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是北宋豪放词派代表,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2、会翻译课文。3、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一、朗读课文。二、翻译课文。三、解读课文。一、朗读课文。(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朗读课文。二、翻译课文。翻译文言文的方
2、法:留(保留)如地名、人名、年号等删(删除)补(增补)换(替换)调(调整语序)(一):解释下列红色字词的含义(1)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3)月色入户:(4)遂至承天寺:(5)怀民亦未寝:(6)积水空明:(7)盖竹柏影也:(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高兴的样子想门于是、就睡清澈透明表示推测只罢了(二)翻译下列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2、庭下如积水空明。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想到没有和(我)游乐的人。庭院中好像积水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
3、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二、翻译课文。三、解读课文。(1)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时庭院中的景色,再用心品味这个写景句的精妙。(2)这篇课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的,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态。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你怎样看待他的这种心态?1、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时庭院中的景色,再用心品味这个写景句的精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比喻生动形象。将洒在庭院中皎洁的月光比喻成清澈的水,形象逼真;把月光下婆娑摇动的朦胧影子比喻成水中飘摇不定的水草,而且寓静于动,想象新奇绝妙。意境空明清幽。皎洁的月辉,寂寥的庭院,构成一幅幽静澄清的画面,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2、这篇课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的,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态。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你怎样看待他的这种心态?写作背景:作者与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游乐山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