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有多重》教案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40090 上传时间:2025-11-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有多重》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有多重》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有多重》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有多重》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有多重教案教学设计设计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对常用的质量单位也有初步的了解,但是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且大部分学生对质量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基于上述情况,本设计关注了下面几点:1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学具,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动中,获得有关千克的丰富体验,从而牢固地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2注重对实践过程的指导和实践结果的总结。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注意实时调控和指导,使学生的实践更有层次,目的性更

2、强;在每项操作之后都帮助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生成。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天平盘秤学生准备盐牛奶黄豆回形针花生米军棋2分硬币苹果鸡蛋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察主题图,找出有关信息。提问:(1)图中淘气和小鸟分别在做什么?(2)淘气和小鸟分别有多重?(3)谁的体重更重一些?你是怎样知道的?引导学生发现:淘气的体重是30千克,小鸟的体重是50克,淘气比小鸟重。小结:淘气的体重用“千克”作单位,小鸟的体重用“克”作单位,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探究新知1认识秤,学会读数的方法。(1)了解学生知道的秤。师: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标示的净重知道物品的

3、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例如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呢?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课件出示各种秤)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见过的秤,比如学生可能通过看图,看电视,逛市场见过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等。(2)了解读数的方法。出示盘秤,提问:你知道圆盘上的刻度数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吗?如果指针指向1,表示托盘上的物品有多重?学生观察盘秤上的圆盘,知道一个大格表示1千克。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2动手实践,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1)称一称。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两袋盐的质量,知道两袋盐的质量是1千克。(2)掂一掂。请每个小组的成员轮流

4、把两袋盐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3)估一估。用手掂一掂苹果,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的质量是1千克,然后用秤来称一称,验证自己的估计。(4)找一找。找一找周围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预设生1:2瓶矿泉水大约是1千克。生2:1大袋洗衣粉大约是1千克。生3:10本数学书大约是1千克。(5)体会几千克有多重。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苹果、洗衣液、白菜等课前准备好的物品)(6)抱一抱。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

5、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汇报自己的体重,互相抱一抱,感受几十千克(或几十几千克)的质量。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环节,学生依次体会到了1千克、几千克、几十千克(或几十几千克)的质量,给了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对于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大有益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学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