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3829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3.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1页
第41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2页
第42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3页
第43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4页
第44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5页
第45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6页
第46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7页
第47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8页
第48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9页
第49页 / 共50页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散文学案一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0页
第5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从近几年浙江省的语文高考题来看,散文阅读依然是高考语文考查的重点。然就其得分情况来看,得分率并不高,可见散文阅读依旧是难点。从实际备考指导来看,更多是审题、答题技巧等方面存在问题。虽然散文写法没有定式,但是,就一般而言,用于高考精读考查的文本中规中矩,其段间关系、句间关系、词语关系清晰明确。所以,从高考角度看,散文的章法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我们就需要抓住散文的文体特点、写作思路和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一、文体特征与命题点1.基本特征:“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神不散”指散文要

2、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2.内容特征: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3.形式特征: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融为一体;从细处落笔,以小见大;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行文自由,结构灵活。散文的特点高考命题点考题例证形散散文取材“散”: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丰富奇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类(2019北京卷T20)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散文行文“散”: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夹叙夹议、状物写景、景中

3、融情;可以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也可旁敲侧击,曲径通幽。散文结构思路类(2018浙江卷T12)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鉴赏散文技巧类(2017全国卷T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神聚现代散文的“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字里行间”就是指散文的语言,因此,对散文语言的理解或鉴赏是把握散文“神”的重要一环。理解或鉴赏散文语言类(2019天津卷T17)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神聚”,指文章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方法多么灵活,都要受中心思想约束。对散文

4、主旨意蕴的探究成为鉴赏散文不可或缺的环节。探究散文主旨意蕴类(2018浙江卷T13)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二、散文阅读“5步骤”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聚”,所以在读文时先确定散文的类别,然后再运用各自的写作思路读文,即可把握散文的“神”,从而便于解答各个考点。第一步:看类型,明方向明确不同类型散文的相关特点。不同的文体类型表现出的手法不同、表现的情感趣味不同。散文一般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1.记叙性散文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的多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平淡的人事,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典型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

5、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2.抒情性散文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往往借助形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3.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又叫哲理散文。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来,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第二步:抓标题,明对象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标题

6、有的提供了文章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写作内容等信息,与作者的情感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又因为散文选材多种多样,结构摇曳多姿,情感含蓄内敛,标题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快速阅读散文,需要特别关注标题的作用。以近几年高考散文为例,我们可以看出散文标题透露的信息:标题特点近年高考选文举例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及其含义(2019北京卷)北京的“大”与“深”,(2018北京卷)水缸里的文学。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2019天津卷)萨丽娃姐姐的春天,(2018天津卷)虹关何处落徽墨;(2017天津卷)挺拔之姿。作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2018浙江卷)汴京的星河;(2017北京卷)根河之恋。第三步:找线索,理思路

7、散文一般都有一条组织材料的线索,找到了这条线索,就能较容易地读懂文章的内容手法,明确文章主旨。当然,也有的散文没有明显的线索,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方法有两种:一是化整为零,概括段意;一是提要勾弦,找关键句。找每一段落的“关键句”或“中心词”。 把握住这些词句,我们就能够很清楚地抓住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文章的主旨也就清楚了。1.散文常见的线索类型运用事物线索在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中,常用此法。人物线索以文中人物的所见所闻作线索,引出其他材料,连缀成文。情节线索(事件线索)在叙事类散文中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顺序一路写下去,构成文章。情感线索主要用于抒情散文中,也就是围绕作者

8、情感的变化来组织材料,串联成文。事理线索多用于议论类散文中。空间线索用于写景状物的叙事类散文中。2.散文结构类型分类特点思路静赏式定点定景,多方写景;联想深化主题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感悟式撷取日常生活片段,以情感或见闻为线索抒情触媒相关场景相关人物生活感悟参游式移步换景,景变情迁;虚实相间,篇末点题入景赏景联想收束象征式形在写物,旨在象征;卒章显志描摹物由物及人言志向追怀式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表达寄托的情思眼前景从前景怀念情叙史式追叙史实,联系现实,抒发感慨奠定基调追述史实抚今感慨3.散文结构关系相承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相并包括并列关

9、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相属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第四步:抓关键,明情理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出文章的主题;从所写的事件来概括,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而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议论性散文要注意文中对具体形象的描绘特点和文章揭示形象与特征内在联系的方法,找出蕴含哲理的关键句仔细领会。另外,议论性散文往往卒章显志,或揭示哲理,或拓展境界,或启发读者思考。因此,还要特别注意文章的结尾,细细咀嚼,通观全文,辨明哲理,领悟文章的深层意蕴。第五步:品语言,悟特色散文的语言是文学语言,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因而它富于形

10、象性,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优美隽永,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品味散文语言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思考:语言的含义和作用、语言的特点、语言的风格、语言的技巧等。1.表达技巧2.语言特点用词之美炼字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准确、简练、深刻、含蓄、直白、突出、生动、形象、传神、充满动感、充满想象,等等叠词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从而增强语言艺术表现力,具有绘画美;叠词能使韵律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叠词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具有形式美;叠词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叠词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有一气呵成之感反复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引用化用引用诗词,化用典故富有文采,典雅优美句式之美(音

11、韵之美)骈句、长短句、对偶句、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修辞之美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描写之美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3.语言风格豪放与柔婉豪放所表现的题材多为雄心伟业;所描写的景象境界开阔;所运用的动词富有力度,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有时激越昂扬地抒情;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柔

12、婉所表现的对象纤巧细致,所表现的情感细致缠绵,所描写的画面色调柔和,修辞上少用排比、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直露与含蓄直露表达作者的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含蓄不直接表达情意,而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象征、设问、比喻等修辞手法质朴与华丽质朴(平实)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少描绘性语言华丽(典雅)讲究节奏和韵律,多描绘性语言;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庄重与诙谐庄重文章的话题较为严肃、语言凝重,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诙谐语气轻松幽默,多夸张、反语、比喻,有趣味简洁与细腻简洁语势流畅,多用短句细腻多用长句,多用对比和辩证性语言【读文示范】文本内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13、的题目。雷鸣的瓦韩小蕙灰色,泥质,中间是逐渐凹下去的圆弧边际线。也没看出诗歌或散文里吟咏的什么“沧桑感”“历史厚度”“民族表情”“存量文化增量文化”等汉瓦也是瓦,本色的瓦,盖房子用的瓦。岁月苦短。两千多年前的瓦,到今天,仍然是瓦,仍然叫瓦,仍然是瓦的本相。就像我们华夏子孙,今天仍然是黄皮肤黑头发,仍然说汉语,仍然叫中华民族。不同的只是,瓦,在飞快地消失!过去,我们谁不是生活在瓦的君临之下?比如家宅之上的青瓦,虽然不声不语,却天天眷顾着我们的喜怒哀乐。大院门楼上的大灰瓦,高兴地迎候着我们归来,也在管束着我们的出行。街道两旁的建筑上,时时都有大大小小的瓦眼,在关注着我们的大秘密、小秘密。再如,公园

