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金牌学案》2017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8 .ppt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62825 上传时间:2025-11-10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牌学案》2017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8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金牌学案》2017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8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金牌学案》2017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8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金牌学案》2017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8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金牌学案》2017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8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金牌学案》2017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8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金牌学案》2017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8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金牌学案》2017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8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金牌学案》2017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8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金牌学案》2017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8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金牌学案》2017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8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金牌学案》2017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8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金牌学案》2017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8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金牌学案》2017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8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金牌学案》2017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8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金牌学案》2017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8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金牌学案》2017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8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金牌学案》2017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8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金牌学案》2017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8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金牌学案》2017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8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金牌学案》2017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8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26页
《金牌学案》2017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8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26页
《金牌学案》2017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8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26页
《金牌学案》2017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8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26页
《金牌学案》2017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8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26页
《金牌学案》2017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8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了解知识领域本单元所选的是古代科技方面的经典。“经典原文”稻治铁两篇选自天工开物,分别涉及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语言简洁直白;“相关读物”麻叶洞天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既是一篇介绍地理风貌的说明文,又可看作是一篇优秀的记游散文佳作,文章视野开阔,文笔优美,富有情趣,与天工开物的质朴无文相映成趣。这些古代科技著作,反映了明代以前中国在农学、手工技术和地理学上的科学成就。学习这些作品,要注意在了解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同时,把学习的重点放在“科学人文”的探求上,真正了解中国科学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以及它永不磨灭的文化价值。掌握学习方法1.两则行文较为简单,学习时可以自主借助注

2、释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体会古代科技著作的语言特点和叙述风格;然后互相合作讨论、认识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2.学习麻叶洞天,可以和以前学过的山水游记(如魏晋时期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如唐宋时期王维、柳宗元、王安石、苏轼等人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看看各个时期的游记散文在写作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从而真切体会徐霞客游记的科学价值。3.学习本单元,如果条件许可,同学之间可以组成科技小组,结合所学内容,做一些社会调查或实地考察:调查一下天工开物中所记述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哪些至今仍活跃在民间;游历一下徐霞客曾经走过的山川名胜,做一些地理(或地质)考察。最后把这些调查或考察的结果总结出来,形成文字,激

3、发自己对科学文化的热爱和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切实从科学史的角度认识我国古代科技的进步,学习科学家在艰苦恶劣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当中勇于求索的精神。8 天工开物两则经典原文文本助读知识梳理明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在宋元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农作物的耕种栽培技术更加成熟,特别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水稻种植,提供了一多半的全国口粮。其他油料作物、经济作物也普遍推广,桑蚕养殖、甘蔗加工、棉花生产都空前繁盛,万历以后从国外引进的玉米、甘薯、花生、西红柿等农作物新品种,增强了对气候、地况的适应性,扩大了食物种类。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市场,江、浙、皖一带的纺织业、印染业非常发达,松

4、江的织造、芜湖的浆染,闻名全国。另外,南北方的瓷器生产也盛况空前,特别是江西景德镇,连绵十几里,烟火十万家,雇工数万人,形成了大规模工场手工业的格局。明代的造纸业也进入了集约化生产阶段,从造纸原料到名牌产品都越来越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文本助读知识梳理其他,如采矿、冶金及金属加工工业也快速发展,永乐年间河北遵化的官营铁厂,工人就有2 500人之多;广东佛山的民营铁厂,“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为宋应星的著述提供了条件。文本助读知识梳理相关链接宋应星(1587?),字长庚,奉新人。明代科学家。万历四十三年(1615)考中举人。但以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

5、失败。五次跋涉,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在担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年间(16381654)写成了天工开物。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文本助读知识梳理1.注字音秔(jng)粳(jng)稌(t)糯米(nu)婺源(w)俟(s)潦水(lo)刈(y)成砧(zhn)泥滓成枵(z xio)文本助读知识梳理文本助读知识梳理3.分古今(1)凡治铁成器古义:成为器物。今义:比喻成为有用的人。(2)以为受锤之地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3)改造他器与本器古义:改制成。今义:就原有的事物加

