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山东专用)文档:第二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沙场练兵巧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0090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9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山东专用)文档:第二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沙场练兵巧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山东专用)文档:第二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沙场练兵巧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山东专用)文档:第二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沙场练兵巧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山东专用)文档:第二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沙场练兵巧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山东专用)文档:第二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沙场练兵巧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山东专用)文档:第二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沙场练兵巧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山东专用)文档:第二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沙场练兵巧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山东专用)文档:第二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沙场练兵巧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山东专用)文档:第二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沙场练兵巧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山东专用)文档:第二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沙场练兵巧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山东专用)文档:第二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沙场练兵巧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山东专用)文档:第二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沙场练兵巧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山东专用)文档:第二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沙场练兵巧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一、(2016济南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作家的自我实现,既然必须通过自己的作品去感动人类这一途径,那么,作家就不能不负起社会的责任和历史的使命。因此作家要实现其主体性,必须有高度的使命意识。广义的使命感,是指作家的心灵必须与历史时代的脉搏相通,必须承担人世间的一切苦恼,承担历史留下的各种精神重担,因此,使命意识必然表现为深广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不是个人“患得患失”式的狭隘意识,不是自我哀怜的戚戚之心,而是与人世间的苦恼相通的博爱之心。鲁迅在诗歌之敌中批评一些学者不能理解诗人的一种最重要的特质,他说:“他们精细地研钻着一点有限的视野,便决不能和博大的诗人的

2、感得全人间世,而同时又领会天国之极乐和地狱之大苦恼的精神相通。”鲁迅这段话,道破了创造主体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作家、诗人有一种超越封闭性自我的大爱,他的心灵必须与人民的心灵相通,他必须承担人间的一切苦恼,承担人类的一切罪恶“替大众受罪”的历史责任;他们总是像蜗牛似的带着沉重的负担前行,并因此而常常牢骚太盛。这是诗人、作家的痛苦处,也是幸福处和伟大处。这种忧患意识,成为古今中外优秀作家最核心的主体意识。人类历史上一些深刻的、伟大的作家,都具有深沉的忧患意识,他们对人间的痛苦有一种特别的敏感,能够敏锐地感受到天下细微的忧思,人世间的任何痛苦,都会使他们不安,悲叹,甚至哭泣,他们往往比身受痛

3、苦的人还要痛苦。而这正是作家最深邃的灵性,与世界之心、人类之心相通的灵性。作家只有拥有深邃的忧患意识,才能把自己独特的、深层的灵性表现出来,也才能使这种灵性与人间的心灵相通,从而担负起推动历史前行的责任。这种忧患意识之所以是一种历史使命感,就在于具有这种意识的作家,不是盲目地对待世界和现实生活的进程。忧患意识来自赤子之心,来自对真善美的追求,来自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他们能清醒地看到现实的缺陷,看到历史的局限性。即使在现实生活进程令人满意的时候,他们也一方面正直地礼赞这种进程,另一方面居安思危,因此,这种作家总是充满着变革现实的激情,总是充满着“补天”的欲望,时时提醒人们注意疗治社会和避免灾难。作

4、家的精神主体性发挥到最高度的时候,在心灵上简直把自己代替了上帝。补救人间缺陷的历史责任是每一个人都应当担负的,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家更应当负责。作家必须转向自身,求诸自己,自己实现自己,用自己的作品去关心人民的疾苦,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塑造美好的灵魂,还应当鼓励人民从世俗世界的邪恶中超越出来,去创造美好的未来。我们要求作家应当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因为履行历史使命本身就是作家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但是,作家履行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的时候,不是仅仅出于一种“理应如此”的需要,而是出于内心的需要,即“非如此不可”,领悟到这种外在的完成正是内在自我完成的途径,正是对自我本质的真正肯定。这样当他们

