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 课时跟踪练8 百家争鸣(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17535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 课时跟踪练8 百家争鸣(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 课时跟踪练8 百家争鸣(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 课时跟踪练8 百家争鸣(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 课时跟踪练8 百家争鸣(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跟踪练81(2020北京房山区高三一模)许倬云讲“周人诸侯的上层有了共同的文化。春秋战国时代,因社会上层文化的下达,浸润于社会下层,使周文化成为华夏文化”。根据材料,对春秋战国时代文化理解准确的是()继承了周人的文化受社会变革的影响各国文化完全相同社会上层垄断文化ABC D解析:根据材料“周人诸侯的上层有了共同的文化。春秋战国时代,因社会上层文化的下达,浸润于社会下层,使周文化成为华夏文化”,体现出春秋战国时代文化继承了周人的文化,故正确;材料主要讲周朝上层文化对社会下层的浸润,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文化下移,私学兴起,社会变革影响大,故正确;根据所学,各国文化不可能完全相同,

2、故错误;材料提及社会上层文化的下达浸润了社会下层,体现文化下移,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2(2020山东高三第一次仿真联考)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儒、法部分思想家对“天道”与“人道”的相关认识。由此可见()派别认识道家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儒家孟子离娄“顺天者存,逆天者亡”“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仁心)者,人之道也”法家韩非子心度“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家思想家们还提出“循天道、因民情、随时变、量可能、务明易”等立法原则A天道更侧重人的主观能动性B人道是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C诸子思想具有同源异流特征D天道与

3、人道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相互对立解析:根据材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仁心)者,人之道也”“循天道、因民情、随时变、量可能、务明易”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道、儒、法部分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强调“人道”是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故选B项;根据材料“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仁心)者,人之道也”可知人道更侧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并非“天道”,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诸子思想在天人关系上具有某些相同点,但并非“具有同源异流”特征,排除C项;根据材料“顺天者存,逆天者亡”“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仁心)者,人之道也”可知天道与人道的关

4、系主要表现为相互统一,并非“对立”,排除D项。答案:B3(2020湖北高三5月调研模拟考试)荀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指差异性)。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荀子强调“群”的主要目的是()A维护等级秩序,实现社会和谐B用礼乐规范行为,使人向善C反对苛政刑杀,建立一统国家D呼吁王道和仁义,以德治民解析:根据材料“人何以能群?曰:分(指差异性)”,可知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结成社会群体,在于有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可以体现在政治等级、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又根据材料“分何以能行?曰义”可知,这些差异性能够推行,在于“义”,再根据材料“

5、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可知,荀子认为根据“义”推行的差异性,能够使人和睦、团结一致、强大,因此荀子主张通过“义”来维系人的差异性,最终实现社会和谐,故选A项;以礼乐规范行为,是周礼及孔子的思想内容,排除B项;荀子主张通过“义”来维系人的差异性,最终实现社会和谐,未涉及对苛政刑杀的态度和建立一统国家,排除C项;荀子主张通过“义”来维系人的差异性,并未呼吁王道和仁义,排除D项。答案:A4(2020湘赣皖长郡十五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萧公权认为,西周时期社会秩序井然,人际关系和谐,春秋战国社会战乱频繁,促使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墨家和儒家同情于封建,这都具有复古或守旧之色彩,先秦诸子的这

6、种复古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变革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B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发展C社会进步与付出代价之间的矛盾D先秦诸子思想走向趋同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产生与发展,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而社会战乱频繁的现状又使得思想家们留恋西周时期的井然秩序,故选C项;社会变革符合历史发展潮流,A项说法错误,排除;先秦诸子的复古情绪与小农经济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B项;各派核心思想不同,“趋同”一词说法欠妥,排除D项。答案:C5孔子认为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维持了秩序和周天子的尊严。孟子认为管仲不行仁政,最终未能统一天下。荀子更为直接地指出“管仲之为人,力功不力义,力知不

7、力仁,野人也,不可为天子大夫”。这反映了()A儒家道义观的发展B百家思想趋向融合C新的社会秩序已建立D华夏一体观念的形成解析:孔子认为管仲维持了秩序和周天子的尊严,许其为“仁”,孟子认为管仲不行仁政,荀子认为管仲缺乏仁义,所以从仁到仁政到仁义,体现儒家道义观的发展,故选A项;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孔子、孟子、荀子对管仲态度是不同的,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新的社会秩序没有建立,排除C项;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材料不涉及,排除D项。答案:A6唐代文人投笔从戎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李白勉励外甥从军:“丈夫赌命报天子,当斩胡头衣锦还。”一时“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8、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之类诗句唱响南北。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唐代()A地方藩镇彼此之间攻伐不已B文人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C门第取人选官制度弊端丛生D崇文抑武的国策不合时宜解析:唐代文人投笔从戎的现象屡见不鲜,励志从军、建功立业的诗句唱响南北,可用来说明唐代文人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故B项正确;地方“藩镇彼此之间攻伐不已”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唐代科举制得到发展,门第取人选官制度已被废除,故C项错误;“崇文抑武”是宋朝的国策,故D项错误。答案:B7(2020山东烟台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周的封建政治以“亲亲”“尊尊”为骨髓,大宗包含小宗,而大宗为本,小宗为其

9、枝。徐复观先生就曾经指出:有干则必有枝,在常情说,干枝本是一体,干强者枝茂,枝茂者亦可增加干之强,这是周初封建的信念,齐桓、晋文的霸业,也证明了这一点。摘编自高晓荣秦汉时期“强干弱枝”政策考论材料二“为人君者,数披其木,毋使木枝扶疏:木枝扶疏,将塞公闾,私门将实,公庭将虚,主将壅围。数披其木,无使木枝外拒,木枝外拒,将逼主处。数披其木,毋使枝大本小,枝大本小,将不胜春风,不胜春风,枝将害心。公子既众,公室忧吟,止之之道,数披其木,毋使枝茂。木数披,党与乃离。掘其根本,木乃不神。”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极有可能是受了韩非的影响,从制度层面接受了韩非的政策。摘编自高晓荣秦汉时期“强干弱枝”政策考论(1)

10、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封建政治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2)与材料一相比,韩非的主张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是怎样“从制度层面接受了韩非的政策”。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亲亲”可得以血缘为纽带,根据材料一“尊尊”可得等级森严,根据材料一“干枝本是一体”可得干枝一体。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从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势力范围及周天子地位等角度分析分封制的积极作用,如加强了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扩大了周人的势力范围,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等等。(2)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一“干枝本是一体”可得材料一主张干枝一体;根据材料二“毋使枝大本小”可得韩非主张强干弱枝。第二小问表现,本小题实质是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形式;根据所学可从中央与地方两个维度进行回答,即在中央确立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答案:(1)特点: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干枝一体。作用:密切了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2)不同:材料一主张干枝一体,材料二(韩非)主张强干弱枝。表现:确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互相牵制,军国大权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