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训练:“语言文字运用”系统训练(一)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21123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训练:“语言文字运用”系统训练(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训练:“语言文字运用”系统训练(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训练:“语言文字运用”系统训练(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训练:“语言文字运用”系统训练(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训练:“语言文字运用”系统训练(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训练:“语言文字运用”系统训练(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训练:“语言文字运用”系统训练(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语言文字运用”系统训练(一)仿真组合第一组(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能量的产生不是某一特定器官来发展的,或是通过人体所有细胞来实现的。一个活细胞就好比一簇火焰,它燃烧燃料,从而产生生命所需的能量。()因为细胞完成“燃烧”是有温度条件的,即人体的正常体温。只有这样,千千万万个小火焰才会遇和地“燃烧”,给生命提供所需的能量。在细胞中,物质会永不停歇地传化为能量,就像一个不停转动的轮子。它是自然界更新循环的一种方式。在循环过程中,以葡萄糖形式存在的糖燃料经历了分解及一系列微妙的化学变化。这些变化规律地、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一环节都由一种特定的酶支配和控制,

2、每一种酶都各司其职。每一环节都会产生能量,排出废物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变化的燃料分子会被传送到下一环节。当这个轮子“转”满一圈,燃料分子几乎被分解尽了,它们将随时与新的分子结合,开始新一轮的循环。这一过程是生命世界的一大奇迹。细胞就像一间化工厂,不断从事着生产活动。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所有发挥作用的部分极其微小,就连细胞本身也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被看到。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是一个富有诗意但极不准确的比喻。B这个比喻虽不准确,但极富诗意。C这是一个极不准确但富有诗意的比喻。D这一比喻极富诗意,但并不准确。解析:选D上文是比喻的具体表现,所以衔接内容以比喻开

3、头更加合理;下文强调细胞燃烧需要条件,是对不准确的具体阐释。2下列各项中,对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句使用了借代手法,用“小火焰”借代细胞,使其特征更加鲜明。B第句使用了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细胞内物质变能量的过程。C第句使用了比喻手法,喻体“化工厂”形象地展现了细胞的活动情形。D第句使用了夸张手法,突出细胞本身及其发挥作用部分的体积之小。解析:选CA项考查借代与借喻的区别,借代是“代”,强调相关性;借喻是“喻”,强调相似性,此处为借喻。B项考查比喻与比拟的区别,此处为比喻。D项考查学生对夸张的掌握,夸张是对事物进行刻意夸大或缩小,此处细胞及发挥作用部分本

4、来就很小,并非刻意缩小。3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答: 参考答案:能量的产生不是由某一特定器官来完成的,而是通过人体的所有细胞来实现的。(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宏伟蓝图,确立了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_,归根到底要靠劳动创造。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_,才能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汇聚强大正能量。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

5、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光荣的劳动史。_,我们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推动全社会热爱劳动、投身劳动、爱岗敬业,让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4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答: 参考答案:实现宏伟蓝图必须依靠辛勤劳动无论时代如何变化5请分条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并使之形成一组整句。每句不超过14个

6、字。(5分)答: 参考答案:(示例)擘画宏伟蓝图,确立行动指南;实现宏伟蓝图,依靠劳动创造;尊重劳动人民,崇尚劳动精神。仿真组合第二组(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甲尼采的紧张、繁复的意象,把世俗的道德和庸凡的态度涤荡无余。他交响诗般的叙述,宛如精神的晨曦,照耀着昏暗的世界。尼采的文本对于鲁迅而言是一种天启般的存在,中国儒学文献的温暾、自恋、缠绵之语与之相比都相形见绌。鲁迅在这里看到了绕开儒家资源、建立新的文学与生命哲学的可能性。乙徐梵澄看出了鲁迅借用尼采的本义:“那么,也要将旧道德的标榜打破,将那些伪君子尼采所斥的菲利士人的假面具揭开,重新估定新的价值。

7、也寄希望于行动性的实际革命者。”这个看法是对的,对于期待文化变革的鲁迅而言,儒学之外的资源的引进,恰恰是自己这一代人的使命。丙中国人那时候的急务不是因循守旧,而是求新。“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正是鲁迅的梦想。1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相形见绌B本义C恰恰 D因循守旧解析:选BB项,本义:词语的本来的意义。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应该用“本意”。本意:原来的意思或意图。A项,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使用正确。C项,恰恰:副词,刚好、正。使用正确。D项,因循守旧:不求变革,沿袭老的一套。与后面的“求新”

8、意义相反,使用正确。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3分)()A甲B乙C丙解析:选C应把“血脉”后的句号去掉,或者将其改为逗号置于后括号后。(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1)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_。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就在我面前浓妆淡抹。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

9、,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劣,但态度最为坦白。(2)它们枝头粗壮疏落,叶子平展阔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在夏天,我又见绿叶成荫的光景了。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障,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_,重重叠叠地挂着

10、,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3对文中所用修辞手法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引用比喻排比B夸张借代排比C比喻拟人引用 D拟人借代夸张解析:选C“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这是“引用”;“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就在我面前浓妆淡抹”,这是“拟人”;“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这是“比喻”。句中没有夸张、借代和排比手法。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1)句可改写成“始终没看清楚”,(2)句可改写

