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课下作业(三十七)班级_姓名_学号_一、升格训练阅读下文,根据文中点评和升格建议写出你的升格文。【原文】孔明用兵程序的悲哀于亮三国纵横,辩才捭阖。浩瀚如烟的谋臣勇将中,最耀眼的恐怕非诸葛孔明莫属了。作者几乎将孔明描写成神人,品行德望万民敬仰,而兵法策略更是无人可及。(作者对孔明作了怎样的描写,这里交代得不具体,可用排比句式将他的主要事迹进行交代。)司马懿曾多次言及“孔明真乃神人也”,三国志诸葛亮传载:“亮才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那为什么将他写成一个用兵如神的军师呢?无非是为了寄托作者的美好愿望。但当我们将全书认真地看一遍后,就不难发现孔明用兵
2、存在不少问题。(这两段之间缺少衔接与过渡,可加上“程序化就是一个明证”一句。)孔明出山随刘备屯新野,对夏侯惇引十万兵袭来,刘备问计,孔明即召众将派令。(孔明是怎样派的令?引用资料不充分,应作具体交代。可引用部分原文,让内容充实。)这是孔明出山之战,倘若有失可能被张飞赶走或杀害,所以应当慎重。火烧博望坡着重于烧贯穿于放火,如果关平有所不便错失良机,那关羽张飞的火也烧不着,十万大军就可以顺利直达新野捉刘备了。各人的责任都已分派,就等时辰,大仗小仗全都如此,竟没有一次意外的错过战机,这是不是一个更大的意外呢?还有就是锦囊。刘备去东吴时,诸葛亮曾给赵云三个锦囊,并要他“依次而行一到南徐,开第一个;往到
3、年终,开第二个;临到危急之时,开第三个”,而且“尽皆应验,使刘备安然入荆州”。(这里缺少必要的论证,显得中心不突出。)事物有果必有因,那么诸葛亮为何如此用兵?我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一下:孔明作为用兵主体,本身的原因不可忽视。他未出茅庐就被称之卧龙,名声响于天下,而且自比管乐,好为梁父吟,物中才学自然非同凡响。人强则自信,加上他的才学,就将敌方心理摸清然后从容布兵。然而他并不是一味自信,生平谨慎也是他一大特点。司马懿也曾说他“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当魏延建议兵出子午谷直抵长安时,而他认为应该“缓图之”。这样他处处小心,安排妥善,培养了一批批“杀手”。 蜀汉国力不准许他大肆放权。三国中魏主中原,地广
4、人众,国富民殷,实力最强;东吴偏居江南,物产富饶,实力不可小视;唯有蜀汉,偏居西南,而西南多山多水,交通不便,只有成都周围比较繁盛,国力也最弱。只是凭着孔明的经天纬地之才,才得以开国历二世,所以和吴魏之间的斗争是只能胜不能败,否则将受到沉重打击,而若分兵各把持,某一路险隘一失则敌兵可长驱直入,所以他并不放心。事实上也是如此,孔明死后,姜维掌权,他既没有孔明的才,更没有孔明的威,这样他只能当大将军,不能登丞相。他分兵各路守关隘,自己屯兵汉中,当锦竹、剑关一失,成都就降了,国都一降,蜀汉各地纷纷归降。因此,蜀中各关一旦攻破,汉则危矣。(孔明用兵程序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刘备的识才之德,俗话说士为
5、知己者死,刘备能识才、用才,孔明才能大展其才。另外几个原因之间可用“首先”“其次”等词语衔接,这样显得结构完整。)历史已经远去,对待诸葛亮我们应用艺术的眼光来评判分析。孔明用兵如神,无往不克。但由于谨慎小心的主观因素和其他客观的原因,也存在着很多缺点,用兵按部就班、程序化,可这并不是马谡的纸上谈兵,不知变通。书中有言“孔明虽逢其主,不逢其时,悲夫”,或许是作者的故意安排,或许是时代限制,总之孔明有得有失才是一个真正的人,也更值得评说。【升格建议】这篇文章简析了孔明用兵程序化及其两个原因:个人性格、蜀汉国势。 语言流畅,文笔优美。但是,本文最大的问题是内容欠充实。 对孔明的形象、用兵策略表达不够
6、具体。特别是对其用兵程序化原因的分析不全面。只要理一理思路,充实一下内容,完全可以升格为一篇优秀作文。【我的升格文】孔明用兵程序的悲哀 于亮三国纵横,辨才捭阖。浩瀚如烟的谋臣勇将中,最耀眼的恐怕非诸葛孔明莫属了。躬耕陇亩的超凡脱俗;隆中对答的雄才大略;舌辩东吴的气势如虹;七擒孟获的宽容大度;义斩马谡的执法严明。作者几乎将孔明描写成神人,品行德望万民敬仰,而兵法策略更是无人可及。司马懿曾多次言及“孔明真乃神人也”。三国志诸葛亮传载:“亮才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那为什么将他写成一个用兵如神的军师呢?无非是为了寄托作者的美好愿望,但当我们将全书认真地看一遍后,就不难发现孔明用兵存
7、在不少问题。程序化就是一个明证。孔明出山随刘备屯新野,对夏侯惇引十万兵袭来,刘备问计,孔明即召众将派令:“云长往豫山埋伏但看南山火起,可纵兵出去焚其粮草。翼德向博望城中纵火烧之关平预备引火之物,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这是孔明出山之战,倘若有失可能被张飞赶走或杀害,所以应当慎重。火烧博望坡着重于烧贯穿于放火,如果关平有所不便错失良机,那关羽张飞的火也烧不着,十万大军就可以顺利直达新野捉刘备了。各人的责任都已分派,就等时辰,大仗小仗全都如此,竟没有一次意外的错过战机,这是不是一个更大的意外呢?还有就是锦囊。刘备去东吴时,诸葛亮曾给赵云三个锦囊,并要他“依次而行,一到南徐,开第一个住到年终,开第
