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用书P45)一、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
2、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3、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样了?好些没有?”“早埋了。”“呀,他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1文中画线部分的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首先,这是对老王临终
4、前一天形象的描写,这一描写表明这个时候的老王已经是病入膏肓了,表现了老王的不幸;其次,老王在这个时候还不忘老朋友,不忘关心作者夫妇,不忘前来表示谢意,表现了老王讲情义、善良、忠厚的美好品质;最后,这里的描写给人一种不祥的预感,为后文写老王第二天去世埋下伏笔。2如何理解“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一句的含意?答:_答案:在人情冷漠、物质匮乏的年代,老王不顾重病给“我”送来的鸡蛋,数量的确非常多,这份情谊是无法用鸡蛋的数目衡量的。作者这样说不仅体现了老王忠厚善良的品质,也表达了“我”对老王的感激之情。3文中说“我强笑说”,能不能把“强”字去掉,为什么?答:_答案:不能去掉
5、。一个“强”字写出了此时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面对老王如此贫病交加却还来向“我们”表示谢意,也只能强笑,笑中有说不出的悲酸与感动。4老王给“我”送香油、送鸡蛋,并且说不是要钱,那么他想要的是什么?答:_答案:表达感激之情。像老王这样一个饱受白眼的下层劳动者,能得到“我”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关心,在他的心中是充满喜悦和感激的。所以,虽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临终他也要将这份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希望平等和尊重。老王想要的不是“钱”,不是可怜和同情,而是希望“我”能把他当作一个朋友,去信任、尊重。可惜那一刻的“我”并没有明白老王的这一愿望。二、语言表达5在下面横线处各补上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形成
6、完整的排比句。人要懂得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所以不苟且,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要懂得尊重别人,_,_;人要懂得尊重自然,_,_。答案:(示例)尊重别人所以不狂妄不狂妄所以有修养尊重自然所以不胡为不胡为所以有理性6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的这则新闻。要求:观点鲜明,切中要害,不超过90字。在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某领导以亲身经历,呼吁药品价格应合理下降。该领导感慨地说,“我因患感冒到医院看病,医生竟开出600多元的药,而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月薪也就1 000多元,如果看个感冒就要花去这么多钱,那吃饭怎么办?生活怎么办?”答:_答案:(示例)看病难、看病贵是亟待解决
7、的社会问题。官员们能否体察民忧,能否下大力气、用真招数为群众纾难解忧,在体现其发现力和执行力高低之外,同时考验着他们对民生的关注程度。一、基础考查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A蹬车(dn)惶恐(hun)田螺(lu)B夜盲(mn) 塌落(tn) 闲聊(lio)C取缔(t) 边缘(yun) 伛着(y)D翳障(y) 骷髅(k lu) 愧怍(zu)解析:选D。A项,“惶”应读hun;B项,“塌”应读t;C项,“缔”应读d。2选出下列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A滞笨肿胀僵硬自惭形秽B侮蔑主顾偏辟绿草成茵C观摩安祥国事金榜题名D委屈翔实孺子世外桃园解析:选A。B项,辟僻;C项,祥详;D项,园源。3填
8、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_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_了。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_。A荒僻取消惭愧B荒僻取缔愧怍C偏僻取缔愧怍 D偏僻取消惭愧解析:选B。“荒僻”是指荒凉偏僻,与“偏僻”比较,更适合句意。“取缔”是指明令取消或禁止。“取消”是指使原有的制度、规章、资格、权利等失去效力。“惭愧”是指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多用于口语。“愧怍”是指惭愧,常用于书面语。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这部由第六代导演执导的青春片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表