6、以修改或变更,使适合需要。(4)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古义:十分之七、十分之三。今义:数字17、13。文本助读知识梳理(5)与炊炭同形而分类也古义:种类不同。今义: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归类。(6)取其神气为媒合古义:自然的元气。今义:精神饱满。(7)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古义:已经经过。今义:表示动作、变化完成或达到某种程度。4.析活用(1)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名词作动词,称为)(2)非无稽之说也(动词作名词,说法)(3)其炎更烈于煤(形容词作名词,火焰)(4)取其火性内攻(名词作状语,向内)(5)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名词作状语,用斧子)(6)中国则惟事冶铸也(名词作动词,依靠)文本助

7、读知识梳理5.明句式(1)最迟者后于清明(介词结构后置句)(2)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判断句)(3)其炎更烈于煤(介词结构后置句)(4)以为受锤之地(省略句)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1.凡稻种最多。不粘者,禾曰秔,米曰粳;粘者,禾曰稌,米曰糯(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源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译文水稻的品种最多。不粘的稻叫秔,米叫粳米。粘的稻叫稌稻,米叫糯米(南方没有粘黄米,酒都是用糯米造的)。本来

8、属于粳稻但晚熟而带粘性的米(俗名为“婺源光”一类的),不能用来造酒,而只可以煮粥,这又是一种稻。稻谷在外形来看,有长芒、短芒(江南将长芒稻称为“浏阳早”,短芒的叫“吉安早”)和长粒、尖粒以及圆顶、扁粒的不同。其中稻米的颜色还有雪白、牙黄、大红、半紫和杂黑等等。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点评第一段先从稻的种类谈起,以“凡稻种最多”一句总括其事。接着,分别从粘性、功用、稻谷的形状、稻米的色泽几个方面加以说明。作者在分类说明时,非常注意细致的区分。比如,同为粘者或不粘者,禾苗与稻米都有不同的名称;同一稻种因为晚收可以改变粘性,功用也随之不同;有代表性的稻种,如长芒、短芒,都分别冠以著名产地的称

9、号。经过这样的介绍,让读者对稻的种类、形态、功用在总体上有了一个明晰的认识。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2.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秧。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若田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译文凡是播种,先用稻、麦秆包住种子,在水里浸几天,等到发芽后,撒播到田里,长到一寸左右,称作秧。稻秧长到三十天,就要拔起分栽。若稻田遇到干旱或积水过多,都不能插秧。育秧期已过(仍不插秧),秧就要变老而长节,即使栽到田里,也不过长几粒谷,只能算是长出谷粒罢了。大凡一亩秧田所育出的秧,可

10、供移栽二十五亩。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点评“稻”的栽种共有三步。“湿种”是第一步,“最早者春分以前”,“最迟者后于清明”。对此,作者没有作进一步的解释,不过联系前一段的交代,不难看出这与南北地域气候、稻种的品质是密切相关的。“播种”是第二步,其中以稻秆、麦秸包浸至为重要,这样,既可以防冻,又可以增加养分。第三步是“分栽”,这是水稻种植较为独特、关键的步骤,对农田的湿度要求很高,干旱、洪涝都不宜栽种。但也不能无限期地等下去,如果秧苗过老拔节,就是栽到地里,也结不出多少稻粒了。可见,除了避免水旱之灾,不误农时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段文字说的是第二、三步。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记述的一些水稻栽培

11、技术,如水稻育秧后30天拔起分栽,以及一亩秧田可移栽25亩,即秧田与本田之比为125,是来自生产实践的科学数据,几个世纪以来对水稻种植具有指导作用。3.凡铁性逐节粘合,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取其神气为媒合。乘其出火之时,入清水淬之,名曰健钢、健铁。凡焊铁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中华小焊用白铜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译文大凡把要锻造的铁逐节粘合起来,在接口处涂上黄泥,再放入火中烧红后锤打,将泥滓打去,只将黄泥作为接合的媒介。乘铁器出炉时,放入清水中淬火,名为健钢、健铁。凡是焊接铁的方法,西洋各国另有奇药。中国小件焊接用白铜粉作焊药,大件焊接则竭力挥锤而强行接合。点评本段