11、成“它们枝头粗疏,叶子平大”,从语义上看这两句与原文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答: 解析:(1)句原文“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使用“恐怕呢”的句式,语气更委婉,树虽然是邻居家的,但是他们却只能看到它的局部,不像“我”能看到它的全貌,用这样的句式更能表现出作者自得的心情。(2)句原文“它们枝头粗壮疏落,叶子平展阔大”,用双音节词强调梧桐枝叶的特点,描写更具体形象;相比于“枝头粗疏,叶子平大”,原文节奏更舒缓,富有音韵美。参考答案:(1)句原文的句式“恐怕呢”表现出作者自得的心情,使表达更委婉。(2)句原文用双音节词强调梧桐枝叶的特点,描写更具体形象;节奏更舒缓,富有音韵美。5

1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答: 解析:第一处,前文是“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说明这里想表达的是,树也是从远处才能看清全貌,可填写: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第二处,前文说芭蕉叶子虽然很大,但数目不多,“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见这里应当与“数目”有关;再加上后面的“重重叠叠”,可知此处可填写:可是数目繁多。参考答案: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可是数目繁多仿真组合第三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甲)梧桐叶大,易受风。(乙)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

13、去的。(丙)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欻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梧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丁)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往往是一夜大风,第二天起来一看,满地梧桐叶,树上一片也不剩了。梧桐籽炒食极香,极酥脆,只是太小了。我的小学校园中有几棵大梧桐,大风之后,我们就争着捡梧桐叶。我们要的不是叶片,而是叶柄。梧桐叶柄末端稍稍鼓起,如一小马蹄。这个小马蹄纤维很粗,可以磨墨。所谓“磨墨”,其实是在砚台上注了水,用粗纤维的叶柄来回磨蹭,把砚台上干硬的宿墨磨化

14、了,可以写字了而已。不过我们都很喜欢用梧桐叶柄来磨墨,好像这样磨出的墨写出字来特别好。一到梧桐落叶那几天,我们的书包里都有许多梧桐叶柄,好像这是什么宝贝。对于这样毫不值钱的东西的珍视,是可以不当一回事的吗?不啊!这里凝聚着我们对于时序的感情,这是“俺们的秋天”。1将下面的语句添加到上面文字中,最适宜的位置是(3分)()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A(甲)B(乙)C(丙) D(丁)解析:选C丙处前文重点写与树枝连接不结实,后文写叶子的下落,所以“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适合放在丙处。2文中语言形象生动,没有使用的修辞是(3分)()A引用 B比喻C设问 D比拟解析:选D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语段中,

15、“梧桐是秋的信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对于这样毫不值钱的东西的珍视,是可以不当一回事的吗?不啊!这里凝聚着我们对于时序的感情”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排除A、B、C三项。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比较下列两种修改,你认为哪个更好一些? 简述理由。(3分)第一种:据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梧桐才大批地落叶。第二种: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答: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我的印象”为一个名词性短语,此处缺少介词,可改成“据我的印象”。第二处是后面的部分逻辑关系混乱,可以改成第一种,强调“

16、梧桐才大批地落叶”的结果,前面“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表示时间;也可以改成第二种,强调“梧桐大批地落叶”时,“树叶”和“梧桐籽”的状态。参考答案:(示例一)我认为第一种更好。前文“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意思是梧桐叶子不是一下子落尽,而是有一个漫长的落叶过程,第一种表达从已是深秋,再到叶干、籽熟,才大批地落叶,符合文意。第二种表达先说落叶,再说过程,不恰当。(示例二)我认为第二种更好。全段描述的是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落叶早),修改后的句子先强调梧桐落叶,延续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的话题,语意衔接紧密。用三个短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语言简练,节奏从

17、容,一气呵成,将情感表达得更充分更深沉。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它既能将不同产业领域牵引到一起,实现跨界融合,_,使不同行业的产业技术及产品升级换代更快。但从现状来看,各个行业的数据信度、行业之间的信誉担保不一定到位,以及互联网在各地使用的不平衡,_。如何能使“互联网”快速健康地发展,除了平台的技术提升、云计算等科技投入外,_,从而使行业之间在政策框架内和法律保障下进行合作。答: 解析:处前后

18、分别表述了“互联网”的作用,一是能将不同产业领域牵引到一起,实现跨界融合,二是处要填写的内容,从后文写的“使不同行业的产业技术及产品升级换代更快”分析,处应填“互联网”能够为行业提供创新的动力等内容。处,从前文所说的现状和后文的“如何能使互联网快速健康地发展”分析,处应填现状导致的不良结果,即制约了“互联网”的快速健康发展。处,根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可知,该处应填使“互联网”快速健康发展的方法,另外,从后文的“政策框架”和“法律保障”分析,处要填的内容应该体现出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制定相关法律等。参考答案: 又能为各个行业提供创新的动力(创新的技术平台)制约着“互联网”的快速健康发展国家要提供

19、政策指导和法律依据5我国每一个传统佳节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请参照下面语段中的画线部分,另选两个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思考其有代表性的习俗,仿写句子,保证前后语意连贯。(5分)黄土黄,那是江北世世代代淳朴的厚实;清水清,那是江南祖祖辈辈悠然的淡雅,荡漾着千年的风华。唯在重阳,长城内外,共插一枝茱萸;或在元宵,将一锅锅汤圆,组成千年不变的甜甜蜜蜜与团团圆圆。答: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以及示例的陈述对象,选择两个传统节日,思考具有代表性的习俗。然后要审清示例的句式结构和表述的内容。示例是一个并列复句,前后分句各包含某一传统节日及其习俗。最后仿照示例,组织语言作答。参考答案:(示例一)唯在端午,大江南北,同观千帆竞发;或在春节,将一只只饺子,包成绵亘千古的和和美美与快快乐乐。(示例二)唯在除夕,天南地北,共享团圆年饭;或在端午,将一只粽子,煮成亘古不变的香香甜甜与平平安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