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先秦编者:河北省沧县中学 蔡增清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夏、商、西周的更替过程,体现了我国奴隶社会建立、发展、繁盛的历史进程,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商汤灭桀和武王伐纣,被古人称之为“汤武革命”。对此处“革命”最恰当的解释是 A奴隶推翻奴隶主统治的斗争 B推翻残暴统治的正义斗争 C奴隶主政权之间的争霸斗争 D奴隶主改变社会经济形态的斗争2在下列历史事件中导致奴隶制王朝更替的是A盘庚迁殷 B牧野之战 C国人暴动 D犬戎攻破镐京 3夏商两朝的覆亡,给后世君主的启示应是A重视教育,奖励学术 B任用贤臣,勤政爱民 C加强国防,充实军备 D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井田制与
2、分封制是西周以后奴隶社会的基础,与奴隶制的兴衰密切相关,据此回答下列各题。4以下最能体现井田制实质的是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5以下事件,与井田制破坏没有直接关系的是A西周的衰微及其灭亡 B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 C秦孝公时的变法活动 D按田亩的实有数目征税 6西周分封制存在的基础是 A周王拥有的权力 B诸侯国对周王的拥戴 C确保一定数量奴隶 D井田制的存在7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体现了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的关系 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体现了官僚机
3、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先秦农业的发展,为汉代封建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据此回答下列各题。8据史书记载:“有旱灾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可以说明商朝时A掌握了原始灌溉技术 B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 C奴隶遭受沉重的压迫D农业生产已使用粪肥9墨子说:“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尽力)乎耕稼时艺,多聚菽粟而不敢倦者,何也?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材料表明战国时期A各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B农民积极性大提高 C战乱导致农业生产的破坏 D农民遭受残酷剥削10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的是A用牛拉车 B用桔槔灌溉 C用牛
4、耕地 D铁农具使用并推广11春秋战国时期水利灌溉事业有很大发展,当时在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都修建了著名的水利工程,下列三项水利工程按其所在流域,从北到南排序正确的是A郑国渠、都江堰、芍陂 B芍陂、郑国渠、都江堰 C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D郑国渠、芍陂、都江堰先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手工业、商业已具有较高的水平,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2制瓷业是我国传统的手工业,瓷器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物品,原始的瓷器出现于什么时候?A夏朝 B商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13夏、商、周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西周时青铜铸造业进一步发展,其产品趋向A工具化 B
5、生活化 C商品化 D造型多样化14夏、商、周时期交通运输不断发展,西周与前代相比交通运输进一步发展的突出表现是A镐京成为全国的交通中心 B道路宽广、路面平坦 C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D道路沿途设有旅舍15下面关于战国经济史的叙述正确的有:出现采用夹疗技术的精巧漆器 青铜器出现金银错技术 已能用曲造酒 出现手工工艺专著考工记A B C D16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但社会上也存在着不利于商业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诸侯国割据混战 井田制的崩溃 出现抑商政策 各国拥有自己的货币和度量衡制度A B C D春秋战国时期分裂混战,但也是我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重要历史时期,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进
6、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7右图中、分别代表春秋时期的五个诸侯国,它们成就霸业的先后顺序是A B C D18许多人认为“春秋无义战”其最主要依据,是这时的战争实质上A是为了满足奴隶主对土地和财富的私欲 D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C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融合 D是封建地主政权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19战国时期的下列现象对统一国家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的是A封建制的确立 B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C封建城市的兴起 D北方的马匹、南方的象牙、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场都可买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改革与开拓创新的历史时期,据此回答下列各题。20.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
7、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B.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 C.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封建剥削方式比井田制进步21.根据图中所示“战国七雄”的位置,指出吴起所主持变法的国家是22.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A.内容相同,性质相反 B.都废除了奴隶制确立了封建制 C. 都壮大了本国争霸斗争的实力 D.都改变了本国的社会性质经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文化异常繁荣,据此回答下列各题。23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韩非子提出这一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A阐明历史发展的规律 B坚定当时动乱时代人们对生活信念 C为当时的社会变