12、重点讲述锻铁工艺。首先指出铁性“逐节粘合”的特点,只有不断锤打,才能合为一体。而淬火又是其中关键的一步,铁器的坚韧与否,全在这一环节上。最后对比中西的焊接技术,指出中国与西方在铁器的接合上存在“铸成”与“锻成”的区别,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冶金方面西学知识的熟悉,具有开阔的视野。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1.通过两则短文,分析天工开物中所反映的科学思想。提示本课选取的两则短文,一农一工,颇具有典型意义。虽然篇幅有限,但仍可以一窥其中的科学思想。首先,从稻中我们可以看出,宋应星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农学中的“三才”思想,并加以发扬光大。中国古代的农学,历来强调天、地

13、、人三种因素的协调。如,管子的牧民权修等篇提出了务天时、务地利、用民力等思想,吕氏春秋审时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贾思勰齐民要术说:“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稻中对天时、地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同时更强调人的作用:通过科学育种、合理分秧、培育新品种,就可以达到丰收的目的。另外,这两篇文字,尤其是治铁一文,也突出地反映了宋应星的技术思想,即“法”“巧”“器”三者的完美结合。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法,就是操作方法;巧,就是人的技能和智慧;器,就是工具和设备。而在这三者之中,宋应星一贯认为人的巧智是最重要的,是主宰“法”和“器”的灵魂,

14、在其他篇章中他对此多有论及。而融会所有这些思想的,是作者一以贯之的追求实学、期于实用的科学精神。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2.结合“阅读指南”谈谈天工开物在我国历史上及世界史上有何重要地位。提示天工开物一书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详尽的一部科技巨著,其他同类的书籍或者只集中于某一领域,或者未能从利用自然万物这一角度出发,总之,没有一本书能够脉络清晰地记录如此众多、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生产科技过程,更没有一本书能够从人类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高度来总结、介绍历代的生产经验与技术。同时,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欧洲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技术百科全书”。句段点

15、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简明清晰的叙述,别具匠心的夹注1.百科全书式的叙述风格天工开物传到欧洲后,被称作“技术百科全书”,李约瑟称宋应星是“中国的狄德罗”,这并非溢美之辞。欧洲近代意义上的第一部百科全书,是由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17131784)和物理学家达兰贝尔(17171783)在18世纪中期合作编写的,比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晚一百多年。两者的相同之处是都把工业技术知识列入书中,不同的是,天工开物的记述多来自作者自身的社会调查,而非案头资料,因而更真切可感。即以语言而论,天工开物的叙述风格也是“百科全书”式的。如稻治铁两文,均是先概括说明主要议题,提出一般原

16、理,作诠释或下定义性质的描述;然后再就具体事例,或按操作次序,或按工艺流程展开叙述,逐次延伸,并对重点内容详加剖析,语言简明,表述清晰。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2.小字夹注的妙用天工开物全书在正文之间辅以夹注,既对正文作了补充说明,又传达出更为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且语言生动有趣,有舒缓叙事节奏、调节阅读气氛的作用。试以课文中的用例略加分析如下: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补充粘稻的特殊功用,带出南方以糯米酿酒的习俗。“所为”二字,令“糯米”活灵活现。俗名婺源光之类指出产地俗名,令人想见当地以“质本粳而晚收带粘”这一特殊稻米“为粥”的饮食习惯。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补充说明这两

17、种稻谷(无论长芒、短芒)都是早熟品种,长芒在湖南浏阳一带称霸,短芒在江西吉安一带称雄,可见当时稻谷种植之普遍,且竞相争胜,各秀一域。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补充说明过早育种的危险,于平实的叙述中见出悲天悯人的情怀。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方语百千,不可殚述引用民间方言土语,补充说明早稻救荒的功用,以及百姓对它的感恩之情、珍惜之意,稻米在当时人民心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于此可见。俗名火矢,扬烧不闭穴火这是一个实在不雅的俗名,火矢,即火屎也,谓火烧过的废物。但这样的“废物”却比煤的热效率还高,而且不堵塞通风口。这一俗名虽不雅,但可能是民间的通称,若不指出,恐生讹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