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 江苏)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三单元 第9讲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1282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 江苏)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三单元 第9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 江苏)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三单元 第9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 江苏)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三单元 第9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 江苏)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三单元 第9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 江苏)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三单元 第9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 江苏)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三单元 第9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 江苏)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三单元 第9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 江苏)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三单元 第9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9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考向一两次鸦片战争1“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这段话中的“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解析“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拒不承认劣势和衰退”“继续沉睡了二十年”等信息体现了中国国门初被打开,清朝统治者仍然没能认清形势,符合材料所述的是鸦片战争,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开始,不符合“继续沉睡”的意思,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不符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开始“新政”,不符材料

2、主旨,故D项错误。答案A2(2017江苏南京摸底)清道光末年梁廷枏(楠)撰写的夷氛闻记描述了英国议会决议出兵中国的场景:“顾通国商民皆不欲启衅东粤,且用兵势将加税也,议数日不决。终以众喙汹汹,人持一见,随以求和争战两事,诣其所事罗占土神祠阄卜,将决焉,得战阄三,于是专意称兵。”该记述反映出作者对()A英国政治体制已经有相当了解B场景的描述与事实相一致C鸦片战争的原因缺乏深刻认识D英国社情民意有清醒认识解析作者认为英国国家大事须要“诣其所事罗占土神祠阄卜”,不符合英国责任内阁制下的决策方式,故A项错误;“得战阄三,于是专意称兵”与英国议会投票决定出兵不符合,故B项错误;“通国商民皆不欲启衅东粤”

3、与英国商人蓄意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不符合,这说明他对鸦片战争的原因缺乏深刻认识,故C项正确;材料对英国议会的决策方式、以及商人蓄意发动战争都缺乏清醒的认识,故D项错误。答案C3(2016江苏南通一模)道光帝曾下达如下谕旨:一、烟价在广州已付,军费和商欠不准赔;二、平行礼可以通融;三、香港“暂行赏借”(不是割让),闽、浙沿海暂准通商,但不许长久居住。该谕旨表明清廷()A认可增开香港岛为通商口岸B坚持通过朝贡贸易与英国通商C拒绝南京条约赔款要求D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受到冲击解析由材料“香港暂行赏借(不是割让)”得知,英国提出的是割让香港岛而非增开香港岛为通商口岸,故A项错误;材料“闽、浙沿海暂准通商”

4、说明清朝对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已经有所改变,不能再坚持传统的朝贡贸易,故B项错误;由材料“烟价在广州已付”得知,南京条约赔款是以赔偿英国鸦片损失的形式实现的,清政府只是拒绝军费和商欠的赔偿,故C项错误;由材料“平行礼可以通融”得知,清廷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受到冲击,故D项正确。答案D4(2017江苏丰县质检)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从现代化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B从

5、全球史观看,中国逐渐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C从文明史观看,五处港口成为中西文明碰撞的前沿D从社会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解析鸦片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但客观上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逐渐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接触到了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两种文明形态开始碰撞,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A、B、C三项说法均正确;从社会史观角度来说,鸦片战争引起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推动民族工业的兴起”应该是从现代化史观角度说的,故D项错误。答案D5(2017江苏盐城模拟)天津条约签订后,护照开始在近代中国出现,譬如“兹有本国人名某某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

6、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据此可知当时()A鸦片战争后外民可凭证游历中国B如外民寻衅滋事,地方官无权留难C中国内地已对外民全方位的开放D晚清政府已成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解析天津条约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过程中签订的,故A项错误;材料“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表明地方官无权留难外民,故B项正确;材料“兹有本国人名某某请照赴十八省游历”表明内地没有对外民全方位开放,故C项错误;“晚清政府已成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故D项错误。答案B考向二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7、6(2017江苏无锡质检)清末某爱国人士在给好友的信中说:“新约规定,天旋地转。”因为这个条约不仅把“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此信中的“新约”是指()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解析综合材料“拱手而让他人”“输此巨款”“设机造货”信息得知,“新约”涉及割地、赔款、开办工厂等内容。北京条约割九龙司给英国,但该地并非“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故A项错误;天津条约没有割地的内容,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赔款白银二亿两,日本可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故C项正确;辛丑条约虽有赔款,但不涉及割地、开办工厂等内容,故D