5、去尽社会义务的时候,就达到完全自然的也是完全真诚的状态。只有在这个时候,作家的创造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实现。(选自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作品去感动人类是作家实现自我的必由之路,作家必须负起社会的责任和历史的使命。B作家要实现其主体性,必须有高度的使命意识,即必须具有深广的忧患意识。C忧患意识是与人世间的苦恼相通的博爱之心,是古今中外优秀作家最核心的主体意识。D作家只有具有了深邃的忧患意识,才能担负起推动历史前行的责任。解析:选B。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全文的写作思路是:第一段,提出“作家要实现其主体性,必须有高度的使命意识”“使命意识

6、必然表现为深广的忧患意识”的观点;第二、三、四段则是对“忧患意识”的具体阐释;第五段,再次申明观点。据此可知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都是对文章部分内容的概括。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诗人、作家因为承担着人间的一切苦恼和罪恶,所以总是带着沉重的负担前行并常常牢骚满腹,这既是他们的痛苦,也是他们的幸福。B一些深刻的、伟大的作家具有深沉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能让作家把自己深层的灵性表现出来,从而与人间的心灵相通。C具有忧患意识的作家追求真善美,有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他们总能清醒地看到现实的缺陷,并充满着变革现实的激情。D作家必须转向自身,求诸自己,自己实现自己,因为作家的自我实现是

7、其履行历史使命、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由之路。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作家的自我实现是其履行历史使命、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由之路”错。根据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因为履行历史使命本身就是作家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这种外在的完成正是内在自我完成的途径”可知,履行历史使命、承担社会责任是作家自我实现的途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情况下,屈原写作离骚,抒发心中的忧愤之情,这表现出屈原具有深邃的忧患意识。B艾青写于抗战时期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表现了一种深广的忧患意识。C白居易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8、的诗句,表现的是自己被贬后的伤感,是一种自我哀怜,不属于文中所说的“忧患意识”。D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表现出他有深沉的历史使命感。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琵琶行中“江州司马”之泪,既是为自己而流,也是为不幸的琵琶女而流,体现了其对不幸者的同情,属于文中所说的“忧患意识”。二、(2016山东名校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除却先秦不论,中国古代社会有三大转折。这转折的起点分别为魏晋、中唐、明中叶。社会转折的变化,也鲜明地表现在整个意识形态上,包括文艺领域和美的理想。就敦煌壁画来说,由中唐开始的这一转折也

9、是很明白的。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行列在中唐消失,更多的是渲染了“经变”注;人物成为次要,着意描绘的是热闹繁复的场景,它们几乎占据了整个墙壁。到晚唐五代,这一点更为突出,“经变”种类增多,神像(人物)却愈发变少。色彩俗艳,由华贵而趋富丽,装饰风味日益浓厚。初盛唐圆润中带遒劲的线条、旋律,到这时变得纤秀,有时甚至有点草率了。菩萨(神)小了,供养的人的形象却愈来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萨差不多,个别的甚至超过。它们一如当时的上层贵族,盛装华服,并各按现实的尊卑长幼顺序排列。如果说,以前还是人间的神化,那么现在凸现出来的已是现实的人间只不过是人间的上层罢了。这时的现实生活显然比那些千篇一律、尽

10、管华贵毕竟单调的“净土变”“说法图”和幻想的西方极乐世界对人们更富有吸引力,更使人感到有兴味。壁画开始真正走向现实: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在敦煌,世俗场景大规模地侵入了佛国圣地,它实际上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正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兴味的加浓,使壁画中的所谓“生活小景”在这一时期也愈发增多,它的重要历史意义在于: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禅宗自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其他所有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在理论上的表现。哲学与艺术恰好并行。本来,从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辩到南朝佛学的形神之争,佛教以其细致思辨来俘虏门阀贵族这个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级,使他们愈钻愈

