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星星变奏曲【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朦胧诗的特征和创作背景,领悟诗歌的意象和主题。2、过程和方法:反复吟诵,在吟诵中整体感知诗歌意象、语言、结构、意境的诗意和深意。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追求精神生活的信念和深入探讨诗歌主旨的意图。【教学设计】一、导入欣赏是一种心情,一种体验。同学们欣赏过深邃静谧夜空中那一闪一闪的繁星吗?它沟起你怎样的联想和心境呢?今天我们要一起去拜读朦胧派诗人江河带给我们的星星变奏曲。二、相关知识朦胧诗是指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代表的一批在“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文革”的十年间,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处于
2、动荡状态,诗人们在迷惘和清醒、痛苦和庄严、失落和寻找、追悔和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句诗正是朦胧诗潮的缩影。朦胧诗人们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朦胧诗在艺术上,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的表现经验。三、诵读感悟1、教师范读全诗星星变奏曲,第一小节的朗读处理得轻柔甜美,第二小节的朗读处理得相对沉重悲愤。学生根据老师刚刚的范读提示再自由朗读诗歌,看看这样的处理是否恰当?为什么?(因为第一小节
3、写的都是美好的事物,有诗、星星、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白丁香等,而第二小节写的却是冰冷没有生机的事物,比如苦难的诗、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瘦小的星星。)2、品味词句: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有感情朗读,读出一系列美好的意象,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如夏夜般柔软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 研读第二小节,品味语句,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
4、星”为何用“颤抖”一词?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两个小节中分别有这样两句对夜晚的比喻:“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和“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同时形容夜晚,诗人却用了两个不同的比喻,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主要在于作者选择了两个不用的喻体,前者用“湖”来形容夜晚带给人的是平静、柔和、温馨和安宁的感受,创造了一种恬静如梦的诗意感觉,而后者用“土地”来形容孤寂夜晚那种冰冷、贫瘠,“僵硬”的又何止是土地和夜晚,更是心灵劫难者所面临的内心世界。)3、结构分析: 朗读处理除了诗歌选择的意象外,同学们还发现这首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
5、点吗?(用“如果谁不愿意谁不愿意 如果谁愿意谁愿意”这样的句式。第一小节用“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进行了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比喻以及一系列美好的事物,正表现了诗人所向往的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朗读时应当轻柔甜美;第二小节用“谁愿意”、“谁愿意”、“谁喜欢”开头也进行了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系列阴冷的事物,表现了诗人所面对的阴暗冷酷、压抑苦闷的现实世界,朗读时要沉重悲愤。) 诗人选择这样的结构表达还有什么用意呢?(这和诗歌的题目“变奏曲”正好是相呼应的,上下两节,结构对称、句式、修辞、用语也相近或相似,但两小节的诗歌意境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符合“变奏曲”的基本模式。同时,这种模式
6、所造成的强烈对比,让读者在阅读时也能深深体会到一个经历过心灵劫难的敏感诗人对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呼唤珍视。可见,诗歌的结构并不是一种形式的责任,更承载着诗歌内容的理解。)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齐读全诗。四、问题研究、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