9、现了主人公拒绝平庸、坚守梦想的成长故事,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观众。B瑞典和芬兰研究人员最近发现某些癌症存在“基因开关”,这一成果有助于未来的癌症防治,但距离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要很多年的深入研究。C近年来,我国在海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汉语教学、汉语推广等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汉语国际传播,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越来越受欢迎。D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重要标志之一”的3D打印技术,目前被各国艺术家用于复杂的中小型雕塑作品创作和按原比例缩小的概念模型制作。解析:选D。A项,搭配不当,“表现了”不能与“故事”搭配。可以把“故事”改成“主题”或者把“表现”改成“叙述”。B项,“距离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要很
10、多年的深入研究”结构混乱,应删去“的深入研究”。C项,偷换主语,“受欢迎”的是谁不明确。可在“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前加上“汉语”。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一张安稳的睡床 秦珍子他们或许是这城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的一群人。霜降过后的某个中午,在北京城铁知春路站附近的小路边,一对年轻男女对坐于路沿两侧。他们把头深埋进膝盖,乍一看,仿佛刚结束了一场争吵的情侣。然而当你悄悄走近,你会听到匀净的呼吸和轻微的鼻鼾。她身上,还穿着附近餐馆的白色工作服。他手边,还放着隔壁工地的黄色安全帽。劳作了整个上午,他们在北方深秋一天里最温暖的时刻,疲惫睡去。与路人偶然见到的这个场景相似,近日,一组由英国
11、路透社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在微博上引起热议。这组照片被命名为“中国睡美人”,发布它们的图片网站的编辑写道:“中国正试图通过辛勤工作来使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只是有的时候,他们似乎需要休息一下。”在这组照片中,你会看到水果贩子睡在堆积如山的柚子里,菜农在冬瓜垒成的“墙”边小憩,铁道工横卧于铁轨之上,而一位养鸭人则直接睡倒在水塘边的空地上鸭群以他为圆心围成一圈,好像给他“站岗”。有的人看完了或许会发笑,为那些奇异的卧榻和古怪的睡姿。有的人却泛起一阵心酸,为那些暴露在烈日下、浸透在汗水中的睡眠。更多的人则忽然想到了自己的生活。尽管照片没有拍下,但加班的文员会在末班地铁里睡着,补课的学生会在最
12、后一堂英语课眼看书上的文字渐渐模糊。我们正是这些照片里疲惫的人们,乘上一列奔驰的火车,朝着“中国梦”而去,不知停歇。事实上,早在2002年到2009年,德国人贝尔恩德哈格曼就曾拍过“睡觉的中国人”。在华工作的7年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速度”。他把镜头对准保安、司机、建筑工人等普通劳动者,为他们“每周7天、一天24小时”的干劲而激动。当人们惊叹于中国高速的发展变化时,那些随意发生在街道边、小摊上、板车里的梦境被轻易地遗忘了。它们本该是构成这个国家宏大梦想的一个个具体表达,它们的主人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造梦者”。然而许多时候,这些人因为疲劳,来不及找个舒服的姿势,就已沉沉睡去。在照片中,建筑工
13、人的卧榻砖块、水泥、沙子、钢筋,也许马上就要撑起高楼大厦,但其建造者却往往只能是仰望者,而非分享者。象征工人身份的安全帽,只能为他们遮挡阳光,却不足以为他们带来足够的体面和尊严。或许正因如此,拍摄者从未觉得这种“哪儿都能睡”的行为有什么不体面,即使在公共场合打呼噜,即使睡眠条件再恶劣。在他看来,疲劳的时候就会打瞌睡,人们都一样。他甚至欣赏这一点,认为“处事灵活”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这当然并不仅仅事关“灵活”。如果睡觉不再是必需品,而仅仅变成是一种消遣,那么试想会有多少中国人放弃睡眠,宁愿夜以继日地奔忙。照片中随意睡着的人们大多不是无家可归、无榻可栖者,而是醒来就要马上投入工作的劳动者。在那些
14、古怪的睡姿和奇异的卧榻背后,是为改变命运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全部辛劳。用自己的奋斗努力活着,这充满尊严。不过,一觉醒来,现实照进梦想,依然凛冽如冬。教育支出不体面,农民工的孩子就还要挤在狭小教室的课桌里午睡。社保制度不体面,拾荒的老人就依然会从垃圾山上醒来。法治不体面,劳动者的梦想就依然会被不正当竞争者轻轻松松地捏碎。他们,在一次又一次不够体面的睡眠过后醒来,看到的依然是浓烟滚滚中奔驰的列车,而列车却从未停下看看他们的脸,等一等他们疲惫的身躯。这些身躯仅仅需要在这趟列车上拥有一张安静的卧榻让启程者不必胆怯,让跋涉者得以休憩,让离开太久的漂流者,梦见故乡和未来。(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5怎样理解文
15、中“处事灵活”的说法?答: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对词语的理解,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为文章中的任何词语都不是孤立的,它总是跟上下文及文章的主旨等有着紧密联系。“处事灵活”一词是外国拍摄者的观点,他们目睹了中国许多劳动者的睡觉方式,深有感触,觉得这些劳动者的做法灵活,表现了中国人能较灵活的运用现有条件达到生活目的的理念和智慧。答案:文中的“处事灵活”是外国拍摄者的观点,他认为中国人“哪儿都能睡”,体现了中国人善于因陋就简,灵活利用现有条件达到目的的生活智慧,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6根据文意,说说文末画线句子的含意。答: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
