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木偶奇遇记(节选)分层练习 基础题一、我会填空。1、爸爸用自己的( )为皮诺乔换来了一本新课本,自己却在下雪天穿着衬衫,冷得直发抖。2、木偶戏班的班主给了皮诺乔( )个金币,皮诺乔在路上遇到了( ),这两个坏家伙打起了皮诺乔的主意,骗皮诺乔去捉傻瓜城的( )种金币,一枚金币能长出( )个。皮诺乔想到有了那么多钱能让他与爸爸过上幸福的日子,他就相信了。二、我会判断。1、木偶奇遇记的作者卡洛.科洛迪是意大利人。( )2、木偶奇遇记讲述了一位名叫皮诺乔的木偶历经波折,接受教训,最后成为真正的孩子的故事。( ) 3、皮诺乔听狐狸和猫的话,真的种出了金币。( )4、皮诺乔在撒谎时鼻子会变短。( )5、木
2、偶皮诺乔是个诚实的孩子。( )三、我会选择。1、木偶奇遇记的作者卡洛.科洛迪是哪个国家的?()A、意大利 B、丹麦2、皮诺乔的爸爸是(B)A、樱桃师傅 B、杰佩托4、杰佩托为了给皮诺乔买识字课本,卖掉了()。来源:ZXXKA、短上衣 B、裤子四、我会说。皮诺乔真是倒霉极了,好不容易发现的鸡蛋变成小鸡飞走了,可是他的倒霉事情并没有完,在第六章中,皮诺乔又经历了哪两件倒霉事呢? 五、好词好句摘抄油光发亮 自言自语 接二连三 乱七八糟一片惨白 软弱无力 精神抖擞 暴跳如雷隐隐约约 埋头苦干 雷电交加 狼吞虎咽1、他双手紧握那段木头,狠狠地把它摔向墙上。他停住不动,双耳竖起,试图探听是否还会有微弱的恳
3、求声。2、樱桃师傅像被雷劈了个正着,当场倒在原地。他的脸被吓得惨无人色,红得发紫的鼻头都已变得一片惨白。 能力题一、连一连。gu y yo shung tn bn爽 跪 扮 贪 邀 崖二、课文中有许多用四个字组成的词语,找一找,写在下面的括号里。三、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以为( ) 断定( ) 猛然( )好奇( ) 启动( )四、根据意思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下来。1、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 )2、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3、兴致高,情绪热烈。 ( ) 提升题一、选词填空。愿望 盼望 希望1、皮诺曹一直( )着这一天。2、孩子,你的( )就要实现了!3、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
4、,这是家长对我们的(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欢声( )语 破烂( )堪 一如既( ) 雪( )加霜失魂( )魄 震( )欲聋 大吃( )惊 来日方( )忐忑不( ) 聊胜于( ) 喋喋( )休 满怀信( )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灵:A、灵活、灵巧;B、精神;C、神仙或关于神仙的;D、灵验;E、灵柩或关于死人的。1、李健想投资食品加工业,可手头资金周转不灵。( )来源:学+科+网Z+X+X+K2、走进大堂,只见灵前摆满了花圈。 ( )3、烈士的英灵如明灯长照。 ( )四、读了课文,你想对皮诺曹说些什么? _ _ 五、课外阅读理解。习惯成自然叶圣陶“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我们
5、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6、。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
7、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 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养成习
8、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1、文章第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_ _ 来源:ZXXK2、第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_ _ 3、第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_ _ 4、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_ _ 来源:学_科_网Z_X_X_K5
9、、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 _ _ 参考答案 基础题一、1、短外套 2、4 狐狸和猫 奇迹宝地 两千二、1、对 2、对 3、错 4、错 5、错来源:三、1、A 2、B 3、A 4、A四、第一件倒霉的事,他向一个老爷爷讨面包吃,可是一大盆水泼了下来,把他从头到脚都淋湿透了。第二件倒霉事,匹诺曹睡着以后,他那双用木头做成的脚着火了,慢慢被烧成了灰烬。五、略 能力题一、略。二、乐不可支 斩钉截铁 九霄云外兴高采烈 自言自语 结结巴巴三、认为 肯定 突然奇怪 开动四、1、乐不可支 2、斩钉截铁 3、兴高采烈 提升题一、1、盼望 2、愿望 3、希望二、笑 不 往
10、 上 落 耳 一 长 安 无 不 心三、1、A;2、E;3、B四、略。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五、1、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
11、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
12、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2、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3、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作者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4、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5、要点: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