11、深,乐而忘返。哲理的思辨竟在宗教的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魏晋以来人生悲歌逐渐减少,代之以陶醉在这思辨与信仰相结合的独特意味之中。也因为这样,在信仰中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理性思辨,中国永远不会产生像印度教的梵天、湿婆之类极端神秘恐怖的观念和信仰。印度传来的反理性的迷狂故事,在现实生活稍有改变后就退出历史和艺术舞台。更进一步,在理论上终于出现了要求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起来的禅宗。这样,结论自然就是,并不需要一种什么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正如宗教艺术将为世俗艺术所替代,宗教哲学包括禅宗也将为世俗哲学的宋儒所替代。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一切,当

12、然又是以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为现实基础的。可见,把历时数百年之久的中国佛教艺术当作一个混沌的整体对待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从天上人间的强烈对照到它们之间的接近和谐,到完全合为一体,由接受和发展宗教艺术到它的逐渐消亡,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复杂的过程,但艺术思潮和美的理想的发展变化却完全是合乎规律的。(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注】经变:据佛经故事所作的绘画、雕刻等。4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从敦煌壁画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可以看出,文艺领域和美的理想是随着社会的转折变化而变化的。B现实生活要比“净土变”“说法图”以及幻想出来的西

13、方极乐世界等更丰富多彩,对人们的吸引力更强。C佛教艺术经历了变化的过程,壁画中现实生活场景的增多体现了社会现实对佛教艺术的影响。D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变动影响人们对佛教的态度;由接受和发展宗教艺术到它的消亡的过程是复杂而漫长的。解析:选C。本题考查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C项是对整篇文章的把握,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旨。而其他三项都是对文章部分内容的理解。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社会转折的变化会体现在社会的整个意识形态上,包括艺术领域和美的理想方面,如魏晋、中唐等时期的社会变化会体现在佛陀世容上。B晚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中菩萨形象和供养的人的形象的大小有了很大的变化,这说明佛教以

14、前展现的是人间的神话,现在展现的是人间的上层。C人们对现实生活审美兴味的加浓,使禅宗压倒了其他佛教宗派,使壁画中的生活场景愈发增多,使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D中国佛教艺术历经数百年,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复杂的过程,探究中国佛教艺术要有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不能把它当作一个混沌的整体。解析:选B。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佛教以前展现的是人间的神话,现在展现的是人间的上层”错误,原文“如果说,以前还是人间的神化,那么现在凸现出来的已是现实的人间只不过是人间的上层罢了”说的是敦煌壁画体现出来的特点,而不是佛教体现出来的特点。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唐时的敦煌壁画变化

15、明显,重在突出场景,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形象在此时消失,绘画手法也由初盛唐的圆润变为纤秀甚至有点草率。B晚唐敦煌壁画中的宋国夫人出行图是现实生活的写真,却绘在供养佛的石窟里,表明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C“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表明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不再需要特殊对象、形体的偶像崇拜,说明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落。D中国人在宗教信仰中保持着一定的理性思辨,所以中国永远不会出现像印度教中的湿婆等极端神秘恐怖的观念和信仰。解析:选A。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原文“到这时变得纤秀,有时甚至有点草率了”中的“这时”指的是晚唐五代,而不是中唐。论述类文本阅读(二)一、(20

16、16山东八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文体兴衰之叹阎晶明许多人会费解,为什么今天的长篇小说热度远胜于短篇?浮躁的时代不是更应该把文章写短吗?这样不是更符合“文化快餐”这个说辞吗?还有,为什么诗人的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整体上不及小说家?这些都值得对文学文体的流变进行思考。文体的流变显然是有线索可循的思想的复杂、感情的丰富,迫使文体不断被突破。最突出的例证是中国的诗歌流变,从诗经的四言到汉诗的五言,再到唐诗的七言,直至宋词的出现,文体流变表现为一个不断扩充的过程。元代戏曲、明清小说,从外部进一步证明文体的“扩容”势不可挡,而与此同时,绝句、律诗则逐渐退化到“闲笔”的境地。这说明了文体的流变和

