨林的是图乙,这是因为热带雨林光照强度强,植物光合作用有机物体内积累得多,另外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旺盛。44.胰岛素作为一种信号
60、分子,能作用于动物细胞膜上的受体,进而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葡萄糖除作为能源物质被氧化分解外,还可在某些细胞内被合成糖原,在另外一些细胞内转变为脂肪。(1)胰岛素分子作用的靶细胞为_,若某人由于某种原因,细胞表面的受体不能识别胰岛素分子,此人会患_病。(2)葡萄糖在_中合成糖原(写出两种)。(3)为验证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进入动物细胞,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并预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动物细胞的密度比培养液大,离心后会沉淀)。材料用具:已灭菌且含14C标记的葡萄糖的动物细胞培养液、小白鼠的胚胎、剪刀、胰蛋白酶、已灭菌的培养瓶、检测放射性同位素的仪器、离心机、溶解在生理盐水中的适宜浓度的胰岛素溶液、生理
61、盐水、恒温箱。实验步骤:取两个已灭菌的培养瓶,编号为A、B,分别加入_,A作为实验组,B作为对照组。将小白鼠的胚胎用剪刀剪碎,然后用胰蛋白酶处理。将处理过的细胞分成两等份,分别加入到A、B两个培养瓶中待用。A中加入一定量的_,B中加入_。将A、B两个培养瓶振荡摇匀后,_。取出A、B两个培养瓶,用离心装置分别离心,收集上清液,然后用检测放射性同位素的仪器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预期实验结果:_。【答案】 (1). 全身组织细胞 (2). 糖尿 (3). 肝脏细胞、肌肉细胞 (4). 等量的已灭菌且含14C标记的葡萄糖的动物细胞培养液 (5). 溶解在生理盐水中的适宜浓度的胰岛素溶液 (6).
62、等量的生理盐水 (7). 同时放入恒温箱中培养相同的时间 (8). A瓶上清液放射性较弱,B瓶上清液放射性较强【解析】【分析】胰岛素的作用是加速物质氧化分解,促进血糖合成糖原,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脂肪等非糖类物质,其作用的靶细胞为全身细胞。设计实验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为验证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进入动物细胞,所以自变量为胰岛素含量不同,因变量为培养液中14C标记的葡萄糖的剩余量,可用上清液中放射性的强弱来表示。【详解】(1)胰岛素分子可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其作用的靶细胞为全身组织细胞,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不能识别胰岛素分子,使胰岛素不能降低血糖,所以此人会患糖尿病。(2)葡萄
63、糖在肝脏和肌肉细胞中能合成肝糖原或肌糖原。(3)取两个已灭菌的培养瓶,编号为A(实验组)、B(对照组),在两个瓶中分别加入等量已灭菌且含14C标记的葡萄糖的动物细胞培养液。将小白鼠的胚胎用剪刀剪碎,然后用胰蛋白酶处理使细胞分散开。将处理过的细胞平均分成两等份,分别加入到A、B两个培养瓶中待用。设计实验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为验证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进入动物细胞,所以可在A瓶中加入溶解在生理盐水的适宜浓度的胰岛素,B瓶中加入与A瓶等量的生理盐水。将A、B两个培养瓶振荡摇匀后,同时放入恒温箱中培养相同的时间。由于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所以A瓶上清液放射性较弱,B瓶上清液放射性较强
64、。【点睛】本题考查血糖平衡调节及其相关设计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能力。45.请分析回答有关生物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研究发现,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其病因主要是患者体内产生的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作用于乙酰胆碱受体后,使乙酰胆碱受体退化且再生受阻。(1)临床上可采用切除胸腺来治疗重度患者,其原因是切除胸腺能抑制_细胞的发育成熟,使_(填写一类免疫活性物质)不能产生,从而减少抗乙酰胆碱抗体的产生,阻碍患者_(体液/细胞)免疫的应答。.动物通过嗅觉感受器探测外界环境的气味分子,图1为嗅觉感受器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过程示意图。(2)气味分子与细胞膜上的_结合后,再通过G蛋白激活蛋白X,蛋白X使
65、ATP分子转化为环腺苷酸(cAMP),由此可知蛋白X具有_功能。(3)cAMP分子可开启细胞膜上的Na通道,引起大量的Na内流,使膜内电位变为_,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到_,形成嗅觉。.图2是体育运动对学习记忆的促进作用于蛋白质类神经营养因子(BDNF)关系的部分图解。(4)运动应激能促进a过程,a过程是指BDNF基因的_过程。(5)据图可知,BDNF具有促进_和激活_的作用,从而促进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若向大鼠脑室内注射抗BDNF的抗体,短时间内将导致突触间隙内b物质的含量_(填“增加”、“不变”、“减少”)。【答案】 (1). T(或T淋巴) (2). 淋巴因子 (3). 体液 (4). 受体
66、 (5). 催化 (6). 正电位 (7). 大脑皮层(嗅觉中枢) (8). 表达(转录和翻译) (9). 神经递质的释放 (10). 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 (11). 减少【解析】【分析】分析图1:图为嗅觉感受器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过程示意图。气味分子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通过G蛋白激活蛋白X,蛋白X使ATP分子转化为环腺苷酸(cAMP),cAMP分子可开启细胞膜上的Na+通道,引起大量的Na+内流,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导到嗅觉中枢形成嗅觉。分析图2:图示表示突触。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为单向传递,其原因为: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
67、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详解】.(1)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其病因主要是患者体内产生的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作用于乙酰胆碱受体后,使乙酰胆碱受体退化且再生受阻。切除胸腺能抑制T细胞的发育,使淋巴因子不能产生,从而减少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或抗体)的产生,使得患者的体液免疫不能正常进行。.(2)由题图可知,气味分子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蛋白结合后激活蛋白X,催化ATP水解,此时蛋白X起催化作用。(3)由题图可知,cAMP开启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钠离子内流,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产生兴奋,故膜内电位变为正电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到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形成嗅觉。.(4)a过程是指BDNF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即基因的表达过程,包括转录与翻译。(5)据图可知,BDNF具有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作用,从而促进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若向大鼠脑室内注射抗BDNF的抗体,则会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短时间内将导致突触间隙内b的数量减少。【点睛】本题考查膜结构和功能以及突触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