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冬读课文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友情的美好和可贵。2、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15个生字。3、学习“辶”旁,归纳“讠”旁。4、能工整地写出文中要求掌握的八个生字。教学难点:偏旁部首,尤其是“辶”旁的书写。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友情的珍贵,培养互助互爱、真诚相待的美德。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1、课件出示插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完整话)2、连起来说一说整幅图的意思。3、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读拼音识字或者和同学交流。2、检查识字情况
2、。课件出示生词,学生认读生词,理解词意。(1)请学生说一说 。胆小的反义词。用“脸红”说话。用“越越”说话。用“请”说话。(2)课件再次出示生词 :学生开火车读生词。3、检查读文情况。指名读文,老师纠正字音,学生评价读文情况。4、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生字。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读流利,划出自然段。(学生汇报)2、分段指名读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和学生总结文章主要内容和丁丁、冬冬的性格特点。3、自读课文,回答问题。(1)冬冬开始读的怎么样?你从哪句话中知道的?(学生读一读课文中的句子)(2)冬冬后来读的怎么样?你从哪句话中知道的?(学生读文中句子)(3)冬冬为
3、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进步?你从哪句话中知道的?(学生读一读丁丁说的话)四、学写生字1、课件出示生字。你能记住哪个字,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学生分析字形)2、学习新偏旁。(1)出示生字“文”“这”。(2)学生观察生字,说说“文”和“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3)学习新偏旁“辶”。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
4、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一笔点,二笔横折折撇,三笔捺。3、学写生字。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
5、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1)学习生字“这”,教师范写,学生学写。(2)范写生字“课”,写的时候注意什么?(左窄右宽)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3)范写生字“笑”,写的时候注意什么?(上小下大,下半部分第一笔是撇,不是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