17、人类文明发展,和人们表达感情的丰沛程度是同时进步的。然而,一种文体的兴衰,受文人的追捧或忽视,被读者热衷或冷落,涉及很多因素,外部环境力量甚至更直接地影响、左右、决定着这种起落。社会需求迫使文化人必须去适应、去追随,这是跟写作的功利性密切相关的,潜藏着“务实”的、“非文学”的动力,也可以说是时代风潮影响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文学火热,中短篇小说掀起热潮,很多小说家都热衷于此,那是个观念日新月异、不断突破的年代,中短篇小说表达思想、传递观念更迅速、更直接。长篇小说之类的“黄钟大吕”“扛鼎之作”何时能出现,成了很多文化人的担忧。时间过了不到30年,世情大变,长篇小说已经不再是需要呼吁的文体,它

18、在各方面的待遇都远远超过了中短篇。长篇写作也已经不再是一个作家在长期的中短篇创作积淀后的尝试,而成了很多年轻作家的处女作。人们又开始担忧,最能体现作家艺术风格和特色的中短篇为什么寥落了?这显然和市场、发行量、改编机会有关。一部作品靠作者知名度销售,远不及靠题材、书名更能抓人眼球。市场这个冷冰冰的东西已经推动起一股热潮,裹挟着文体的兴衰。近日重读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找到了更为久远的证据文体的兴衰想来是一个很不文学的问题。谈到唐代传奇小说的兴盛,鲁迅认为,这其实与当时的“社会需求”,说彻底了是与士子、文人、“知识青年”的生存需要密切相关的。唐时,举子们进京赶考,需要将自己写的诗抄成卷子,拜名人鉴定

19、,如果能得到“文化名人”的赞赏,则“身价十倍”,及第希望大增。但开元年后,诗歌被人厌倦,应该是名人们也看烦了吧,诗歌不招人待见,有人就抄小说呈上,结果暴得名声,于是鲁迅说:“所以从前不满意小说的,到此时也多做起小说来,因之传奇小说,就盛极一时了。”今天是市场,唐时是及第,它们都关乎生存和现实前程,对个体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文学的健康发展并非靠作家、评论家呼吁就能实现。文体流变有规律,其推手却很复杂,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动力源和方向,梳理其中的关系。然而面对许多难以左右的因素,总免不了一声叹息。但愿在喧嚣的社会环境中,文学依然能够循着自己的方向前行。(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

20、正确的一项是()A当今社会,长篇小说热度远胜于短篇,小说家的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整体上超越诗人,这都是很让人费解的事情。B从中国的诗歌流变可以看出,文体流变表现为一个不断扩充的过程,而这一变化过程,又和人们表达感情的丰沛程度等相关。C外部环境力量甚至对一种文体的兴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化人在适应、追随社会需求的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写作功利性。D文体流变有其规律性,但其推手却很复杂,它既与人类文明发展、人们表达感情的丰沛程度有关,也受到外部环境力量的制约。解析:选D。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作答本题,要先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划分层次。文章第一段,先摆出一些让人费解的问题,引出话题。第二至第五段

21、则是对文体的流变的思考,其中,第二段讲文体的流变是有线索可循的,第三、四、五段具体讲外部环境力量对文体流变的影响。最后一段总结,写“文体流变有规律,其推手却很复杂”,并对文学的发展提出愿景。由此可知,D项是对本文主旨的概括,其他三项都是对文章部分内容的总结。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体的流变有线索可循,从诗经的四言到汉诗的五言,再到唐诗的七言,再到宋词、元代戏曲、明清小说,都表现为文体的不断“扩容”。B一种文体受文人的追捧或忽视,被读者热衷或冷落,会受到时代风潮的影响,如当今社会,市场、发行量、改编机会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C当今社会,市场已经推动起一股热潮,影响着文体的

