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文观止中吴楚材评价说:“当时(东晋)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王羲之)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然逸少旷达人,故(此文)于苍凉感叹之中,亦有无穷逸趣。”兰亭集序王羲之1、作者介绍王羲之,字逸少,善书法,有书圣之称,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他放情山水,垂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两卷。关于作者: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人。祖居瑯琊(今山东临沂),西晋末年南迁后,定
2、居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世家大族,但性情耿直,严守操节。起家秘书郎,后迁参军、长史。因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同时以作书养鹅为乐,晚年辞官隐退后,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王羲之善书法。七岁学书,十二岁时得其父传授学书笔法。又从卫夫人学书,融汇古今,独创一家,时人称其笔势,“飘如浮云,矫若惊龙”,其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兰亭序被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天下第一行书 魏晋书法四大家: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王洵唐代书法四大家:欧阳询 虞世南褚遂良 颜真卿拓展链接宋代书法四大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
3、“沉着痛快”的感觉。米芾:字元章,世居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官”,又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自称“刷字”。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晋穆帝永和九年(晋穆帝永和九年(353353)晚者,王羲之和当时的)晚者,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土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于三月三日在会名土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于三月三日在会(kuikui)稽()稽(jj)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与会者临流)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今存赋诗,各抒怀抱,今存兰亭诗兰亭诗,包括,包括2
4、121人所作人所作3737首作品,王羲之的序是当场写出的,这就是历史上著首作品,王羲之的序是当场写出的,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名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书法上也称兰亭序兰亭序。关于作品有关“序跋”序也写作“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成书过程、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本文是宴集序,即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2、兰
5、亭集序由来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 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诗集的由来:因修禊事而“群贤毕至”作诗的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的经
6、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编集的目的(意义):“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斯文。”“序”在全文的贯穿王右军祠兰 亭 碑鹅池茂林修竹兰亭集序(东晋)王羲之3、“序”及分类“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按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书序,为书做的序言,如本文。诗序,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如孔雀东南飞;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如送东阳马生序宴集序,古人饮宴,常一同赋诗,集结成册,再推举一人作序。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乐 兰亭盛会痛
7、人生感慨悲死生之辩(作序目的)情文章思路1-2段 记会:记叙兰亭盛况 3段 慨叹:抒发人生感慨 4段 明意:交代作序目的兰亭盛况时间:地点:目的:人物:环境:“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活动:“引以为流殇曲水 ”感受:“信可乐也。”研讨探究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乐良辰:暮春之初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乐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曲水流觞,畅叙幽情赏心: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风物之美人物之胜吟咏之雅视听之
8、娱第三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怎样由“乐”转而为“痛”的?明确:文章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写宴会之乐实际是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两种人的不同生存状态:静者,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动者,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当其欣于所遇,都会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欢乐有尽、人生苦短的悲叹。抒发人生感慨。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境界扩大)两种人静者:悟言一室之内;躁者:放浪形骸之外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所知既倦,情随事迁俯仰之间,化为陈迹修短随化,“死生亦
9、大矣”生死乐痛(沉重、悲痛)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两种人的生活方式老之将至由生到死(终期于尽)死生亦大矣痛“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虚无。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第四自然段的内容要点?明确:对生命进行再反思、阐明写作事由。(今之视昔)“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后之视今)悲人不可能永生,但作品却可以流传久
10、远。(现在)本文的感情基调:表面:虚灵、旷达内心:沉郁、悲凉(寄情山水)(反思生命)感性之中的理性思维思考: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悲伤之情是否反映了他的人生观是消极悲观的呢?“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浮云,矫若惊龙”魏晋风度明确:表面上看来作者是有点颓废悲观且消极,然而它的反面却深藏着对生命、人生、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是通过对生的关注来逃避死的面临,从而摆脱对死亡的恐惧。课后推荐书目:1、世说新语 2、魏晋风度与文学及药及酒之关系(鲁迅)(1)古今异义词a.列坐其次(次,旁边,水边。今常用于“数次”,从次等。句意是:列坐在曲水之旁。)b.是日也(是,代词“这”。今常用于判断词。)c.向之所欣(
11、向,过去,从前。今常用于方向,“对着”,“偏袒”等义。句意是,从前所感到高兴的。)(2)一词多义之所之既倦(往,得到。动词)以之兴怀(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代词。)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所所以游目骋怀(用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用来”的意思。)或因寄所托(代词“所”与动词“托”组成名词性短语“所寄托者”,指所爱好的事物。)录其所述(代词“所”与动词“述”组成名词性短语“作的诗”。)一若合一契(一起。)若合一契(一起。)其致一也(一样。)其致一也(一样。)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动词)看作一样,动词)一觞一咏(一杯,一首。)
12、一觞一咏(一杯,一首。)夫悲夫(语助词。在形容词后表示感叹语气。)悲夫(语助词。在形容词后表示感叹语气。)夫人之相与(句首发语词。)夫人之相与(句首发语词。)(3)词类活用a.a.极视听之娱极视听之娱(极,形容词做动词,穷尽,尽情享受。句意是:(极,形容词做动词,穷尽,尽情享受。句意是:穷尽视和听的乐趣。)穷尽视和听的乐趣。)b.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数量词做动词,把(一,数量词做动词,把看作一样。虚诞,看作一样。虚诞,形容词作名词,虚诞的话。句意是:本来知道把形容词作名词,虚诞的话。句意是: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4
13、)古汉语句式判断句判断句死生亦大矣。死生亦大矣。(判断句。句意是,死生也是件大事。)(判断句。句意是,死生也是件大事。)倒装句倒装句欣于所遇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句,应为(介词结构后置句,应为“于所遇欣于所遇欣”,句意是,句意是,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墨 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意鉴赏:“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人们是这样称赞王冕的。现实中的王冕与他笔下的梅花一样,坚贞不屈、孤芳自赏。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
14、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乐 痛 悲(1-2)点叙宴集盛况(乐)(3)抒发人生感慨(痛)(4)交代作序目的(悲)1、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拈”出文中三个词语,概括作者情感变化过程。2、结合注释感知文意,探究作者情感变化之由。乐因何而生痛由何而来悲缘何而发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第1自然段u介词结构“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后置春季的末一个月一种祭礼高高的都县名映衬酒杯依次水边乐器盛况作诗省略动
15、词宾语举行的都形名,贤才形名,年龄大小的名动,环绕把当作名动,喝酒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上中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同为写暮春江南风光,二者有何不同?丘迟文中是姹紫嫣红,争奇半妍的香艳之美;而本文却弃香艳,只写山、水、林、竹而已,只素淡而已。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春风用来使驰骋穷尽实在自然万物这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是怎样写景状物的具体用了那些词语?此时心境如何?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快乐心境重点:乐因何而生乐群贤毕至,
16、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流觞曲水;一觞一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人贤美景乐事良辰赏心暮春三月,莺飞草长,天气晴朗,春风和煦,不可不谓之“良时”;会稽山阴,清幽兰亭,茂林修竹,山环水绕,不可不谓之“美景”;时贤名流,志趣相投,不可不谓之“贤人”;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不可不谓之“雅事”;仰观俯察,游目骋怀,不可不谓之“乐心”:这实在是人生之乐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美谈佳话。千年以降,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些文人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练习:1.下列句中加点字于“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是”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A.觉今是而昨非。B.臣是以无请也。C.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D.是女子不好。2.下列句中与“信可乐也”的“信”意义相同的是 A.欲信大义于天下 B.言必信,行必果。C.文信美矣。D.半封京信半题诗。BD(这)C(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