16、含意的能力。这段话放在文章的结尾,是对上文的总结,也是作者对那些奔波劳碌而无暇休息的劳动者的同情,从而呼吁社会来关注他们。作者把正在发展的中国的梦想比喻成一列正在奔腾前进的列车,成就这一梦想需要一个个具体的劳动者的付出,但这些劳动者也需要休息。国家有责任和义务来保障他们的权益。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障“这趟列车”永远向前奔驰。答案:当一个国家的宏大梦想如同列车奔驰向前的时候,构成这一梦想的“一个个具体”的劳动者个体(无论是启程者、跋涉者还是漂流者),他们的个体梦想与尊严更需要给予关怀与尊重,他们需要一张安稳的睡床让自己暂时停靠、休息一下。7本文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请以文章倒数第二段为例试作
17、分析。答:_解析:语言表达艺术是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它包含三个要素,即表现手法、语言特征、表达效果。解答此类题,要从这三个方面来入手。本段话从表现手法看,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教育、社保、法治三个方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对生命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尊严的生活的痛心和无奈。在语言方面,作者巧妙地运用“不够体面”“浓烟滚滚”“奔驰”等修饰词语,形象而真切地表现了痛苦、焦灼之情,有很强的感染力。答案:选择了三大社会焦点问题教育、社保、法治,运用排比表达对现实中个体无尊严生活的强烈痛苦和无奈,深化了情感的意蕴。诗化语言,使用形象的修饰语如“不够体面”“浓烟滚滚”“奔驰”“疲惫”等,配以“一次又一次”“依
18、然”“从未”“等一等”等词语更加强了情感的强度,强化了作品的情感节奏,从而在直接表达强烈痛苦、焦灼和无奈之后,还能让读者感受到对改变现实的无限焦虑、期待和呼唤。8对于照片中的中国人,路透社“中国睡美人”照片的网站编辑、拍过“睡觉的中国人”的德国人贝尔恩德哈格曼和面对这些照片的作者分别有怎样的态度?你怎样看待这些观点?答:_解析:解答这类探究题要求学生必须正确把握文章主旨。另外,还要明确题干要求,正确把握命题指向,以保能在文中找出相关的信息,并准确地概括出来。解答本题需要先从文中概括出三人的态度,再分别就他们各自的态度谈谈自己的认识。答题时,要有理有据,可适当地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作出较客观的分
19、析。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条分缕析,分点答题,力求全面。答案:英国路透社:在奇怪的睡姿背后看到中国人的辛勤劳动,并提醒:累的时候需要休息。编辑从“睡姿”这个独特的角度观照中国劳动者,观点相对而言较为客观,包含着独特的人文关怀。德国人:在“睡觉的中国人”身上看到的是辛苦疲惫的外表后面劳动者积极奋斗的干劲和中国社会的蓬勃精神,并表达推崇和敬佩之意。作者:在奇怪的睡姿中看到了被忽略甚至被损害的中国劳动者个体的梦想和尊严,从中国人自身和中国社会现实的角度提出在国家宏大梦想不断前行的同时,要给予真正的“造梦者”每一个普通劳动者个体的梦想和尊严足够的关怀和尊重。三、语言表达9下图是一则公益平面广告,根据要求答
20、题。(1)请简要赏析这则公益广告的创意。答:_ _ (2)请根据本则广告的立意和所反映的现实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答:_ 解析:欣赏创意,要先点明创意点拆字组合法,再分析要表达的内涵。因为是向有关部门提建议,而不是向商家,所以应考虑执法的问题。答案:(示例)(1)用了拆字组合(把“食”拆成“人”“良”二字)的方法,点出了食品安全第一要提高商家的“人品”,即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第二在于食材要用质量过关的“良品”。(2)严格执法和监督,保证食品各个环节的安全;规范和提高食品标准及市场准入制度。10阅读下面一则寓言,用一句话概括其所表现的哲理,不超过30字。两个饥饿中的人,一人拿到一盆活
21、鱼,另一人拿到一只钓竿。拿到活鱼的人马上生火烧鱼,吃完鱼之后,没有其他吃的,未几就饿死了。拿到钓竿的人,立刻长途跋涉,筹备到海边钓鱼,当他跋山涉水终于看到一片大海时,已经筋疲力尽,也饿死在大海边。另外两个饥饿的人,也一人拿到一盆活鱼,另一人拿到一只钓竿。他们并没有离开,而是在一起,按规划每次烧一条鱼,一起充饥,并同时赶路,他们胜利地走到大海边,用钓竿钓鱼,渡过了难关。多年后,他们不仅有了自己的渔船,还在海边盖起了屋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答:_解析:此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对寓言类材料进行压缩概括,需要对材料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此题所给寓言为对比性材料,同样是两个人,因为采取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最终结果大异。由此,围绕这一点,用精炼的语言表现这种对比关系即可。答案:自私自利,终将走入绝境;团结协作,实现人生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