14、的围墙是花瓦、彩瓦、翘檐瓦、艺术瓦们粉墨登场的舞台,每天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道会有多少精彩的节目在争奇斗艳。更有少数民族的多形多状、丰富多彩、气度万千的瓦们,开阔着我们关于瓦的视野尽管如此,我们却在长期中,对身边的瓦朋友、瓦爹瓦娘、瓦哥瓦姐、瓦保护神,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对它们的感情和思想一点也不在意。因为,瓦们实在是太普通了,普通到不起眼,不起眼到被人忽视,被人忽视到就像空气一样虽存在却如同不存在。直到有一天,瓦,瓦们,突然从我们的视野中减少、撤退,集体大规模地消失,我们才猛然惊醒,拍着自己的胸膛叫道;“糟了,瓦被我们错过了!”确凿,瓦已经被我们错过了。现在,别说城市,哪怕是最小的城市,也

15、已是一片玻璃钢幕墙节节进犯而大获全胜的战场。即使在农村,就是在很偏僻很偏僻的山旮旯里,农村也早已被瓷砖、不锈钢、预制板所统治。瓦们呢?躺在屋角、院角、村角的尘埃里,像前朝的灰头宫女一样,落寞,心死,一任身前身后,荒草萋萋有识之士就出来抢救了,大声说这是民族遗产,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又说是精神支撑,传统的和现代的;还说是文化攸关的,是上层建筑同时亦是经济基础的;以及是绿色的、低碳的、环保的、国事家事的、千秋万代的还有人身体力行,想尽绵薄之力留住瓦。比如陕西的设计大师余平,放下如日中天的事业,终止频获国内国际大奖的建筑设计项目,十多年间在偏乡僻壤中行走,像夸父逐日一样寻瓦、觅瓦、追索瓦、解读瓦,整日

16、和瓦们相伴相生更有人搭上大把的钱财,舍上年华和身家,期冀让瓦重新回到生活中来。比如儒商赵少君,把生命前半程赚的钱都转投到了“瓦库”上面,目前已经在西安、郑州等地建成了4个“瓦库”。“瓦库”,望文生义就是“瓦的仓库”,实地看看,是把茶放在“瓦的仓库”里面喝,或者说在“瓦的仓库”中开茶楼,让人一边品茶,一边认识从全国各地呕心沥血搜寻来,又挖空心思装饰成各种造型墙的白色、黑色、灰色、红色、黄色、绿色、大块的、小块的、长方形的、半圆形的、三角形的、矩形的各方各地、各年各代的瓦们甚至,还有人为瓦召开了研讨会,唏嘘,感慨,悲伤,叹惋,追怀,疾呼,宣誓,要为留住瓦而皓首穷经,而披肝沥胆,而所向披靡,而愚公移

17、山,而奋斗不止然而,尽管他们全都抱定了钢铁的信念,不把世界“瓦”起来绝不收兵;可是我,可悲的直率的我,还是兜头泼了一盆冷水:“女士们先生们至爱亲朋们,瓦的时代已经永远过去了!今天,已是网络无处不在的世界,人类怎么可能倒退回农耕文明的岁月呢?虽然代表着农业生产方式的瓦,和进城的农民工一样纯朴憨厚、吃苦耐劳,可是不经过工业文明加高科技文明的脱胎换骨的改造,它们怎么可能肩负起新时代文明的重任呢?”我们不可能回归瓦了,就像不可能砸烂电视机、电脑、手机、汽车、飞机、磁悬浮列车和核电站一样。多少恨,人奈何?今天的瓦,只能是这样的一些符号了。文化记忆:记住历史,我们曾经是这样走过来的。文明标尺:标示高度,中

18、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传承血脉:薪火相传,高贵和优秀的精神永在长江和黄河中奔流。借鉴修正:返璞归真,反思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天道和人道的规则?更新观念:回归自然,照鉴我们今天的一切一切,是否在为生态和环保加分?激发砥砺:以瓦为镜,为了民族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对消费抱有高度的警惕,摒除贪图享受的私心,滋养最自然、最普通、最本色的仁人之心,先天下,后喜乐。而在我的内心,我自己最心仪的,还是瓦的平民化。瓦有很多我个人非常认可的优点,比如说它们是质朴的、踏实的;把自己隐藏在集体中的,不炫耀不声张不出风头的;最本真最本质最本色的,不虚伪不矫饰不巧言令色的。鲁枢元教授说:“大自然是神。”

19、韩小蕙跟着说:“瓦乃自然之子。余宁愿自己是一块瓦。”曾经在屈原时代,价值观乃高庙堂而矮江湖,所以对瓦的印象很不好。屈大夫对瓦的评价亦超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卜居)而今换了人间,别的屈说也许还都差不离,唯独对瓦的贬评,应该纠正了,赶快从审丑的小木舟上撤下来,改乘审美的航天飞船吧。于无声处,请静下心来,谛听瓦之雷鸣。(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阅读步骤第一步:看类型,明方向从文章写作的对象看,这是一篇_的散文,这类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往往借助形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第二步审标题,明对象1.标题是“雷鸣的瓦”,可见_是写作的对象

20、,也是作者抒情的对象。2.作者为什么说瓦“雷鸣”,这是文章的核心问题,是思考的中心。第三步找线索,理思路1.看散文结构从文章行文看,这是一篇_结构的散文,这类散文的基本思路是:“睹眼前景思从前景(人、事)抒怀念情。”2.看散文内容文章共22段。第段写_。写瓦两千年来本相没有变化,仍然是瓦,只是“瓦,在飞快地消失”。“飞快地消失”正是作者抒情的着眼点。第段写_。过去的瓦是我们的保护神、是瓦爹瓦娘、瓦哥瓦姐,参与我们的生活,见证我们的情感。然而,不经意间,瓦们全撤退了。第段再写_。写瓦的落寞与寂寥,一如前朝的灰头宫女。为下文人们设法抢救瓦做过渡。第段写_。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喊、余平等人的身体力行、赵

21、少君等人的倾囊相救,还有许多人召开研讨会,唏嘘,感慨,悲伤,叹惋,追怀,疾呼,宣誓第段,写_。瓦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不可能重回瓦的时代,瓦只剩一些象征性符号的意义。最后两段,_。借屈原曾说的“瓦釜雷鸣”一词,呼吁人们“静下心来,谛听瓦之雷鸣”。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本文有两条线索,_是贯串全文的明线,_是安排材料、组织文章的暗线。第四步抓关键,明情理1.“我”的情感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均是“我”的情感的直接表露。2.文章的主旨瓦作为一种建筑组件,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我们不可能重回瓦的时代;瓦的平民化精神和作为文化符号的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第五步品语言,悟特色本文语言优美,

