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体积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从“学数学”的过程转变到“做数学”的过程。本设计采用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不断猜想、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论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到知识。1.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本设计不仅让学生学会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还渗透了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能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首先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各小组利用若干个体积为1厘米3的小正方体摆出3个不
2、同的长方体,并把相关的数据记录在表格内,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让学生自主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同时结合摆小正方体的过程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而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最后引导学生一起回顾本课的学习历程:猜想实验观察、发现、得出结论验证。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若干个体积为1厘米3的小正方体教学过程第1课时长方体的体积(1)设疑引入1.复习旧知。回忆一下: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2.观察、估测。(1)大胆猜测: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那么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呢?(学生进行猜测,并说明理由,也可能有学生会直接说
3、出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关)(2)观察、验证。(课件动画演示教材41页主题图)师:认真观察图形的变化,然后小组讨论:你认为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并且发现长方体的长、宽相等时,高越大体积越大;长、高相等时,宽越大体积越大;宽、高相等时,长越大体积越大)3.导入新课。师:有一些物体的体积相近,我们无法直接比较出它们体积的大小,这时就需要进行计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体的体积)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让学生明确已经学过的与体积相关的知识,然后借助课件演示,通过观察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
4、、宽、高的关系,为下面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做好铺垫。动手操作,合作探究1.在操作中感知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师:同学们,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体积为1厘米3的小正方体,每组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体,并且填写书中的表格,然后与小组同学说一说你在操作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表格如下)每排小正方体的数量每层的排数层数小正方体数量/个体积/cm3长/cm宽/cm高/cm第1个长方体第2个长方体第3个长方体(学生先在小组内合作摆出不同的长方体,并且边摆边记录,再进行讨论)2.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1)观察表中的数据,求长方体的体积。观察表中的数据,每排小正方体的数量、每层的排数、层数与长方
5、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每排小正方体的数量相当于长方体的长,每层的排数相当于长方体的宽,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高)动笔算一算每组长、宽、高相乘的积。把计算结果与表中的体积进行比较,发现长宽高的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2)得出结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3)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V表示,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高用h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Vabh。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操作拼摆长方体,在操作中发现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小正方体数量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长方体体积由来的表象,促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突破教学难点,顺利地抽象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