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教学重点了解父亲不顾一切地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联系实际,导入课题1.多媒体课件出示汶川大地震的图片:倒塌的房屋、崩坏的路面、哭泣的人们、无助恐惧的神情2.导入课题。二、合作学习,识记字词1.教师组织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多媒体课件出示学习要求:(1)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读准字音。(2)把不熟悉的生字多读几
2、遍。(3)把课文读通、读顺。2.学生同桌合作学习: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义,互相提醒怎样把字书写正确。3.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交流识记方法。4.学生交流学习成果。三、整体感知,理清层次1.让学生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3.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4.小组合作学习,理清课文层次。5.根据划分的段落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及儿子对父亲的信任。四、归纳内容,提出新疑1.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2.全班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1)各小组代表汇报、交流资料。(2)教师
3、播放有关地震的影片资料,学生观看后谈感受。3.师生小结。第二课时一、回顾课文,明确目标1.回顾内容。2.提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对父子了不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心灵去感悟。二、合作探究,理解深情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父子了不起的语句,并体会其含义。把自己不懂的地方用线画出来打上问号,把自己读懂的地方,用铅笔在空白处写出感悟。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感受父亲的“了不起”。4.全班交流,感受阿曼达的“了不起”。5.总结引读:他们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
4、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三、细读文本,学习写法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
5、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1.细读体现父子了不起的语句,思考:作者是通过对人物的哪些方面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的?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课件出示能体现这对父子了不起的语句,学生边读边思考。)2.总结写法。(明确:抓住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