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与地坛史铁生情境任务:2020年12月31日是史铁生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日,名作欣赏杂志为纪念这一特殊日子,决定在该月增设读书专栏“我与地坛”。杂志社邀请同学们参与专栏的写作。专栏分为“卷首语”、“我与地坛(节选)”、“我有所感”和“结束语”四个部分,其中“我与地坛(节选)”这一部分摘录我与地坛的前两节。活动一:撰写卷首语,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请同学们设计一段卷首语。杂志社要求同学们,这段卷首语的内容要结合相关背景和我与地坛(节选);语言生动,使人有触动感,愿意去阅读和思考我与地坛的节选部分。活动二:撰写“我有所感”,体悟地坛背后的思考我与地坛(节选)中有许多动人的描写与抒情:有对地坛景物的描写;
2、有对母爱的描写;对母亲的怀念;有对人生的感悟。杂志社建议同学们任选其中的一方面,选择你最有感触的语句或段落,为它写一段鉴赏点评。提示:留意文中的细节描写,涵咏咀嚼字词。从修辞手法、内容阐释或对你的启示等角度写鉴赏点评。动人画面选择句子评语1.对地坛景物的描写2.对人生的感悟3.对母爱的描写4.对母亲的怀念活动三:撰写结束语,传递史铁生精神内涵对史铁生而言,宿命即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他因意外之变,逼上写作之路,又借助写作反观人生,该如何看待史铁生及其作品?请结合我与地坛(节选)和下面材料,为本期专栏写一段震撼心灵、引人深思的结束语,向读者传递史铁生作品的精神内涵。材料一:我与地坛于1989年5
3、月完成初稿,但真正公之于众已是1991年1月,当时发表于上海文学第一期。我们来观察分析一下发表我与地坛前后的作家史铁生是个什么样的写作状态。史铁生的创作历程经历了一定的阶段性变化,1979年到1989年这十年中间,史铁生是以创作小说为主的,他经常通过描述各式各样的残疾人的形象来表达生理局限所带来的孤独无力与痛苦折磨,作品中常常呈现出一股万物寂寥的阴郁笔调。1989年之后史铁生逐步转向了散文创作并以我与地坛的横空出世标志着史铁生散文顶峰时代的到来,作品文风渐渐褪去了对残疾命运的不甘与控诉而转向浑厚包容对万物存在价值的探索与追问。材料二:当代作家史铁生几十年受到残疾的折磨,经过对人生意义苦苦的追问
4、,他觉得“不知道上帝把什么给藏起来了。谁也不知道”,许多事情是谁也无法解释清楚的,一切只是“在命定的路上行走”(礼拜日)。在 我与地坛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中,他也看得很透:“谁又能把这个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人生“最令人绝望的结论”是:不幸的命运是偶然形成的,而生命的意义又是需要个人自定的。他因此而得到了虚幻的充实。这也是一种伟大的人生观:看破了人生的不公平、没意思而努力去好好地活。鲁迅是在绝望中抗战,史铁生则在绝望中达观。樊星当代文学新视野讲演录材料三:其最了不起的意义就在于他在写作中把苦难转化为一种信念,还原了人生的悲剧性从而具备了崇高的悲剧意识,使中国当代文学有了自己空灵、美丽而又诗意的灵魂之舞,就像史铁生在作品中一再写到的那只悠然飞翔的白色大鸟,那么高贵、从容而美丽。齐宏伟文学苦难精神资源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将今天读书专栏的内容整理出来,小组合作完成读书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