22、具有很强的_。自我核对第一步借物抒情第二步瓦第三步1.怀念式2.眼前的瓦过去的瓦眼前的瓦人们对瓦的抢救“我”对瓦的态度揭示文章主旨瓦我的情感第五步抒情性【考题试做】1.结合全文内容,简述瓦在现代生活中的状态与意义。答案状态:被边缘化地存在于收藏中,存在于瓦库中,存在于研讨会中。意义:今天的瓦,只能是这样的一些符号了:文化记忆、文明标尺、传承血脉、借鉴修正、更新观念、激发砥砺。瓦代表民族传统的优秀品质:本色、本质、本真,质朴而平凡。2.结合文章最后两段谈谈作者为什么给文章起名为“雷鸣的瓦”。答案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历史上瓦一直作为平凡、平庸的代表而被贬损。时代变迁,价值观念的

23、变化使瓦具有新的价值审美意义。作者化用屈原的语句作为题目体现了瓦在历史中意义的变迁,“雷鸣”二字是希望瓦朴素、本色的品格在新的时代得到彰显。练真题明考情一、(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汴京的星河叶文玲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着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落

24、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地大喊大叫。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素享盛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别有一番别处难以

25、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先说那街。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家”。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保”,还是珠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且说那人。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那琳琅满目的小摊和形形色

26、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那个素享盛名的“第一楼”,更是整日价顾客盈门,座无虚席。这一切,不也大有向以时令小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风么?但是,我晓得,这盛况,这胜景,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能这样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逛街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再说那灯。我们抵达之时,虽是正午,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俱已“东风夜放花千树”了。说也怪,越盼淡月胧明,偏偏日落迟迟,待

27、挨得黄昏近,笑语喧,好心的主人却又劝阻道:此时去观灯,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纵然心急难耐,也只好耐下心来,远远地站在门口,放眼眺望长街,果然是人潮滚滚,黑压压一片。虽未亲临,可是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越发教你心痒痒得如痴如醉了。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夜露生凉月横中天了,兴致浓浓的观灯人,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放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望,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

28、,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许多光华。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是绢纸,纵然巧夺天工,也难经风吹雪打;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你看那腾跃而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那纵马奔驰的勇士目光如炬;那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憨态可掬;那大书“为民作主”的扇子灯来回穿梭,熠熠生辉。呵,怪不得,所有的看灯人都不恋恋于那些只有光色,只亮不转的小灯,却把以上那些巨大的,既有传统技巧,又有现代化特色的新鲜有趣的大转灯,密匝匝地围了个水泄不通。一点不错,尽管灯节是古老传统

29、,但人,毕竟是80年代的人,现代人最仰慕的还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啊!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启开,一根长竹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透,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团流云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那红云,那灯影,久久地晃在我的眼前,直伴着我进入梦境

30、。午夜,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我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都从天河里飞溅下来,变成了“灯雨”,洒落在汴京城(本文有删改)1.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4分)解析本题要求分析作品的语言特色,而且是指定的局部的语言特色,并且强调是赏析表达强烈情感(兴奋情绪)的语言,指向很明确。分析语言特色不外乎考虑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选用、句式的选择等。画横线部分多用四字词语,辞藻华丽,铺陈彩灯盛况。另外还有口语化的词语“果有”“真个是”,第二人称“你”的运用,表现作者急于分享的兴奋之情。答案用词夸饰,辞彩绚丽。运用铺陈、排比语句。语气急切:用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用“你看”“你

31、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10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解析在前文充分渲染繁华热闹的基础上,这两段内容就像一个特写镜头,对准长街拐角处的特定场景,使作品有开有合。同时,长街拐角处的静也和前文的热闹形成明显对比。描写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用10个“一”字,突出了该画面的安静和独特。文本开头说孩提时的“梦”,这两段之后又写到“直伴着我进入梦境”“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正是这个画面让首尾自然呼应,让现实和梦相交。这就使得整个作品有繁华喧闹,也有安静,有大场景,也有小画面,让人深思,耐人回味。答案连用10个“一”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

32、有开有合。前文渲染的是“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前文铺陈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3.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5分)解析从结构上分析作品内容的选择安排,即要从篇章结构技巧,如铺垫、伏笔、照应、线索、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等角度思考。先写街是先从“面”上落笔,提供一个观灯游览的典型场所繁华的街市,从而引出下文游人众多;再写人,突出人的多,为下文观灯受阻埋伏笔,更加能突出观灯的盛况;最后再写汴京灯的盛况就顺理成章了。星河即是灯河,“灯”是全文写作的重点,也是作者写作的目的。如此写来,层层铺垫,环环相扣,层次性强,条

33、理性也突出。答案先写街的繁荣作铺垫,引出人潮汹涌。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埋下伏笔。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层层铺垫,层层推进。4.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6分)解析根据全文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分析文本的深层意蕴,其实就是对作品主旨的分析。此题要扣住两个关键词“新奇”和“庆幸”去展开,令作者感到“新奇”和“庆幸”的分别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感。通读全文可知,作者新奇的是“那街”“那人”“那灯”,即城市发展新气象;作者庆幸的是自己生在好时代,看到了这一切,实现了少时的愿望。看到繁华热闹的汴京游人众多,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作者为之感叹,感到

34、“新奇”和“庆幸”。答案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对城市发展新气象感到新奇。有感于游人众多,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实现了“我”的“星河梦”。二、(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20分)母亲何家槐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是的,阿南婶!”“我也想去。”“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

35、打豆。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催,催,催,催;催,催,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神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还能够看

36、见打回旋的白烟。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母亲打豆的天井,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边,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看见了没有?”“自然看见了,阿南婶!”“象蛇一样的长吗?”“有点儿象。”“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真的很奇怪。”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我自己?”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

37、有谁阻止。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个世界。不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半熟,就是烧焦了半锅。“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是的,阿南婶!”“火车跑得很快吗?”“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

38、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讲话了。”“那末比航船还快?”“自然自然。”“它是怎样跑的呢?”“那可说不上来。”“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这究竟是怎样的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5.根据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2分)解析解题主要依据画波浪

