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初中语文 文学讨论(名著导读)理顺语脉,把握文气——谈人教版《齐桓晋文之事》的两处误译.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18971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 文学讨论(名著导读)理顺语脉,把握文气——谈人教版《齐桓晋文之事》的两处误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理顺语脉,把握文气谈人教版齐桓晋文之事的两处误译前几年高考文言试题中常有理解复句关系类试题,近两年由于题型的变化,似乎很少有人注意这个问题。我却不以为然。选择题少了,翻译题多了,这是高考的文言试题的变化趋势。难道翻译时不涉及句间复句关系吗?翻译时,逐字逐句的直译是必需的,而更为重要的是理解语句的内容,特别是体察文句的语脉和文气。语脉、文气疏通了,翻译往往事半功倍。近来教读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一文,对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的译文颇感困惑。原文是这样的:“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译文是这样的:“恐怕比这还严重哩。爬到树上去捉鱼,尽管捉不到鱼,却不

2、会有什么后患;凭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想得到的东西,要是尽心竭力地去做,必然会留下灾祸在后头。”译文显然是将分号前后部分理解成并列关系了。而仔细体察你会发现,前讲“无后灾”,后讲“后必有灾”,一前一“后”,一“无”一“有”,两相对照,对比鲜明,是否应译为转折关系为好?齐宣王对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晋文公两位行“霸道”的霸主很感兴趣,欲“兴甲兵”,做战国时代的霸主;而孟子以其博爱之心,劝齐宣王“发政施仁”、“保民而王”。其用语非对比,不足以劝戒宣王;其语势不强烈,不足以警醒“昏”王。且运用对比说理,是孟子作品的一大特点,其喜用对比之类,才能体现出孟子文章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风格。另外,对分号后的译文,我也认为不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与“尽心力而为之”到底是什么关系?译文中有“要是”,显然理解为假设关系。但原文一个是“求”,一个是“尽心力而为之”,它们之间应为递进关系,其表达重点在后,只有“尽心力”去“求”、“为之”,才会造成“有后灾”的必然结果。因此,理顺语脉,把握文气,是正确理解文言文句意的重要一环。也只有这样教学,才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理解和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