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一)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时间:25分钟分值: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强行开展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利解析:解题时应首先理解“蛮干”的意思,然后对应分析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全国推行种植玉米的活动,但是苏联的气候条件不适宜种植玉米,使得大片农田减产。这就是他“
2、蛮干”的表现。答案:C2在庆祝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ABCD解析:赫鲁晓夫改革是在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内进行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没有背离社会主义的方向,故可排除。从材料看,都是正确的结论。答案:C3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
3、的主要含义是()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解析:本题要抓住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即斯大林模式的体制僵化,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他的改革仅是局部的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模式,因此,虽有一定的成效,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A、B、C项说法错误。答案:D4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这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A农业B重工业C轻工业D基础工业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勃列日涅夫时期特别注重军事工业的发展,这体现出其改革重点为重工业。答案:B
4、51982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逝世后,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的哪一项措施()A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B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C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D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没有打破单一的公有制,所以B、D两项的说法错误。A项虽然符合改革的内容,但与题意不符。答案:C6有学者这样描写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
5、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解析:从材料中的“一直到剥光为止”,可见这一领导人把苏联领进了死胡同,这与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相吻合。答案:D7“我们什么都有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到他们的后面”这是戈尔巴乔夫辞职时发表的电视演说词。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A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改革失败B美苏冷战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D片面强调重工业发展的恶果解析:从材料看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答
6、案:C8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指的是()A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破坏自然环境B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经济负担C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推行政治多元化导致国家解体解析:“大规模的垦荒”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不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故A项错误;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经济负担,是在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故B项错误;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故C项错误;戈巴尔乔夫改革推行政治多元化,放弃了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导致国家解体,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
7、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粮食总产量年份粮食总产量195382.51957105.0195485.61958141.21955106.81959124.71956127.61960133.2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材料二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粮食总产量年份粮食总产量1953166.831959169.681954169.521960143.851955183.941961136.501956192.751962 154.411957195.051963170.001958197.651964187.
8、5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1953年1956年和19571960年两个阶段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原因。(18分)解析:由材料可知,1953至1956年,中国和苏联的粮食产量都出现了快速增长,原因为苏联进行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中国是由于进行“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开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1957至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出现起伏,中国出现下降,原因为赫鲁晓夫改革不能完全摆脱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和垦荒种植玉米脱离实际,导致
9、粮食产量起伏,中国为由于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路线及其导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答案:(1)1953年至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4分) 说明: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中国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6分) (2)1957年至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4分) 说明:苏联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摆脱斯大林体制和改革脱离实际等因素影响,导致垦荒地区上交的粮食减少。中国是主要由于决策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因素的影响。(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