8、二个;临到危急之时,开第三个”,而且“尽皆应验,使刘备安然入荆州”。难道孔明如此自信,或是真的神人,能料定半余年后的境况,在当今,这简直就是像计算机一 样,将程序安排好,而那些将士就像一种工具,只需替他斩将杀敌。于是在他手下的文官无勇、猛将无谋,都变成了屠夫。人才济济的蜀汉实际上已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事物有果必有因,那么诸葛亮为何如此用兵?我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一下:首先,孔明作为用兵主体,本身的原因不可忽视。他未出茅庐就被称之卧龙,名声响于天下,而且自比管乐,好为梁父吟,物中才学自然非同凡响。人强则自信,加上他的才学,就将敌方心理摸清然后从容布兵。然而他并不是一味自信,生平谨慎也是他
9、一大特点。 司马懿也曾说他“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当魏延建议兵出子午谷直抵长安,而他认为应该“缓图之”。这样他处处小心,安排妥善,培养了一批批“杀手”。其次,蜀汉国力不准许他大肆放权。三国中魏主中原,地广人众,国富民殷,实力最强:东吴偏居江南,物产富饶,实力不可小视;唯有蜀汉,偏居西南,而西南多山多水,交通不便,只有成都周围比较繁盛,国力也最弱。 只是凭着孔明的经天纬地之才,才得以开国历二世,所以和吴魏之间的斗争是只能胜不能败,否则将受到沉重打击,而若分兵各把持某一路,险隘一失则敌兵可长驱直入,所以他 并不放心,事实上也是如此。孔明死后,姜维掌权,他既没有孔明的才,更没有孔明的威,这样他只能当大
10、将军,不能登丞相。 他分兵各路守关隘,自己屯兵汉中,当锦竹、剑关一失,成都就降了,国都一降,蜀汉各地纷纷归降。因此,蜀中各关一旦攻破,汉则危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刘备的识才之德,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刘备能识才、用才,让孔明大展其才。这是多少能人志士所渴望的。自然孔明对刘氏死心塌地,尽心尽责,而且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的劳心劳力,万事皆欲亲为以报刘备之德,最终殒于五丈原军中。历史已经远去,对待诸葛亮我们应用艺术的眼光来评判分析。 孔明用兵如神,无往不克。但由于谨慎小心的主观因素和其他客观的原因,也存在着很多缺点,用兵按部就班、程序化,可这并不是马谡的纸上谈兵,不知变通。书中有言“孔明虽逢其主
11、,不逢其时,悲夫”,或许是作者的故意安排,或许是时代限制,总之孔明有得有失才是一个真正的人,也更值得评说。【例文评说】升格后内容显得充实,文章层次分明,论证有力,读之令人信服。特别是作者精彩的语言,既为文章添色不少,也较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二、综合训练1请以“留给明天”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800字。我的创新:_【写作提示】这是一道颇不好对付的题目,这样的题叫做虚题大题,容易写得空泛、空洞,最好是大题小作,虚题实作。可以我要留给时间什么;可以是我们这一代人要留给明天什么,也可以是历史上的某一位特定的人物要留给明天什么;这些属于叙事性的文章。此题也可
12、以写成议论性的文章,可以这样布局:(1)人生活在今天,但要为明天着想(“风物长宜放眼量”);(2)怎样才算真正地为明天着想。批评一些人的短视; 摆出真正的人的事例为明天着想。文章已有正标题,我们也还可给它安个副标题以缩小范围来议论。如:评“大丈夫处世不能流芳百世,何妨遗臭万年”,这样大题就化小了,比较容易获得好评。2请以“熟悉”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我的创新:_【写作提示】一个大家熟悉的词语“熟悉”。“熟悉”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解释为“知道得清楚”。碰到这类独词题,考生在审题时要将题目进行适当的扩展,将其变成一个主谓宾齐全的句子,这样内涵就会丰富起来,写出来的文章就不至于空泛无物。对于本作文题,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但相对而言,一个让考生都有话可说的作文题,要想写出彩并非易事,这就需要考生在构思立意、行文结构、素材运用、遣词造句等方面有所突破。考生应多加留意考场作文中的亮点。如贴切的题目、引人入胜的开头、点明主旨的话、优美顺畅的语言、耐人寻味的结尾、整洁的卷面等。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