8、革提供理论依据 D为其“法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进行辩护24先秦诸子的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诸子的文章各有特色,谁的文章以刚柔相济的辩论见长A.墨子 B.庄子 C.老子 D.孟子25下列天文、历法成就属于春秋时期,并领先于世界的是:干支纪日法 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 基本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 甘石星经A B C D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0分,共计32分。26.文物是重要的历史资料。人们从先秦青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材料一 “毛公鼎”是中国二千
9、八百多年前的一件宗庙祭器。它的内壁铸有铭文,铭文 32行、498 字,是现存商周两代七千多件有铭文的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全文可分五段:1、追述周代文武二王开国时政治清平的盛况,对比作鼎时时局不靖;2、宣王策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3、给予毛公以宣示王命的专权;4、告诫鼓励毛公以善从政;5、赏赐毛公车、兵、命服。毛公为表示感谢和称颂周天子的美德,作鼎以为纪念。材料二 据国语记叙,春秋末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在国内战争中失败后逃往齐国,其子孙成为齐国农民,“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意思是说,把过去宗庙里作牺牲祭品的牛,用于田间耕作。孔夫子三千门徒中有一名姓冉、名耕、字伯牛的,还的一位
10、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又有名司马犁的,以耕和牛分别用于名和姓,说明当时以牛为耕已是常见的事了。请回答:你能通过“毛公鼎”及其铭文获取哪些历史信息。结合材料二,说明春秋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的发现有何意义?运用所学知识,仿照材料一,对右图嵌错赏功宴乐铜壶作以简要的介绍。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管仲任齐相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史记管晏列传。)材料二 管仲的名言是“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民,予则喜,夺则怒。民情皆然。”(管子权修、国蓄)材料三 管仲
11、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民穷则难治。”“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这是因为“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犯禁”。(管子牧民、治国)。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齐国始终坚持本末兼营,农工并作,产商互补。尤其是强调“无市则民乏” 。(管子乘马篇)请回答:简要概括各段材料所表述的治国思想。从对民众的态度而论,管仲的治国思想与战国时期哪一思想家最相近?并简述这一思想家的相关思想。管仲与商鞅都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他们改革的异同。28.阅读下列
12、材料: 材料一 盂尝君时相齐,封万户于薛。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使人出钱于薛,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孟尝君忧之,问左右曰:“何人可使收债于薛者?”传舍长曰:“代舍客冯公,形容状貌甚辩,长者,无他技能,宜可令收债。”材料二 (冯驩)至薛,召取孟尝君钱者皆会,得息钱十万,乃多酿酒,买肥牛,召诸取钱者,能与息者皆来,不能与息者亦来,皆持取钱之券书合之驱。齐为会,日杀牛置酒,酒酣,乃持券如前合之,能与息者,与为期,贫不能与息者,取其券而烧之。材料三 孟尝君闻冯驩烧券书,怒而使使召驩,驩至曰:“然。不多具牛酒即不能毕会,无以知其有余不足,有余者为要期。不足者,虽守而责之十年,
13、息愈多,急,即以逃亡自捐之。若急,终无以偿焚无用虚债之券,捐不可得之虚计,令薛发亲群而彰君之善声也,君有何疑焉。”盂尝君乃拊手而谢之。 三段均引自史记请回答:请把上述三段材料中关于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方面的信息提炼概括,分条列出。(不要摘抄原文) 根据你提取的信息,可以得出哪些结论?三、问答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29题12分,第30题17分,第31题14分,共计43分。29. “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之水,
14、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摘自史记河渠书)材料讲述了一种什么观点?试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评述。30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特征是什么?这特征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里有哪些反映?其内在联系如何?(17分)31“杏坛”是孔子曾经讲学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孔庙。据此请回答下列问题:(1)当你参观此处文化遗址时,通过所学知识会联想到什么场面?这种场面的出现在当时具有什么意义?(2)孔子向学生传授的主要是思想,而非技能,你认为他讲学的核心思想会是什么?你如何认识孔子的这一思想?参考答案第一单元 先秦一、选择题:1B解析“革命”是指推动
15、历史前进的进步斗争,因此,本题实际是问商汤灭桀和武王伐纣的积极意义。2B3B解析通过夏、商两朝末代统治者的残暴表现得出取结论。4C5A6解析只有一切土地都归周王所有,周王才可能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授予他人。7C解析分封制是周王治理地方、巩固统治的一种手段。通过后来它与郡县制的矛盾斗争,将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8B解析对材料的阅读分析,一定要全面,A、D两项都是只抓住了材料内容的一个方面,作为单项选择两项都不能入选。9B解析材料表明,农民早出晚归,勤奋耕作,是出于对客观事实的认识,而非被迫。10C11D12B13B14C15D16C解析本题涉及的问题教材中没有明确表述,要依据对商业发展的理解,结
16、合当时的历史现状进行分析。17C18A解析判断战争性质的重要依据是战争的目的。19D解析中心市场的形成与各地联系的加强,必然对统一、和平的社会局面提出要求。20D解析只要通过回顾相关教材判定“公作”、“分地”所指的历史现象是什么,问题就基本解决了。21B22C23C解析历史观影响着人们对现实政治与社会问题的态度。24D25B二、材料解析题26鼎作为商周时期重要的青铜器类别,及其某些用途与铸造原因;西周晚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西周晚期的政治状况;西周晚期的文字及书法艺术。(3分,说出其中三点即可。)材料二说明春秋后期,牛已用于田间耕作,牛尊铜牛的鼻子上装有鼻环,表明这是一头驯养的耕牛,以实物证实了