22、兴衰,一部作品要想抓人眼球,必须靠题材、书名,而不能靠作者知名度。D无论是今天的市场,还是唐时的科考,都对个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面对文体流变的复杂推手,我们需要准确把握动力源和方向。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必须靠题材、书名,而不能靠作者知名度”不合文意,原文是说“一部作品靠作者知名度销售,远不及靠题材、书名更能抓人眼球”。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观念日新月异的年代,这就要求文体在表达思想、传递观念时更迅速、更直接,因此当时人们大多热衷于中短篇小说。B长篇小说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地位远远超过了中短篇,是因为长篇写作不再是作家长期积淀

23、后的尝试,而成了很多年轻作家的处女作。C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对文体的兴衰有很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唐代传奇小说的兴盛,与士子、文人、“知识青年”的生存需要密切相关。D唐时,诗歌颇受欢迎,举子们都想借诗得到“文化名人”的赞赏,从而增加及第的希望;但开元年后,诗歌不再招人待见,小说反而受到青睐。解析:选B。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是因为长篇写作不再是作家长期积淀后的尝试,而成了很多年轻作家的处女作”强加因果。二、(2016日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我国文化创意产生经过多年发展,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暴露出创意缺乏文化底蕴“拔不了高”和设计不懂国际语言“走不出去”的问题,难以满足

24、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丝路艺术是因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艺术交流而逐渐形成的艺术形式,具有与世界相融合、与商品相结合的特点。在信息技术变革带来人们消费习惯变化、文化不断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各个环节、艺术作品与消费产品边界日趋模糊的条件下,有着深厚背景和丰富积淀的丝路艺术将为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丰富的资源。丝路艺术是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的,运用了东西方的艺术语言,融汇了东西方艺术的精华,是国际化的艺术形式。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与商品贸易同时进行的还有艺术交流。古代印度、希腊、罗马、波斯甚至是埃及的艺术都曾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丝绸之路上与中国艺术相遇,其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也有妥

25、协与取舍,最终形成了能够为各方所接受的艺术形式。在我国艺术史上绽放奇光异彩的唐代宫廷乐舞十部乐,就是由自南北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西域乐舞和中原传统的燕乐清商结合而成的。丝路艺术很早就实现了艺术与商品的结合,艺术随着商品实现了传播,又提升了商品的市场价值,丝路艺术是产业化的艺术形式。考古发现证明,早期中原地区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绸、瓷器、铜镜等“奢侈品”,输入的商品多是青金石、和田玉等珠宝玉石和珍贵的皮毛、香料。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贸易日渐繁荣,商品流通量激增。出于拓展海外市场的需求,在保持传统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外销商品上开始出现了具有异域风情的艺术装饰,并逐渐传

26、递到日常生活的应用当中。以东南沿海地区的外销瓷为例,从唐代开始,在专为外销而制作的瓷器中,就出现了为满足国外客户要求设计独特的造型和图案纹饰。1998年,在印尼海域打捞出水的阿拉伯商船“黑石号”上发现了大量外销瓷,其中一个长沙窑瓷碗上就出现了中国传统莲纹、柿蒂纹和阿拉伯地区常见的椰枣纹、水草云纹等。这些融合了中外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的造型与纹饰,不仅使外销瓷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和追捧,也影响了此后宋元明清时期制瓷艺术的发展,推动我国瓷器艺术不断攀上新的高峰。陆上丝绸之路沿途国家众多,民族关系复杂,路线经常会有所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敦煌都是必经之地。因此,丝路艺术在敦煌表现得最为集中,沉淀也最为深厚

27、,特别是凭借宗教的力量得到了很好保护的莫高窟,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的莫高窟也被称为“世界艺术宝库”。自19世纪末以来,敦煌艺术引发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围绕莫高窟展开的创作和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敦煌艺术能够在海外被顺畅地接受和传播,与其融汇东西方艺术精华的特点密不可分。多年来,国内对敦煌艺术的保护利用,主要集中在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创作领域,而在文化创意产品方面的应用依然十分薄弱。敦煌艺术大多是以单纯的艺术品或工艺品的形式出现,在与其他产品深度结合方面还少有建树。如果能够把敦煌艺术的图形元素和造型元素运用在产品设计上,无疑会迅速而有效地提升“中国设计”的国际化水平,使“中国设计”更快捷

