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语音标注(给下列汉字注音)。弦( )兮( )哉( )谓( )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峨( ) 弦( ) 谓( ) 泰( )娥( ) 眩( ) 渭( ) 秦( )蛾( ) 舷( ) 猬( ) 奏( )三、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绝:断绝 穷尽 走不通的 独一无二的 极、最伯牙绝琴( ) 斩尽杀绝( ) 绝处逢生( )美妙绝伦( ) 绝大多数( ) 悬崖绝壁( )善:擅长、善于 好 善良 容易,易于 办好、弄好伯牙善鼓琴( )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心怀不善( )多愁善感( ) 善始善终( ) 英勇善战( )四、字词解释(解释画横线的词)。1洋洋兮若江河。( )2峨峨兮若泰
2、山。( )3伯牙所念。( )4乃破琴绝弦。( )5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6志在高山。( )五、一一对应(古字与今义选项)。好像 再,重新 于是,就 断 弹 说,道曰 绝 鼓 复 若 乃六、填空。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_”,用“_”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明代小说家_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_,收在_里。七、选择题。1、对“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理解正确的是( )A、伯牙想要什么,钟子期一定想方设法帮他得到。B、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C、伯牙每次想到
3、钟子期,钟子期也一定会想到他。D、不管伯牙念什么,钟子期都能清楚地听到。2、钟子期为什么“终身不复鼓”。( )A、因为他已经把琴摔了,无琴可弹。B、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C、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已经没有配得上听他的琴的人了。D、因为他太悲伤了,每次弹琴都控制不住自己 。3.下面诗句中不能表现友情的一句是(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
4、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D、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请。4、对“知音”一词理解正确的是( )A、能弹出美妙音韵的人。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
5、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B、理解自己的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
6、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C、能听懂别人弹琴的人。D、对音律有研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