39、线部分描写母亲劳作的文字,还可借助画波浪线部分前后的语句。第一处描写母亲劳作,用了一系列动词,其中“忙着”概括了劳作的特点,联系这处描写之前的“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可用“忙碌”加以概括。第二处描写前面写“不费力”,后面用“可是而且”突出了母亲劳作的辛苦,之后“真苦够她了”可视作这处描写的小结。答案(示例)忙碌;辛苦。6.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3分)解析解答此题,要先把握词语的基本含义,然后将词语置于上下文中品味。既要读懂“催”反复使用的修辞意义,更要仔细体悟这一动词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从词义看,“催”指叫人赶快行动或做某事。句中反复使用这个动词,有

40、拟声作用,形象地表现急迫感;联系上下文,如下文“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看出“催”表现了母亲忙碌劳作的状态。如再联系下文母亲想“看火车”却不能如愿的描写,能读出这么多的“催”体现了母亲为家庭而甘愿牺牲自我的责任感。答案(示例)透露了母亲内心的急迫。表现了母亲劳作的忙碌。反映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每点1分)7.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分)解析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形式与内容两个层面考量。先谈形式层面,重点是分析对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三次对话有简有繁,内容各有侧重点,问与答也都有变化;对话分别安排在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可谓贯穿全文。再说内容层面

41、,重点是分析三次对话对刻画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从“我也想去”等语句可以读出母亲对看火车的向往之情,而从“我自己?”及作者描述的“她仿佛吃了一惊”与反复出现的“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等语句可以看出母亲的犹豫不决。此外,对话双方的态度描写也有助于母亲形象的刻画,如问者“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答者“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急急想走开”,对比鲜明。答案同样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成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8.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5分)解析先审题,注意题干比正常的句子赏析

42、题多了个“结合上下文”的提示,暗示了应分析该部分描写在行文中的作用。然后根据先明确所用手法,再结合语句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的思路答题。手法的赏析应首先从修辞方法考虑,画线句中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容易辨认;其次是常规的描写手法,如“闭上眼睛”“完全失神一样”等神态描写以及末句的动作描写。分析时可从这些手法的固有作用和特定语境中的表现效果着手,重在赏析上述手法对刻画母亲心理的表达效果。至于行文方面的作用,要考虑上下文对话内容,从承上启下、叙事节奏的角度作赏析。应紧扣文本作具体分析,按不同角度分点作答。答案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迷。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细腻描写了母亲好奇、陶

43、醉和渴望的心理。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9.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6分)解析根据题意,解答要联系全文,通过母亲的语言、行动、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评价。先找出能表现人物形象特点的关键词句,然后从不同侧面将表现人物相同特点的描写归类,分析这些表现的内涵、原因,从而作出符合文意的评价。联系全文,母亲忙于家务、勤于劳作的鲜明形象是解析的重要侧面;母亲对火车的向往,“失神”的状态,“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的念想,与“虽则没有谁阻止”,母亲却一直不付诸行动的原因皆是评价的侧面。表达时,要按不同侧面分点作答。另外,与赏析相同,评价要以人物形象为核心,以文本为依托,切忌架空分析,罗列概念。答案母亲是朴

44、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析考情巧指导选文从内容上看,所选散文贴近生活,注重抒情性、艺术性,更加注重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从性质上看,以状物、写人散文为主,兼及其他;从时间上看,以当代散文为主。题型(1)词语、句子分析:选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把含意的理解与赏析综合起来考查。(2)概括:整体概括与局部概括。整体概括的多是主旨,局部概括的可以是形象特点或内容要点。(3)作用:选取句子、段落、细节、对话为切入点,或综合分析其作用,或只分析某一方面的作用。重在创作意图与结构作用分析。(4)赏

45、析:必考题、品牌题;赏析对象有词语、句子、形象,重点是句子;技巧与效果兼顾,重点是效果;由不定向赏析向定向精准赏析转变。(5)探究:重点考查对文本意蕴的发掘和个性化解读。答题要求多角度思考,深入理解。考点以分析表现手法、精彩语言的品味、作品结构的分析、文本意蕴的分析与探究为高频考点。素养尤其注重审美素养的考查。即突出对文本“形式”因素的考查,回归语文的本质。像赏析词语、句子,品味精彩语言,分析表现手法这类审美鉴赏设题多、分值大。突出对关联思维与整体思维素养的考查。浙江卷有不少题目看似是局部分析题,实则都要关联上下文才能回答,都要着眼全文才能理解。学案一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思路分析,就是要

46、求对作品的整体构思和行文方式进行分析,明确结构特点,把握句段作用。高考对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考查,大多与文章的段落、句群相联系,考查文章结构、段落结构、段与段的逻辑关系、句与句的逻辑关系等。题型一般有3种:行文思路分析题,线索作用分析题,句段作用分析题。考点突破一行文思路分析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行文思路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高考考查行文思路分析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又有两种考法:一是直接考查(即明考型),梳理行文思路;二是间接考查(即暗考型),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一、研读命题角度类型题干示例审题定向明考型(1)从结构上分析作品

47、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汴京的星河)(2)文章叙写了玛丽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作者这样的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根河之恋)题干中往往有“梳理”“分析”等作答方式的动词和“写作思路”“构思”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暗考型(1)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2)纵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题干中往往有“梳理”“分析”等作答方式的动词和“心理变化”“心理感受”“感情发展脉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二、熟知解题方略(一)梳理行文思路紧扣文体特征不同的文体其行文思路不同,表现在结构层次上也有自己的特点。叙事性散文重在叙事

48、,往往以时间或地点的变化作为行文线索;哲理散文常常是开篇点题或卒章显志;抒情散文则常以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分析情感脉络一篇散文要表现感情变化的过程。一般来说是局部服从整体,文章各语段、各层次所表达的内容总是围绕全文中心展开的,把各个层次能体现感情的词句找出来加以整合,就可以找到行文的情感脉络。抓住文章线索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文章线索单一;有的文章线索双重,或虚实结合,或纵横交叉,或一主一次,或平行发展。线索的“线头”往往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和段首段尾的关节处,抓住这个“线头”就能顺利牵出所有线索,从而弄清散文的结构。依据标志性语句文章或段落层次内,往往

49、有一些衔接上下文的标志性语言。中心句提挈全文;过渡句承上启下,切分各个局部;照应句提示文章和题目、开头和结尾、前文和后文的关系。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清晰地理清作者思路,从而准确抓住文章的结构特点,分清层次。(二)分析思路结构直接梳理(分析)实际上是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答题时要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如文中有线索,可以按照线索归纳梳理。答案组织一般模式为:先写,再写,接着写,最后写。间接(变式)梳理一般是梳理作者思想感情(心理)变化。要以感情为突破口,必须用感情词(心理词)组织成合理的先后顺序,有的感情词(心理词)可以从原文中提取,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分析构思特色