28、、更广泛地融入世界商品贸易市场。(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4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丝路艺术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丰富资源,借鉴丝路艺术进行产品设计,能够使“中国设计”更广泛地融入世界商品贸易市场。B丝路艺术诞生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丝路艺术具有与世界相融合、与商品相结合的特点。C丝路艺术是国际化的艺术形式,是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它融汇了东西方艺术的精华,运用了东西方的艺术语言。D丝路艺术是产业化的艺术形式,很早就实现了艺术与商品的良好结合,艺术随着商品实现了传播,又提升了商品的市场价值。解析:选A。概括文章主旨要着眼于全文,从总体上把握作者的观点。文章开头说我

29、国文化创意产业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有着深厚背景和丰富积淀的丝路艺术将为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丰富的资源”,然后举例分析丝路艺术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影响,结尾说“如果能够把敦煌艺术的图形元素和造型元素运用在产品设计上,无疑会迅速而有效地提升”,首尾呼应,二者结合便是文章的核心思想所在。B、C、D三项,只注意到丝路艺术本身的内容,都是片面的。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难以满足产业持续发展需要的原因是,创意缺乏文化底蕴“拔不了高”和设计不懂国际语言“走不出去”。B古代印度、希腊、罗马、波斯、埃及的艺术在丝绸之路上与中国艺术相遇,经过矛盾与冲突、妥协与取舍,最终形成了

30、各方都能接受的艺术形式。C早期中原地区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输出的商品多为丝绸、瓷器等,输入的商品多为青金石、和田玉等珠宝玉石和珍贵的皮毛、香料。D敦煌艺术引发世界范围的关注,围绕莫高窟展开的研究也取得重大成果,敦煌艺术能够在海外被顺畅地接受、传播,与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密不可分。解析:选D。“与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密不可分”错误,原文是“与其融汇东西方艺术精华的特点密不可分”。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十部乐是由自南北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西域乐舞与中原传统的燕乐清商融合而成,这表明与商品贸易同时进行的还有艺术交流。B因为外销商品出现了具有异域风情的艺术装饰,并逐渐传递到日常生活的

31、应用当中,所以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后,商品流通量激增。C在印尼海域发现的外销瓷,能说明我国古代在专为外销而制作的瓷器中,就出现了为满足国外客户要求而设计的造型和纹饰独特的瓷器。D国内对敦煌艺术的保护利用主要集中在艺术创作领域,在文化创意产品方面的应用十分薄弱,可以考虑借助敦煌艺术的图形、造型元素提升“中国设计”的国际化水平。解析:选B。强加因果。根据原文可知,前者不是后者的原因,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论述类文本阅读(三)一、(2016青岛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史学“三病”当须“治”苏全有当前我国的史学研究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即智慧缺失、远离现实、考据失真。所谓智慧缺失,就是指史

32、学研究的成果不仅缺乏价值、意义,还缺乏启迪、借鉴。知古以察今,鉴往以知来,读史可以明智,说的就是史学的功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今史学研究并非都是如此。例如,有铁路史论者经过长篇大论之后得出结论称,铁路的修筑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有外交史论者经过“深思熟虑”后形成的结论是“弱国无外交”;甚至有人口史论者通过对史料的艰难爬梳,指出人才主要分布在都城和省会至于为数不菲的所谓“历史启示”,却鲜有启示可言,反而令人哑然失笑。诸如此类的情状俯拾皆是、不胜枚举。每念及此,不由得令人心中黯然。智慧缺失最集中的体现就是“马后炮史学”。所谓“马后炮史学”,就是以结果作为判断的支撑,成者王侯败者贼寇。如有观点认