17、材料二记述的可信性。(3分)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出土于四川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铸造的青铜器。壶身刻着宴乐、采桑、狩猎、攻战等多种场面,画面形象生动。它表明,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装饰已从过去的图案花纹发展为完整画面。(4分)解析解答第一问,要充分利用文字材料,材料给出了“毛公鼎”的时间,但这样的时间表述我们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学习中很少运用,作为历史资料不便于利用,因此,作答时应将其进行换算,将二千八百多年前,变为西周晚期。其次,由于铭文处于鼎的内侧,我们难以在文物图片中看到,即使看到了,当时的文字我们也难以解读,所以,文字说明就成了我们认识“毛公鼎”史料价值的重要依据。第二问,牛带鼻环至今仍常见,为的
18、是便于驾驭,另外,此牛尊是图片在教材讲述有关牛耕内容时出现的,这也是我们作答的重要依据。材料二以文字材料说明牛耕的普遍,但文字记载并不具有绝对的可信性,文物可对文字材料进行印证。第三问,要先对材料一进行总结,看其分为几部分,然后再依据所学知识,对“嵌错赏功宴乐铜壶”作对应的介绍。27顺应民俗民情;少取赋税,节俭开资;富民,工商兼菅。(3分)孟子。“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4分)异:从改革内容看,管仲主张本末兼营,商鞅主张重农抑商;管仲的改革未从根本上改变奴隶制的社会制度,商鞅变法则在秦国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
19、权制度。同:两者都顺应了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都促进了所在诸侯国的强盛。(5分)28孟尝君养了很多食客;在他的封地放高利贷;人民抗债不还;孟尝君改变了统治手法。(4分)结论:战国时期,“七雄”争夺,兼并战争激烈。各国统治者为了在战争中取胜,迫切需要网罗人才,扩大势力,所以当时“养士”之风盛行。 贷钱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战国时期商品交换已有很大发展,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加,在货币借贷中出现了高利贷剥削。 大官僚、大地主大量放高利贷,使贫富悬殊现象更加严重。 人民对高利贷剥削采取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迫使统治者改革统治方法。(6分)三、问答题:29韩国为阻挠泰国东伐,实施奸计,让秦将精力转移到兴修水利上,
20、结果郑国渠的修筑,促进了关中农业生产的发展,进一步壮大了秦国的实力,最终使秦灭掉六国。(3分)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兴修水利固然是秦富强的原因之一,但秦国富强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尤其是商鞅变法,是秦强大并统一六国的最主要原因。(3分)商鞅变法是一次较彻底、较系统的社会变革,它从根本上废除了秦国的旧制度,封建制度的确立对秦国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尤其在经济上,变法中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等措施,促进了封建经济快速发展,在实力上取得了对六国的绝对优势。韩国的“奸计”之所以能够得逞,正是由于秦国采取的是重农政策。(6分)解析此题属于评判型材料问答题,解答
21、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判断材料表述的主题是什么,本材料的主题可从两个角度看,一郑国渠修筑的影响,二秦灭六国的原因。然后,我们通过教材相关内容,与材料的观点进行对照即可作出判断,郑国渠修筑的直接作用,材料与教材表述一致,但秦灭六国的原因则与教材不同,由于判断材料的观点是片面的。教材中秦灭六国的原因是反驳材料观点的主要依据,这是回答此类问题的基本得分点,必须抓住。同时,还要摆明材料错误观点与正确观点的关系,以使评述达到较高档次。30特征: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期。(2分)反映: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私田开垦增多,井田制日益瓦解,出现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方式。(2分)出现了春秋五
22、霸和战国七雄的兼并战争。这些战争,对旧的奴隶制统治秩序形成冲击,并对各诸侯国统治者进行社会变革起到了促进作用。(2分)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地主阶级势力强大,要求取得政权。各诸侯国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经过100多年的变法,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逐步确立起来。(3分)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现象是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文学艺术,百花争艳。科学技术也有很大发展,取得了不少世界领先的成就。(3分)战国时期在经济上除了农业、手工业发展外,商业也兴盛起来,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新兴的封建城市。(2分) 联系: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制度的变革与
23、进步,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社会制度的进步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3分)31(1)孔子身边围坐着许多学生,其中有些是平民子弟。这种场面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只允许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这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4分)(2)孔子讲学的核心思想应是“仁”。孔子对“仁”有许多解释,如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使于人”,其实质是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掠夺战争频繁,奴隶主与奴隶之间阶级矛盾尖锐,这都是与孔子“仁”的思想不相符的。按照“仁”的思想,要求和平,反对战争;要求统治者减
24、轻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这是符合广大人民愿望的,因此,儒家演说成为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的学派。(6分)儒家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仁”的思想也深深扎根于中华子孙的心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传统。(2分)当今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应充分发掘“仁”的思想的积极内含,让传统文化为现代文明增光添彩。(2分)解析解答此题应注意两点,一是如何处理情境设问,不管命题提供什么情境,我们作答的基本依据是教材,抓住情境的关键联系教材,是解题的关键,只要明确了“杏坛”是孔子讲学地方,解答第一问就没问题了。二评析古代文化即要着眼于历史,又要着眼现实,挖掘古代文化的现实意义,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仅凭历史知识是不够的,平时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多注意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