50、一看全文的线索及作用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使行文富于变化。二看思路特点看它在写作顺序上有何特点。如先总后分、先实后虚、先抑后扬等。三看首尾特点如开头的倒叙,中间的衬托对照,结尾的以景结情等。四看选材如大量引用诗文等。(三)把握行文思路1.明明确类型,把握全貌通过阅读,明确散文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还是阐发哲理,概括文章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或者谈的是什么问题,不同的文章类型,行文思路应该有所不同。2.圈圈点勾画,抓关键句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地方往往被作者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束内容的作用。3.标标示段意,显露

51、脉络在找出中心句后,分析综合每个自然段表达的意思,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标示出文段的段意。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内在的脉络。4.理理清思路,把握结构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划分段内层次时,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如分号、冒号、句号等。5.通通读全段,合成段意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段,找出概括性语句或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这些都没有时,要考虑句间的关系。先划分层次,概括出各层意思,再综合考虑。(四)精解行文思路第一步:审读题干,把握要求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确认题目是要求直接梳理行文思路,还是要求

52、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第二步:通读全文,梳理结构要根据题目要求和文本具体内容,或侧重划分层次,或侧重找寻线索,或侧重梳理心理(感情)变化。梳理时要注意勾画圈点关键词或关键句,尤其是梳理心理(感情)变化,更要注意提炼出“心理词(感情词)”。第三步:分条陈述,规范作答答题模板模板一(采用表次序的词语表述):文章围绕(线索),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模板二(分条表述):写;写;写;全文整体上写。典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三幅画宗璞戊辰龙年前夕,往荣宝斋去取裱的字画。在手提包里翻了一遍,不见取物字据。其实原字据已莫名其妙地不知去向,代替的是张挂失条,而连这挂失条也不见了。业务员见

53、我懊恼的样子,说,拿走罢,找着以后寄回来就行了。我们高兴地捧了字画回家。一共五幅,两幅字三幅画,一幅幅打开看时,甚生感慨,现只说这三幅画。三幅画均出自汪曾祺的手笔。老实说,在1986年以前,我从不知汪曾祺擅长丹青,可见是何等的孤陋寡闻。原只知他不只写戏还能演戏,不只写小说散文还善旧诗,是个多面手。40年代初,西南联大同学上演家。因为长兄钟辽扮演觉新,我去看过戏。有两个场面印象最深。一是高老太爷过世后,高家长辈要瑞珏出城生产,觉新在站了一排的长辈面前的惶恐样儿。哥哥穿一件烟色长衫,据说很潇洒。我只为觉新伤心,以后常常想起那伤心。一是鸣凤鬼魂下场后,老更夫在昏暗的舞台中间,敲响了锣,锣声和报着更次

54、的喑哑声音回荡在剧场里,现在眼前还有那老更夫的模样,耳边还有那声音,涩涩的,很苦。老更夫是汪曾祺扮演的。时光一晃过了40年。80年代初,钟山编辑部要举办太湖笔会,从苏州乘船到无锡去。万顷碧波,洗去了尘俗烦恼,大家都有些忘乎所以。汪兄忽然递过半张撕破的香烟盒纸,上写着一首诗:“壮游谁似冯宗璞,打伞遮阳过太湖。却看碧波千万顷,北归流人枕边书。”我曾要回赠一首,且有在船诸文友相助,乱了一番,终未得出究竟。而汪兄这首游戏之作,隔了5年清晰地留在我记忆中。1986年春,偶往杨周翰先生家,见壁悬画图,上栖一只松鼠,灵动不俗。得知乃汪兄大作时,不胜惊异。又有一幅极秀的字,署名上官碧,又不知这是沈从文先生笔名

55、。杨先生则为我的无知而惊异,笑说:“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实在是的,我常处于懵懂状态,这似乎是一种习惯。不过一经明白,便有行动,虽然还是拖了许久。初夏时,我修书往蒲黄榆索画,以为一年半载后可得一张。不想一周内便来了一幅斗方。两只小鸡,毛茸茸的歪着头看一串紫红色的果子,很可爱。果子似乎很酸,所以小鸡在琢磨罢。这画我喜欢,但不满意,怀疑汪兄存有哄小孩心理,立即表态:不行不行,还要还要!第二幅画也很快来了。这是一幅真正的赠给同行的画,红花怒放,下衬墨叶,紧靠叶下有字云:“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临风亦自得,不共赤城霞。”画中花叶与诗都在一侧,留有大片空白,空白上有烟灰留下的一个小洞。曾嘱裱工保留此洞

56、,答称没有这样的技术。整个画面在临风自得的恬淡中,却有一种活泼的热烈气氛。父亲看不见画,听我念诗后,大为赞赏,说用王国维标准来说,这诗便是不隔。何谓不隔?物与我浑然一体也。这时我已满意,天下太平,不再生事。不料秋末冬初时,汪兄又寄来第三幅画。这是一幅水仙花,长长的挺秀的叶子,顶上几瓣素白的花,叶用蓝而不用绿,花就纸色不另涂白。只觉一股清灵之气,自纸上透出。一行小字:为纪念陈澄莱而作,寄与宗璞。把玩之际,不觉歔欷。谢谢你,汪曾祺!澄莱乃我挚友,和汪兄也相识。50年代最后一年,澄莱与我一同下放在涿鹿县。当时汪兄在张家口一带,境况比我们苦得多了。一次开什么会,大家穿着臃肿的大棉袄在塞上相见。我仍是懵

57、懵懂懂,见了不认识的人当认识,见了认识的人当不认识。澄莱常纠正我,指点我这人那人都是谁;看我见了汪兄发愣,苦笑道,汪曾祺你也不认识!澄莱于1971年元月在寒冷的井中直落九泉之下,迄今不明缘由。我曾为她写了一篇水仙辞的小文。现在谁也不记得她了,连我都记不准那恐怖的日子,汪兄却记得水仙花的譬喻,为她画一幅画,而且说来年水仙花发,还要写一幅。从前常有性情中人的说法,现在久不见这词了。我常说的“没有真性情,写不出好文章”的大白话,也久不说了。性情中人一定写文章,而写出好文章的,必有真性情。汪曾祺的戏与诗,文与画,都隐着一段真性情。三幅画放到1987年才送去裱,到1988年春节才取回。在家里翻手提包,那

58、挂失条竟赫然在焉。我只能笑自己的糊涂。(有删改)有人用“结构为文,浑然天成”来评价三幅画,请简要分析文章的思路。尝试解答教你答题第一步:审读题干,把握要求题干已明确指出“结构为文”“分析文章的思路”,可知该题属于直接考查型的行文思路题。第二步:通读全文,梳理结构文章围绕“三幅画”而写,段点明标题,写取回字画,点出了“三幅画”,领起全文;第段写汪曾祺演戏与赠诗,为下文写“三幅画”做铺垫;第段详写“三幅画”,展现汪曾祺的真性情;第段,交代送裱、取回“三幅画”,照应开头。答案先写从荣宝斋取回字画,交代其中有三幅画,为汪曾祺所作,点明标题,领起全文;接着宕开一笔,叙写汪曾祺演戏和赠诗两件事,展现其多才