33、为,即使是在德川时期的中叶,日本已经开始接受西方的货币管理,这和帝制末期的中国真是一大对比。对此有学者批评道:这言下之意显然指18世纪仍为封建社会的日本,在制度上已较帝制中国更为优胜。这便纯属马后炮的历史认知。仅仅因为日本在近代迅速强盛,就证明其制度在中世纪也是好的;因为中国在近代节节败退,就证明其制度在帝国盛世也是坏的。历史就像一个迷宫,其中布满智力机关,一不小心就找不到出口。显然史学界应该秉承“板凳要坐十年冷”“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概,多创造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思想。“爸爸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当面对儿子的突然提问时,法国年鉴学派大师马克布洛赫显露了一丝犹疑和紧张。布洛赫之所以少了些自信,主

34、要就在于象牙塔式史学的弊端:面向过去,背对现实。在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之间,研究者往往更多的是重前者,轻后者。特别是远离现实,一方面体现在研究者对民众、民族关怀的缺乏,科学严谨的研究成了职称、奖金、晋升等目的的敲门砖。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小我”,少了“大家”。另一方面则在于研究成果与现实缺乏紧密关联。史学的功能之一就是为现实服务,经世致用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社会既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亦需要“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司马光。不能仅仅是“太史公曰”,还应有“臣光曰”。今天的史学研究者,在面对“据古鉴今、以立时治”的新唐书、明清的经世学派时,显然需要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35、其实,真正有意义的史学研究应该是,以在今天看来已然陈旧无华、在当时却石破天惊的认知为研究对象,努力阐释其引发、生成的客观环境、条件等促动因素,不是着意于就结果进行定性分析、评判,而是寻觅蝴蝶效应中那只扇动翅膀的蝴蝶。此外,史学研究中的失真之严重,我们从光绪死因课题的研究史即可洞悉无遗。20世纪80 年代之后,学术界通过种种文献史料,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脉案文献、医疗档案,时人日记、信札、笔记、野史等,综合认为光绪帝系病死无疑。然而,到了2008年,经过众多科研、考古单位的数年努力,借助科技手段检测后得出结论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并入选2008年中国十大科学发现。传统的文献档案研究与科技检测结

36、果迥异,不免令人对前者顿生疑窦。文献档案在历史研究中一直被认为具有不容置辩的权威,但有关光绪死因问题的事例却给我们敲响警钟,所谓的文献档案真的可靠吗?另外,文献材料的不足还在于其内涵的多歧性。面对同一文献,必定见仁见智,还原真实的历史不能仅仅依据一家之言,我们应当批判地、慎重地对待文献资料,在实际研究中加强与现代科技手段的结合。今天,我们需要返璞归真、重建史实,也需要了解历史的底色、对比色。在未来的历史研究中,亟须运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特别是文献档案与科技手段相结合,以去伪存真,复原历史的真实性。(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史学“三病”的表现的一项是()A一些学者认为,

37、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早期改良思潮虽然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同时发展,却最终走向夭折,是因为中国的改革理论体系与日本相比还不够完备。B一段时期,一些研究者对陈独秀基本上持否定态度,除了认同他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的帽子外,对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倡导推动作用也从来不提。C关于孙中山曾试图用租让中国满洲地区权益来换取日本军阀或财阀的援助的情况,日本学者先后撰文加以披露,而中国学界却对此讳莫如深,甚至刻意否认。D杨善群变混沌为清晰的重大发现一文,对1972 年出土的银雀山西汉前期墓葬中的文献资料作了详细辨析,驳斥了疑古学者怀疑孙子兵法为后人伪作的言论。 解析:选D。D项杨善群的文章是在对出土文献

38、资料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所作的,是据实考据,不仅还原了历史原貌,还对后人有启迪作用。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当今史学研究成果并非都是知古以察今、鉴往以知来的创造性思想结晶,很多所谓“历史启示”不仅不能给人以启迪与借鉴,还常令人哑然失笑。B有学者认为,德川时期中叶的日本较帝制末期的中国更为优胜是马后炮的史学认知,作者却认为,日本近代的强盛足以证明其制度在中世纪是好的。 C史学研究成果要与现实紧密联系,史学研究者更要摒除象牙塔式的史学弊端,对民众、民族要多一些关怀,在心中多装些“大家”,少装些“小我”。D真正的史学研究需要返璞归真,面对同一文献不能仅依据一家之言,更不能不关注它内