8、项错误。答案C7(2017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质检)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该战之后()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C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D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解析从材料“威海之海军大替矣”指威海之战占领威海,全歼北洋水师,由此可以判断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

9、条约,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故C项正确;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八国联军侵华后,故D项错误。答案C8(2017江苏宿迁模拟)“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材料旨在说明甲午战争的失败()A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C促使现代化进程首次转移D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解析材料“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表明由学习西方的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制度,也就是现代化进程的首次转移,故C项正确。答案C9(2017江苏宿迁质检)法国大主教樊国梁在法军攻

10、陷北京的当天记道:“街上防垒甚多,皆以米袋为之。除拳匪及屋内官兵不计外,街上驻守之官兵其数至少也达一千五,皆持快枪。”他记述的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根据题目中“攻陷北京”,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军进攻到天津白河口,未攻陷北京,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曾围攻陷北京,但拳匪指义和团运动,故B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的导火索即是镇压义和团运动,故C项错误,D项正确。答案D10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辛丑条约订立后的中国“低落到只是保持了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其核心依据应是()A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活动B外务部位居各部之首C列强驻军京津地区D拆

11、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解析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活动说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符合材料“低落到只是保持了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故A项正确;外务部位居各部之首、列强驻军京津地区、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只能反映列强获取权益,不能体现题干中的核心依据,故B、C、D三项错误。答案A11(2017江苏南通质检)下图为刊登在巴黎人杂志上的一张名为“向北京进军”的法军海报,印证了法国侵略近代中国的历史。法国的此次侵略()A导致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B逼迫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C将战火从山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D获得了武装控制京津地区的特权解析近代法国侵略中国,并且“向北京进军”,只有第二次鸦片

12、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但“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是鸦片战争的后果,故A项错误;“逼迫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故B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是从天津向北京进犯,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规定“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使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故D项正确。答案D12(2016江苏盐城摸底)下边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研究者收集的辛丑条约签订及对社会影响的几段史料。据此他要论证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趋势是()(慈禧)太后抓住美国公使夫人的手抽泣哽咽说进攻使馆是极大的错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在德军驻守区域,商店重新

13、更名为“德昌”“德兴”“德隆”的比比皆是。1898年,梁启超等上书请废八股,时人闻之,如丧考妣并拟殴上书人。A进行民主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B由半殖民地向殖民地逐步过渡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抵御侵略D用西方民主与科学去唤醒民众解析根据图片信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德军驻守区域”以及“1898年,梁启超等上书”说明清政府已经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推翻清政府统治成为革命必然,故A项正确;近代中国一直都没有沦为殖民地,故B项错误;当时主要是革命思潮比较流行,实业救国在19世纪末已经出现,故C项错误;“西方民主与科学”属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故D项错误。答案A13(2016江苏扬州调研)鸦片战争是

14、中国近代史开端,人们从不同角度认识这场战争,对其战败的原因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材料二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孟森清代史材料三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

15、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2)材料二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这场战争实际是一个思想问题,请指出这一思想问题的实质。举例说明“清代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内部改

16、变”的实践。答案(1)现象:军队战斗力不强,武器装备落后,海防废弛。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对外闭关锁国。(2)原因:中国科学落后;不了解世界形势;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3)实质:从封建文化向近代文明转型。表现:清政府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打开国门;太平天国运动试图推翻清政府。14(2015江苏单科,22)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

17、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请回答:(1)据材料一

18、,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兵舰既弱,坐守而已”即可得出“被动挨打”;由“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即可得出“海陆交织”;第二小问,由材料一中的信息“仍统海军驻威海”即可得出“主帅指挥不力,避战不出”;由“诸洋员请姑许乞降”即可得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第(2)问,由材料二中的信息从“日本不敢与抗”到“日人培力既厚”即可得出“刺激了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由“中国乃不国矣”即可得出“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结论。第(3)问,从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开展及其影响的角度思考。答案(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