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情境创设不能丢失“数学味”.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55276 上传时间:2025-11-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境创设不能丢失“数学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情境创设不能丢失“数学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情境创设不能丢失“数学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情境创设不能丢失“数学味”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情境创设不能丢失“数学味”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情境创设不能丢失“数学味”纵观现代的课堂,不论什么学科,创设恰当的情境都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然而,不同学科创设的教学情境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如果生搬硬套,便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前几天,笔者听了一节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人教版新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的课,在听课时和课后的反刍中,总感觉这节数学课缺少生气,其根源全在于导入新知时所创设的情境有失数学味。师:同学们,你们把书打开,看看16页上画的是什么呢?生:上面写的是北京赢了!师:北京做什么事赢了?生:北京申办2019年奥运

2、会,在投票中我们得了56票,赢了!师:多么不容易啊!北京取得了2019年的奥运会的举办权,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富强的象征!同学们,你们想说点什么?生:中国人真了不起!师:同学们,请带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我们来学习新课:两位数减两位数(师板书课题)这种导入,是为激情而激情,而不是将数学知识融入激情之中。情境创设与学习的数学内容脱节,且白白耗费了6分钟左右的宝贵时间。在后面的教学中,上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不退位减法时,多是抓住56、22、18这几个数字,让学生抽象地去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整个课堂教学的氛围再也没有开课时那样活跃了。试想一想,在数学教学中脱离数学课的本位去创设所谓的情境,

3、这样的课怎能不是事倍功半呢?数学课的情境创设,应有别于语文或其他学科。如果失去了数学味,就算一时激起了热闹的教学场面,也只是一种虚假的繁荣,很多时候不但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反而会南辕北辙。课后交流时,该教师也想到了,该节课的情境创设与实际的教学内容成了两张皮,以至于教学效果差,只能算是舍本逐末。就在听这节课的第二天,笔者听了另一位教师教学同一内容,第一流程都是创设情境,导入新知。这个有了数学味的教学情境,教学效果是另一番景象。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2019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可是你们知道吗,要想举办奥运会可不容易,要先提出申请然后经过很多的考核,最后再投票,谁的票多才行,就像我们选班长。(扩

4、大学生视野,贴近学生生活,课件出示课本第16页北京赢了的画面,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并思考。)画面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汇报。师: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生:多伦多比北京少多少张票?师:应怎样列式呢?生:5622=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所列算式,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同一教学内容,围绕教材主题画面创设导入新课的

5、情境,是以上两节课的共同之处,然而效果却截然相反。第一位教师淡化了数学本位,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无多大的联系,可谓是徒劳而无果。而另一位教师在教学情境中引入数字,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巧妙地融入其中,思考和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这样的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快乐,与前一节课比较,我们便会明白在数学教学情境中体现数学味的重要性。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一般说

6、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通过这两堂课的教学情境对比发现,数字与某一事件发生了关联时,它便有了形象,一种使学生可以感知到的形象,数字便在学生脑中立了起来,才显示出了它独有的美。数学课堂中不能单独言情境教学之美,也不能单独谈数字之美,只有两者和谐共振,才能真正为数学教学增添光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学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