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一)》导学案设计.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40112 上传时间:2025-11-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一)》导学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一)》导学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一)》导学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一)》导学案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一)导学案设计课题轴对称(一)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学会用对折的方法找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针对以上内容,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下面两点:1.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扩大信息容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形成强烈的视觉吸引,使一些抽象的知识变得很直观。不断变换的教学信息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不断思考与发现,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并保持渴求知识的亢奋状态,从不同角度认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2.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踪影,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

2、数学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从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拼图学生准备:剪刀不同形状的图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游戏导入。(5分钟)1.拼图游戏。规则:将图形分开的两部分找出来拼在一起。2.提问导入:图形的两部分有什么特征?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样的图形。1.动手操作,将同一图形的两部分找出来,拼成完整的图形。2.观察拼好的图形,说说自己的发现,准备学习新课。二、探究新知。(20分钟)1.认识图形。(1)出示教材中的图形。思考:这些图形分别是什么?能从中间分开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2)指出这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请学生再列举一些生活中看到的轴对称图形。(

3、3)利用教材附页1中图1折一折。指出:将这些图形对折,再打开,看看有什么发现。2.认识对称轴。(1)出示“认一认,说一说”中的5个图形。提问:这5个图形中都出现了什么?它在图形的什么位置?(2)指出:这条虚线所在的直线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提问: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图形的对称轴?(3)启发学生可以用对折的方法找对称轴。提出要求:请你再找几个图形折一折,找到它们的对称轴。1.(1)观察出示的图形,指出它们分别是:心形、鱼形、双喜字、小房子和字母。如果把图形从中间分开,图形的左右或上下两边是一样的。(2)明确这样的图形叫作轴对称图形,并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3)动手操作,把教材附页1中剪下的图形按

4、要求对折并观察,说出自己的发现:对折后图形两边能完全重合,中间的折痕把图形分成完全一样的两部分。2.(1)观察图形,发现图形中多了虚线,虚线正好把图形分成左右或上下一样的两部分。(2)明确对称轴的特征,讨论找到对称轴的方法。(3)动手操作,将手中的图形对折,发现对称轴,熟悉找到对称轴的方法。1.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有()。三、巩固练习。(10分钟)1.完成教材24页2题。2.完成教材24页4题。1.回顾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观察题目中的图形并进行筛选,汇报答案。2.将教材附页1中图3剪下来并对折,找出图形的对称轴,然后在小组里展示一下。2.下列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在轴对称图形下面画“”

5、。四、全课总结。(5分钟)1.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

6、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谈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收获。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学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