59、多艺的形象,为写三幅画做铺垫;然后详写三幅画的有关情况,展现汪曾祺的真性情;最后交代三幅画送裱和取回的时间,照应开头,首尾呼应。易错提醒概括不精练。出现这一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不能依据线索抓住内容关键词来概括。如本题,内容关键词有两个,即“三幅画”和“汪曾祺”,抓住这两个关键词,再结合其他内容分析即可得出答案。【依法小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说起梅花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不少,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

60、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

61、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画成画挂在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

62、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员,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弃官丢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

63、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七律,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鳌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

64、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有一次和一个西方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

65、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2.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解析本题从谋篇与立意的角度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谋篇和立意两个方面赏析。谋篇属于表达技巧中的结构技巧,而立意则属于文章主题方面的要求,要分开来答。答案谋篇上:从作者名字的翻译切入,以外国人对梅花的好奇、不解与误解为主要线索来谋篇布局,对梅花内涵的阐释由表及里,逐步

66、丰富与深入,凸显了梅花独异的美感和魅力,构思巧妙而自然。立意上:阐发了梅花所凝聚的民族精神,表现了外国人与中国文化的隔膜,流露出对交流和理解的渴望。考点突破二线索作用分析先弄清线索与行文思路的区别:行文思路是作者在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情感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而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线索可以是梳理作者思路的一个参考,但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在“行文思路分析题”中已涉及线索,但这种涉及只是将线索作为解题的一种手段,围绕线索去梳理行文思路,并不是考查线索本身;而高考却常就散文线索自身方面设题,考查的重点

67、往往是线索的作用。一、研读命题角度题干示例审题定向(1)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比邻而居)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耳边杜鹃啼)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说明”等作答方式的动词和“线索”“作用”“谋篇布局”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二、熟知解题方略寻找线索裁猜“线”。在确定散文体裁类型后可以大致推知该文线索。写景散文多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状物散文多以该物或对该物的理解、情感为线索,写人散文多以与人物交往为线索,叙事散文多以时间顺序为线索,议论抒情散文多以情、理(认识)为线索。标题判“线”。有的标题即线索,如以景、物命名。时空缀“线”。文中有

68、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把握文章的线索。以物求“线”。不少托物、叙事类散文,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主旨,这个事物常作为标题或在文中反复出现。反复寻“线”。可以通过反复出现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事物或抒情议论的语句去熟悉、把握线索。以情导“线”。前几种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于把握,而感情线索经常隐伏于内容之中。阅读时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线索作用结构方面的作用:组织材料,贯串全文。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使行文富于变化。内容方面的作用: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揭示主题。呈现某种

69、情景或状态。另外,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线索的不同作用,如物象线索有象征、呼应作用,情感线索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等。答题模板线索是。作用:结构上;内容上。典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比邻而居王安忆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

70、,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

71、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

72、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

73、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有删改)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尝试解答

74、教你答题第一步:找出线索本文主要写了闻到比邻而居的各家的气味及由此而引发的思考,认真阅读文章,找出反复出现的词语(物象)即“气味”,所以“气味”就是本文的线索。第二步:分析线索的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结构上,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内容上,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答案线索:气味。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依法小试】阅读比邻而居(文本见“典例2”),完成后面的题目。2.作者是怎样以“气味”为

75、线索来贯串全文的?答案文章呈现了从自家排油机里窜出来的四种不同的“气味”,而这不同的“气味”又分别代表了这四家不同的生活特点或情趣;“气味”作为线索串联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也象征了不同人家的生活风格。考点突破三句段作用分析句段作用分析就是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或段落,分析其在全篇结构思路中的作用,这些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子或段落,它们在结构上、内容上有特殊作用,表达上富有特色。一、研读命题角度题干示例审题定向(1)文章第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水缸里的文学)(2)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虹关何处落

76、徽墨)(3)文章第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头脑中的旅行)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谈谈”等作答方式的动词和“作用”“看法”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二、熟知解题方略(一)分析句段作用(二)解答句段作用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审题要关注三点:句段位置;答题方向;提示或暗示性语言。其中“答题方向”最重要,如笼统地问有何作用(妙处)或综合问为什么要从写起,综合问需要从内容、结构、表达等多角度回答。如只问结构上的作用,则只需从结构上作答。第二步:阅读句段本身,抓住位置考虑在整体把握全文思路的基础上认真阅读所给句段本身,通过阅读,明确它写了什么,主要包括陈述对象是

77、什么、怎样陈述的、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等。另外,还要考虑句段在文中的位置,因为位置不同,作用就不同。因此,需要掌握处在不同位置的句段的作用。句段作用首句或首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情感基调。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中间句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照应上文的内容、转换话题。或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对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或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结尾句段升华感情。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上文。卒

78、章显志,点明主题,或含蓄地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反复出现的句子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情感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景物描写的句子点明时令、地点;表现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气氛。文中引述性、插入性材料(语句、故事等)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某一事件: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

79、,具有例证的作用。诗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第三步:掌握解题的思维方向和答题模板句段作用题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考虑,作答时,注意结合文本内容从这两个方面深入分析。答题模板结构方面的作用:;内容(主旨或情感)方面的作用:。典例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

80、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

81、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

82、,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水,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

83、河蚌?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

84、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实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

85、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取材于苏童的同名散文)文章第段对河蚌仙女梦想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尝试解答教你答题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

86、明确答题方向“文章第段”界定了句段的位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示这是一道考查句段作用的题目。第二步:阅读句段本身,抓住位置考虑这段文字中写“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将故事的场景与孩子的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文中写仙女所搬出的饭菜由自己的好恶而定,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作者写仙女出现的细节生动形象,文中展示出仙女由小变大的过程。这样写突出了河蚌仙女故事对“我”具有重要意义。第三步:掌握解题的思维方向和答题模板该题应主要从内容表达和结构两方面去理解。这段文字突出表现了童话故事对一个孩童的影响:令“我”产生了好奇心;故事的美好激发了“我”在贫穷的生活条件下至今“羞于分析”的心理及对美好生活的想象。从

87、结构来看,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答案这样写突出了河蚌仙女故事对“我”的重要意义;表现出儿童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反映了在物质匮乏的生活条件下儿童的独特心理;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回忆童年时期河蚌的秘密,引出下文凝视水缸是作者最早的阅读方式。【依法小试】阅读水缸里的文学(文本见“典例3”),完成后面的题目。3.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总结全文,呼应开头,强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对自己走上文学道路的影响;深化主题,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感激之情。散文结构思路分析(时间:45分钟分值: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铁凝那时的清晨,我在冀中乡村

