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包身工学案学习目标: 1、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 2、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学习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选择哪些场景描写“包身工”的什么样的生活?2、文章在叙述了包身工的新闻事实之后,又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试找出这些背景材料,并分析其作用。二、课堂思考或动手:3、 标出关键句,给“包身工”下一个定义,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以包身工为题?4、第35段:“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
2、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请分析此段的表现手法。5、第49段:“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地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请分析此段的表现手法。6、分析本文最后一段的表现手法:“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
3、的冤魂!”三、 反馈训练7、下面是3月12日北京某报刊发的一则消息,请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信息。(不超过20个字) 本次大会报告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昨天,朱委员在政协会议讨论时指出: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每人年均读书64本;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读书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每人年均读书55本;我国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不足5本。上海市规定,在9年义务教育期间学生读书的文字总量应达到4 000万字,也就是要求每人每年读近50本书。因此,我国应该设立国家读书节,来营造全国读书学习的大环境。 朱委员指出:9月,新学期伊始;9月,是收获的季节。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纪念日,将这一天设立为读书节,以鼓励全国人都读书,督促学生多读书,是很有意义的。此外,人们在读书节的感召下,正好利用接下来的国庆节黄金假期享受读书的乐趣。学习小结:作业:练习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