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3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26309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3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3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3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3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3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3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3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3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作业23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B)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解析: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表明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故B项正确。2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

2、,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D)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 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解析:“反对掠夺,拯民疾苦”是墨家的主张,故A项错误;道家并不主张追求平等,故B项错误;道家虽然消极处世,但绝不是与世完全无争,而是要缓和斗争,在“无为”的前提下达到统治的目标,故C项错误;根据“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知道家遵循规律,和谐处世,故D项正确。3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该思想家的流派是(B)A儒家 B法家C墨家 D道家解析:儒家主张以德治国,与材料中的“法术”不符,故A项错误;

3、材料表明该思想家主张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教化而必须依靠“法术”和“规矩”,属于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故B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尚贤”“非攻”,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道家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与材料主张相去甚远,故D项错误。4(2020合肥模拟)易中天说:“从_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_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_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_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横线处依次应为(B)A孔子墨子孟子韩非B孔子孟子墨子韩非C墨子韩非孔子孟子D墨子孔子韩非孟子解析: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所以“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孟子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非正义战争,主张

4、“养浩然之气”,认为人们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所以“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并为宣传和平四处奔走呼吁,所以“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运用严刑峻法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所以“在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故B项正确。5(2020晋城模拟)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这一现象(B)A表明分封制逐渐崩溃B推动

5、了当时社会思想解放C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D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崛起解析:结合所学,“士”是分封宗法制下统治集团里最底层的统治力量,“有职之人”反映宗法制下的世官体制,反映的是宗法制逐渐崩溃,故A项错误;由材料“部分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可知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推动了思想解放,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礼崩乐坏导致社会秩序动荡,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士”阶层而非新兴地主阶级,故D项错误。6(2020资阳模拟)吕氏春秋载:“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攻无道而伐之义,则福莫大焉,黔首利莫厚焉。”

6、材料表达的思想(B)A与孔子“仁”“礼”思想一致B适应了国家统一的趋势C为汉初治理国家提供了指导思想D是黎民百姓的政治呼声解析:孔子“仁”突出“爱人”“克己复礼”,“礼”强调恢复“周礼”等级秩序,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所以一之也一则治,两则乱”强调大一统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汉初的指导思想是“无为而治”,故C项错误;材料是作者的观点,无法体现黎民百姓的政治呼声,故D项错误。7(2020.重庆模拟)中国文化经夏商周不断的“损巫益礼”,最终由周公确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孔子则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等内容,奠定了儒学之本。这说明(B)A儒家学派创始于周公 B先秦文化具有

7、人文色彩C儒学与周礼完全对立 D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解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而非周公,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先是周公确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而后又有孔子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等内容,这些都充分显示出先秦文化“重人轻神”的特点,故B项正确;孔子向来是十分推崇和维护周礼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关系的相关论证,故D项错误。8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B)A外儒内法,大一统 B无为而无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 D礼法并施

8、解析:“外儒内法,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属于汉朝中期,题干中的时间为汉初,故A项错误;题干中“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再结合所学,汉初实行“黄老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仁为本,为政以德”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得到统治者重用,故C项错误;“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政治理念,故D项错误。9吕思勉先生说:“诸(子百家)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彰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C)A表彰儒学之后诸学皆绝B学识佳者皆成为官员C儒学由此得以发扬光大D百家争鸣从此时结束解析:“诸学皆绝”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

9、到政府任官,并非“皆成为”,故B项错误;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与材料中“经汉武之表彰罢黜”相符,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中“诸(子百家)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不符,故排除。10董仲舒指出,汉代自开国以来,特别是武帝登基以后,忧国情深,一心求贤,其精神可媲美于尧舜,但却一直不能达到目的,关键在于平时没有注意养士。为此,他建议汉武帝(D)A实行察举制 B“独尊儒术”C颁布“推恩令” D兴办太学解析: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是从汉文帝开始的,他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和等第,故A项错误;“独尊儒术”目的在于推崇经过其改造之后的儒家思想

10、,不是“养士”,故B项错误;“推恩令”是主父偃建议汉武帝为了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采取的措施,故C项错误;太学是董仲舒为了培养人才而建议汉武帝兴办的,故D项正确。11(2020龙岩模拟)汉朝在出现自然灾异时,帝王常常公布“罪己诏”(自省或自我检讨),此现象在古代中国历朝中次数最多。这表明当时(B)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儒学影响治国理政C皇帝普遍虚怀纳谏 D皇权受到制度约束解析:古代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历代自然灾害一直不少,只是材料中“罪己诏”的客观因素,故A项错误;自汉武帝时起,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与材料中“在出现自然灾异时,帝王常常公布罪己诏”“历朝中次数最多”相符,故B项正确

11、;材料无法体现“虚怀纳谏”,故C项错误;“皇权受到制度约束”与史实不符,“天人感应”不是“制度”,故D项错误。12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D)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B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C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D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解析:秦朝时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便已确立,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儒学士大夫家族通过垄断知识演化成士族集团,未体现其经济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仅反映儒学士大夫家族演化成士族集团,与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由材料

12、中儒学士大夫家族通过垄断知识演化成士族集团并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说明自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对政治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摘编自孟子材料二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

13、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摘编自荀子材料三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摘编自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6分)(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6分)(3)结

14、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及人性在治理国家和规范社会方面的见解。(8分)答案:(1)不同之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2)共同之处: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都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引导。(3)看法: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追求私利(自私)的一面。见解:通过教化弘扬善良、人道,使人向善;通过法制去恶扬善,保护公众利益。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卓越地贯通了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内容。孟子早已说过,他相信孔子在编订这部编年史时把支配万物的上天的准则运用于人类历史的进程。由于董仲舒,孔子博得了处于历史中心的圣人素王的位置,

15、他(董仲舒)从这些不变的准则出发,以微而婉的方式简洁地表达了对人们的行为的褒贬。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结合关乎对他们的品质的评判,这一点很可能给当时的统治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秦汉史材料二当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从全球的范围内审视中国时,他们看到的是一个被理学统治的中国。近人所理解的儒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理学,要求被理学统治了一千年的中国的知识分子不以理学的眼光看待儒学,几乎是不可能的。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这店里的东西恐怕很难有哪一件是真正属于孔子的,“孔家店”实际上是没落的封建意识形态的代表,“孔家店”实际上是理学店。摘编自刘孟骧中国儒学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和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学地位变化的相同之处,并对此进行简要评价。(10分)答案:(1)特点:重视传承与借鉴孔孟之道;思想体系具有杂糅性;辩证分析人的行为和神化君主。成因:董仲舒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学思想之中;孔孟思想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要求,提升君主地位。(2)相同之处:促使儒学地位发生巨变;社会对儒学的看法发生逆转。评价:儒学地位的变化,既能说明儒学具有顽强生命力,也说明其糟粕部分阻碍了社会进步;儒学对社会的影响,需结合不同时代的国情来进行辩证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