88、,在无边的大地上常看雾的飘游、雾的散落。看雾是怎样染白了草垛、屋檐和冻土,看由雾而凝成的微小如芥的水珠是怎样湿润着农家的墙头和人的衣着、面颊。雾使簇簇枯草开放着簇簇霜花,只在雾落时橘黄的太阳才从将尽的雾里跳出地面。于是大地玲珑剔透起来,于是不论你正在做着什么,都会情不自禁地感谢你拥有这样一个好的早晨。太阳多好,没有雾的朦胧,哪里有太阳的灿烂、大地的玲珑?我在新迁入的这座城市度过了第一个冬天。这是一个多雾的冬天,不知什么原因,这座城市在冬天常有大雾。城市因为有了雾,会即刻实在地不知所措起来。路灯不知所措起来,天早该大亮了,灯还大开着;车辆不知所措起来,它们不再是往日里神气活现的煞有介事,大车、小

89、车不分档次,都变成了蠕动,城市的节奏便因此而减了速;人也不知所措起来,早晨上班不知该乘车还是该走路,此时的乘车大约真不比走路快呢。我在一个大雾的早晨步行着上了路,我要从这个城市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我选择了一条僻静的小巷一步步走着,我庆幸我对这走的选择,大雾引我走进了一个自由王国,一切嘈杂和一切注视都被阻隔在一米之外,一米之内才有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气派,这气派使我的行走不再有长征一般的艰辛。为何不做些腾云驾雾的想象呢?假如没有在雾中的行走,我便无法体味人何以能驾驭无形的雾。一个“驾”字包含了人类那么多的勇气和主动,那么多的浪漫和潇洒。雾能被你步履轻松地驾驭,这时你驾驭的又何止是雾?你分明在驾

90、驭着雾里的一个城市,雾里的一个世界。为何不做些黑白交替的对比呢?黑色也能阻隔嘈杂和注视,但黑夜同时也阻隔了你注视你自己。只有大雾之中你才能够在看不见一切的同时,清晰无比地看见你的本身。于是这阻隔、这驾驭、这单对自己的注视就演变出了你的得意忘形。你不得不暂时忘掉“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的人间训诫,你想到的只有走得自在,走得稀奇古怪。我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先走他一个老太太赶集: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起来。再走他一个老头赶路:双膝一弯,两手一背老头走路是两条腿的僵硬和平衡。走他一个小姑娘上学:单用一只脚着地转着圈儿地走。走他一个秧歌步:胳膊摆起来和肩一样平,进三步退一步。走个跋山涉

91、水,走个时装表演,走个青衣花旦,再走一个肚子疼。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闲逛的,都走一遍还走什么?何不走个小疯子?舞起双手倒着一阵走,正着一阵走,侧着一阵走。最后我决定走个醉鬼。我是武松吧,我是鲁智深吧,我是李白和刘伶吧原来醉着走才最最飘逸,这富有韧性的飘逸使我终于感动了我自己。我在大雾里醉着走,直到突然碰见迎面而来的一个姑娘你,原来你也正踉跄着自己。感谢大雾使你和我相互地不加防备,感谢大雾使你和我都措手不及。于是你和我不得不继续古怪着自己擦肩而过,你和我都笑了,笑容都湿润都朦胧,刹那间你和我就同时消失在雾里。当大雾终于散尽,城市又露出了她本来的面容。路灯熄了,车辆撒起了欢儿,行人又在站牌前排

92、起了队。我也该收拾起自己的心思和步态,像大街上所有的人那样,“正确”地走着奔向我的目的地。但大雾里的我和大雾里的你却给我留下了永远的怀念,只因为我们都在大雾里放肆地走过。也许我们终生不会再次相遇,我就更加珍视雾中一个突然的非常的我,一个突然的非常的你。我珍视这样的相遇,或许在于它的毫无意义。然而意义又是什么?得意忘形就不具意义?人生又能有几回忘形的得意。你不妨在大雾时分得意一回吧,大雾不只会让你悠然地欣赏屋檐、冻土和草垛,也会将你挟裹进来与它融为一体。当你忘形地驾着大雾冲我踉跄而来,大雾里的我会给你最清晰的祝福。(有删改)1.(句段作用)文章开头为什么要描写“我”在冀中乡村看到的雾景?(4分)

93、解析回答本题,要写出冀中乡村雾景的特点;然后根据所处位置,判断出其与下文的对比关系及与结尾的呼应关系;散文中的景物描写还要重点考虑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答案文章开头对雾的描写展现了乡村大雾的飘游、湿润,使草垛、屋檐、冻土等簇拥着霜花的天然的美丽;营造了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与城市大雾中的路灯、车辆的“不知所措”形成对比,反衬要在嘈杂的城市找到雾中的快乐与自由,实属不易;表达了“我”对雾的喜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与结尾呼应。2.请赏析第段的表达特色。(6分)解析赏析语言艺术,要注意从用词、句式、手法、风格等方面多角度结合文本思考。答案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运用排比、反复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

94、“我”的各种走姿,表现“我”从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到最后欲疯欲醉的变化过程,活灵活现,生动传神。从句式的角度分析:善用短句,加快语言节奏,极力表现“我”稀奇古怪的走姿的变化多端,千姿百态。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描写、叙述相结合,诙谐幽默,表现了“我”驾雾行走时轻松雀跃的心情。3.(行文思路)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文章的中心。作者先写“我”,继而写“她”,最后才回到“你”上来。文中的“你”泛指每一个人,你中有我,你中有她。作者采用的是以点带面的写作方法,这样可以使文章所表达的人生体验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答案首先描写大雾的出现令城市不知所措地改变了运转节奏;然

95、后写“我”因此进入一个自由王国,在雾中得意忘形;接着写“我”在雾中所遇见的一个姑娘的得意忘形;最后点明主旨,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本真状态的热爱和呼唤。4.(线索作用)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解析本文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这类文章往往围绕事件来组织材料。作者以第一人称叙事,写了“我”在一个冬天的早晨,在雾中行走的过程。以此为线索,串联起行走姿态和体验感悟“实”和“虚”两方面的内容,既使文章行文集中紧凑,又能突出主题。答案本文的叙事线索是“我”在大雾中行走的过程。以此为线索,一方面可以写出“我”在大雾中行走放肆、放浪形骸、率性而为的姿态;另一方面又可写出“我”在大雾中行走获