39、涵的多歧性,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下努力了解研究对象的真实底色。解析:选B。B 项中“是马后炮的史学认知”是作者而非学者的观点;“日本近代的强盛足以证明其制度在中世纪是好的”也不是作者的观点,文中只是讽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后炮史学”是史学研究智慧缺失的集中表现,这样的研究成果不仅不能以创造性的思想让人眼前一亮,而且更无法打开历史中的智力机关来去伪存真、复原真实。B史学研究要为现实服务,作者提出不能仅仅是“太史公曰”,还应有“臣光曰”,提醒今天的史学研究者,应该把研究重点从史记转移到资治通鉴上。 C“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的新发现表明:文献档案在历史研究中的权威

40、地位已经受到了挑战,今后在实际研究中应该注重现代科技手段和文献档案研究相结合。D中国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就是经世致用,为现实服务,今天的史学研究者需要借鉴新唐书的编撰者和明清的经世学派的做法,认真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解析:选B。“应该把研究重点从史记转移到资治通鉴上”错,原文意在强调史学研究要为现实服务,不是具体研究项目重点的“转移”。二、(2016潍坊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

41、的运用上。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共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

42、记载之不足。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中引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

43、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实的处理不同。古风大半是写游仙,最后四句才写到安史之乱,也似乎不甚着力。但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诗人的忧虑和悲愤也流落在字里行间。悲陈陶则围绕着陈陶战役,官军、安史军和长安人民三个方面都写到了,犹如用诗写成的通讯报道,真实而深挚,是典型的沉郁之作。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在虚处用力,妙在烘托。虚写好了,实可以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不粘不滞,显得飘逸。在实处用力,妙在刻画,在深入的刻画之中见出气魄,意象不浮不泛,显得沉郁。(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

44、究)4下列关于原文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杜甫思想、性格及创作态度、题材的差异,决定了飘逸与沉郁风格的不同,其风格不同可从所选意象看出:前者常超越现实,后者则偏于写实。B李白的诗歌常常穿插表现历史、神话、梦境,把表面看来似乎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组合成具有强烈艺术效果的图画,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C严羽认为,李白诗歌风格飘逸、万景皆虚,杜甫诗歌风格沉郁、万景皆实,两者不能互学。这些观点虽不确切,但的确道出了两者风格与意象的不同。D杜甫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善于对生活细节作精致的描绘;他的一些记游诗描绘了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甚至可作地理研究的辅助资料。解析:选C。“万景

45、皆虚”“万景皆实”是前人观点,并非严羽所述。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李白和杜甫都能用夸张,但李白想象驰骋、夸张大胆,如“燕山雪花大如席”;而杜甫取自现实、偏于写实,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B杜甫赞赏王宰的山水图画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他本人的诗歌创作也常常如此,往往从实处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问题。C杜甫诗歌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常常以生活的细节来表现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如北征即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了整个国家的变化。D李白诗歌总是驰骋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虽然很少精致描绘生活细节,但虚中见实,实处用力,妙在烘托,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飘逸。解析:选D。“实处用力”主要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特点。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现的是重大社会政治内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表现出生活细节和作者内心的波澜。B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古体诗,写的都是安史之乱,但李诗对现实似乎不甚着力,故杜诗的艺术效果更胜一筹。C李白的诗歌往往在虚处用力,诗的意象不粘不滞,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诗风飘逸洒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极具艺术魅力。D杜甫的诗歌常刻画深入具体,气魄非同一般,意象不浮不泛,情感真实深挚,显现出沉郁的风格。解析:选B。后者“更胜一筹”错,两者各有千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