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4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就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去推断。考点解读知识梳理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相应的动词。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应用体验试标出下列各句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词,并翻译句子。1.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译文:答案:1.王 沛公打算在关中称王。2.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壁赋)译文:答案:2.东 当他攻破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
2、东下的时候。3.白衣冠 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荆轲送行。3.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译文:4.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译文:答案:4.南 然后才能计划着向南飞。二、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都是普遍的现象。凡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是用作了状语。名词作状语有如下几种情况。应用体验答案:1.雾、星 地大物博的洪州城中英俊的人才像雾一样涌起,杰出的人才像星星一样多。2.函 用匣子封装起来。试标出下列各句中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词,并翻译句子。1.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译文:.2.函封之。(荆轲刺秦王)译文:.答 案:
3、3.廷我 蔺 相 如 敢 在 秦 的 朝 廷 上 呵 斥 他。4.上头 发 向 上 顶 起 了帽子。3.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4.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译文:答案:5.日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译文: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应用体验1.试标出下列各句中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并翻译句子。(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答案:(1)赐 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译文:答案:(2)生、死 这是让老百姓能够赡养活着的人,埋葬死了的人,而不感到有遗憾。2.试标出下列各句中形容
4、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并翻译句子。(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译文:答案:(1)贤、少长 众多贤才都会聚在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一起。(2)高 登上高处招手,并不是手臂加长了。(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学)译文:四、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应用体验答案:1.敝 依靠他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啊。试标出下列各句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翻译句子。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答案:2.直、利 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3.穷 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译文:3.好游者不
5、能穷也。(游褒禅山记)译文:答案:4.严 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啊。4.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五、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应用体验答案:1.利 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试标出下列各句中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词,并翻译句子。1.阙秦以利晋。(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答案:2.王 先打败秦国进入咸阳城的人我们尊他为王。3.序 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六国诸侯来朝拜。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译文:3.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译文:答案:4.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5.负 权衡这两种策略,宁可答应(给秦国璧)而使秦国承担
6、理亏(的责任)。4.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劝学)译文:5.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答案:6.谬 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里能说得完呢!7.利 能利用车马的人,不是他有矫健的足力,而是依靠车马把他送达千里之地。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译文: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译文: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应用体验试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为意动用法的词,并翻译句子。1.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译文:.2.孔子师郯子。(师说)译文:.3.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译文:.答案:1.鄙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2.师 孔子拜郯子为师。3.襟、带 以三江为襟,以五湖为带。4.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译文:.5.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衡传)译文:.6.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答案:4.迟 太子嫌荆轲动身迟缓。5.奇 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6.先、后 把国家的紧急事情放在首位,把自己的私仇放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