96、得的人生体验注视自我,回归本真,体验生命的自在与欢乐,更能突出“得意忘形”的意义,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0分)夏日里那一片阴凉王政乡村人家的房前屋后总是长满了树,把村子遮掩在浓密的树荫里,像村子的衣裳。炎炎夏日,浓密的树荫洒下一片片阴凉,乡村的夏天便有了一种天然的凉爽。乡村的日子里填满了辛苦,农事劳作几乎不避风雨烈日。夏收便是最典型的烈日下的劳作。空阔的麦田里,金色的麦浪涌动着丰收的喜乐,也散发着令人生畏的火辣和酷热。但是,麦熟不等人,头顶的太阳如大火球般洒下利刃一样刺目耀眼的光芒,人们依然要下地割麦。上中学时夏天就跟着大人们夏收劳动,每当割麦割得腰酸臂软、满

97、头是汗时就想,麦地边要是有一棵树多好。困乏了到树下小憩片刻,享受一下树荫的清凉,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啊!事实上,有时候也会不堪酷热劳累,不顾大人的责怪,放下手里的镰刀,跑到离麦地稍远的河边或土崖下有树的地方去歇息。坐在树荫里,沐浴着在汗水中渴盼而来的阴凉,那种浑身的凉爽和快意,真是舒坦得无法形容,也加深了我对树下阴凉的留恋和期待,我甚至为人们不在地头栽树而深感不解。一次农闲时,和母亲一起清理地边的杂草刺棘,看见草丛里有一棵自然生长出来的幼小的椿树,我欣喜地告诉了母亲,并提议把椿树留下,不要和杂草一块清理掉。这种树在故乡野生的很多,长得也快,所以,我算计着不几年地边这棵小椿树就能长大,长出繁枝,在夏

98、日里给在地里劳动的我们撑起一片可以休憩的阴凉。母亲却说,不行的,地边上不能有树,不然树荫遮住阳光,会影响庄稼生长。那棵让我期待阴凉的小树最终还是被母亲连同杂草一起清理了。这也使我深深感到,夏日的阴凉固然是好,但是,和所有美好的东西一样,要拥有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麦子收回来晾晒时就不一样了。人们把新打的麦子在地上撒开摊薄,让太阳一览无余地暴晒着,人坐在麦场边上那棵柿树的阴凉里。那是一棵很大的柿子树,仅暴露在地面上错综盘缠的树根就有一片席子那么大,浓密的树冠足够有一栋房子那么高大,洒下的阴凉就可想而知了。偌大的麦场空空旷旷,就场边这么一棵大树。这个时候,麦子都收完了,大家刚从紧张劳累的夏

99、收中解脱出来,晒麦就可以悠闲一点了。头顶着厚厚的树荫,或拉闲话,或在地上画几个方格,拿几根柴棍,盘起腿来做游戏,或铺个装麦子的袋子席地而睡,有的还端一壶茶水,边说话边品茶,只是隔一会儿起身去用木耙翻搅一下麦子。妇女们则边说话边纳鞋底,孩子们更不知困乏,也围拢在大人身边,追逐撵打,玩闹嬉戏。有时候,大人也会让玩耍的孩子去搅一下麦子。满场的麦子,搅起来要有章法,不能东一耙子西一耙子,而是从一个边角处开始,一耙一耙挨着搅。我就是那时候学会搅麦晒麦的。一场麦搅下来,就被火一样的太阳晒得满头是水,扔下耙子就往树荫底下跑,也更加感到树下阴凉的美好。老家的屋舍都是瓦房,而且前后开门。夏天里前后门都开着,风从

100、屋子里穿过,清爽而又凉快,但是人们似乎更喜欢树荫下的凉爽。正午时分即便不下地干活,左邻右舍,也喜欢坐在村边的树荫下天南海北地扯闲话、说笑话。女人们也喜欢把针线活儿拿来坐在树底下做。记忆中,母亲就常常把过冬的棉衣棉被拆洗了,放在院子里的树荫下去做。午后的太阳把门口重重叠叠的树影拉得长长的,洒下满院子的阴凉。母亲就在这大片的阴凉里,铺一张竹席,把棉衣棉被铺在上面,一针一线地缝啊纳啊。有时是一个人做,有时还约了邻家的女人一起做,有时是母亲纳棉衣,邻居的女人拿着鞋袜之类的小件,和母亲一块坐在席子上,一边说着闲话,一边飞针走线。农家的日子大多都是琐碎而单调的,甚至有些苦涩和无奈。但是,在那一片片树下的阴

101、凉里,在乡亲们那轻松的言笑里,在母亲那轻轻的针线里,我觉得,一切的单调、琐碎和苦涩,甚至劳累和烦恼,都被那大片大片的阴凉吸收了、融化了、遮盖了,留下的都是轻松和美好。夏天的乡村,除了房舍里,过了正午那一时半刻,麦垛旁、屋檐下、土崖边,到处都是阴凉,但是,在我的印象里,只有长在麦场边、田野里、院门口这些地方的大树给人的阴凉最是凉爽。在这些地方,没有麦垛里积蓄的闷热气息的影响,没有屋墙和崖壁的遮拦,树荫洒下的阴凉不但更纯粹,而且空气通畅,时有轻风拂过,更加为那一片阴凉锦上添花。这样的凉爽是自然的、淳朴的,所以,在夏日里,坐在空调房里,看见外面浓浓的树荫和树荫下那厚厚的清凉,我总会想起在故乡的树荫下

102、乘凉的情景,想起在田间劳动时渴盼着有一片树荫让我小憩的心情。甚至想着像古诗写的那样“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或者像一个放牛童子那样,“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然而,时过境迁,不要说在树下的阴凉里美美地睡一觉,连轻松地在树荫下乘凉的机会也极少。夏日里那一片树下的阴凉只能永远地洒在我的记忆里,洒在我心里了。(选自光明网文荟频道)5.(线索作用)作者多次写到了夏天的太阳,“太阳”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太阳”和阴凉相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笔下的太阳是“烈日”“火球”,渲染火辣酷热的氛围;以“太阳”为线索,能更好地表达作者对夏日阴凉的喜爱、怀念之情。6.作者笔下的乡村

103、生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情节和文本具体谈一谈。(4分)答案美好:勤劳的乡村人们,融洽的邻里关系,清幽的自然风光;沉重:辛苦的田间劳作,单调的日常生活,落后的农村面貌。7.(句段作用)这篇文章开头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开篇点题,扣住题目“夏日那一片阴凉”来着笔;引出下文,为后文描写夏日纳凉做铺垫;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强调浓密的树荫带给夏日乡村的凉爽,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8.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夏日的阴凉固然是好,但是,和所有美好的东西一样,要拥有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句的理解。(4分)答案我和母亲对于香椿树去留的争议,让我明白了个人的欲望不能违背生活的法则,美好的东西也不是轻易可以得到的道理。(意对即可)- 50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