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解 题:梦游天姥吟留别吟:古诗“歌行体”体式,内容上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写作背景关于“留别”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
2、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宗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唐李阳冰草堂集序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先“谈瀛洲”?“烟涛微茫”的
3、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研习第一节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连”、“横”、“拔”“掩”、“倒”、“倾”-高峻巍峨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伟高俊,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衬托、夸张诗人如何梦游?请找出诗歌中关键性的过渡性语句。由现实转入梦境:“我欲因之梦吴越”。由梦境转入现实:“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一、梦游之 由二、梦游之 景 描写研习第二节分组讨论以时间为
4、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第二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概括每一幅图景的特色。提示:1、注意表时间或地点的词语。2、找意象及其特点。梦游月夜剡溪日出半山洞府仙境魂归枕席清幽寂静高峻壮丽辉煌壮观痛苦惆怅天姥仙境现实梦境现实山中奇景离奇险怪研习第三节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鉴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锵铿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直抒胸臆 卒章显志主旨探究:
5、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明确:诗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游,抒写了对山水名区和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表现了作者鄙弃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自己对山水名区和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二者是李白作诗常用手法,它二者是李白作诗常用手法,它一方面形成了李白诗歌令人称一方面形成了李白诗歌令人称奇的形象美,另一方面寄托了奇的形象美,另一方面寄托了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从而创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从而创造了诗歌新奇的艺术境界。造了诗歌新奇的艺术境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作业:课下查阅资料,比较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和梦游天姥吟留别在主旨和写法上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