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王安石“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包括除传记、碑记以外的一切以“记”名篇的记叙文。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记”的文体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他两度为相进行变法,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文学上为宋朝一大家。其散文,雄健峭拔,语言简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者介绍1、庐冢(zhn)2、盖音谬(mi)也3、窈(yo)然4、仆(p)道5、无物以相(xin)之6、何可胜(shn)道7、王回深父(f)8、今言“华(hu)”
2、如“华(hu)实”之“华(hu)”者朗读正音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而/余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庐陵/肖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予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朗读停顿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由山以上五六里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无物以相之以介词,因为连词,因为表修饰的连词,“而”表修饰的连词,“而”表并列关系的连词,“而”连词,“用来”以的用法始舍于其址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距其院东五里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其下平旷,有泉侧出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其进愈
3、难,而其见愈奇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它的,代褒禅山的那,代褒禅埋葬的时间那,代慧空禅院它,代华山洞它的/它它,代华山洞它的,代后洞的那些,代好游者他们,代好游者它,代后洞它,代洞/那些他们,代古人其的用法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悔其随之其孰能讥之乎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其助词,无实在意思那个,代欲出者代自己副词,难道古书其的用法1、慧褒始舍于其址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3、距其院东五里4、有泉侧出5、入之甚寒,问其深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7、火尚足以明也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作动,筑舍定居名作动,命名名作状,往东名作状,从旁边形作名,深度名作动,识其本名,说明白形作动,照明谬,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词类活用回上层联系课文内容,解说下列作者行踪路线图(自己画图)空间方位图慧空禅院慧空禅院后洞华山洞(华阳洞、前洞)泉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五里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五六里后洞慧空禅院前洞东行5里翻过一座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