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版湖北新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质检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28032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版湖北新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质检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1版湖北新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质检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1版湖北新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质检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1版湖北新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质检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1版湖北新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质检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21版湖北新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质检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21版湖北新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质检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21版湖北新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质检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21版湖北新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质检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21版湖北新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质检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质检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材料反映了()A.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B.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D.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2.(2019宁夏银川二模,25)秦汉时期,粮食生产是农民的主要经营,此外还有桑麻纺织、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副业。以上多种经营的收入,也仅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这表明小农经济()A.是不完全的自给自足经营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C.是一种脆弱的经济结构D.是封建国家的

2、统治基础3.(2019福建南平二模,26)下表是西汉到唐宋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这说明()朝代南方北方人口(万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万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24719.8998.680.2唐朝39243.2514.956.8北宋1 122.562.9662.437.1A.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B.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C.王朝更替导致古代中国人口的变动D.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4.(2019山东济宁一模,24)史记货殖列传载,战国晚期“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这反映

3、出当时冶铁业()A.对生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成为有一定实力的独立生产部门C.是社会下层百姓致富的主要途径D.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稳定5.(2019福建福州二模,26)唐中后期,官府在雇佣工匠比较普遍的情况下,仍规定“巧手供内”者不在“纳资”的范围之内。这一规定意在()A.抑制商业经济的发展B.垄断手工业生产市场C.保证官府作坊的优势D.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6.(2019广东惠州第二次调研,27)据检索,“绵”字在汉代以来的典籍中是常见字,意为丝绵。南宋始见“棉”字,与“绵”混用,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据此可知()A.汉字简化是必然的趋势B.丝织业地位在不断下

4、降C.民众衣被原料发生改变D.经济发展推动文化认同7.(2019安徽淮南二模,24)西周时期,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据此可知西周()A.形成契约精神B.规范商业行为C.践行“重农抑商”D.出现货币经济8.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临街摆摊、坊中开铺屡屡发生,致使京城街巷狭小。宋真宗咸平五年,因街坊侵街现象严重,“诏开封府街司约远近置籍立表,令民自今无复侵占”。然而诏令有如一纸空文,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这一现象说明()A.草市的繁盛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B.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城市管理制度C.中国古代城市

5、管理制度的欠缺和疏漏D.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9.(2019四川雅安三模,27)珠算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对其记载最早见于汉代,但直到明代商人程大位编修直指算法统宗,才逐渐推广,并取代了传统的筹算法。珠算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的大力推动B.商品经济的发展C.传统筹算法的衰落D.商人文化素质的提高10.(2019河南洛阳二模,25)汉文帝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实行“三十税一”,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山林川洋,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还下诏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国去生活,以减轻吏卒供给输送的劳苦。这些做法()A.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B.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发展

6、C.造成了各诸侯国势力的膨胀D.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11.(2019全国卷4月模拟,27)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在倭患基本平定的前提下,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宣布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出洋贸易。当时的福建巡抚徐学聚曾言:“我贩吕宋(菲律宾),直以有佛郎机(西班牙)银钱之故。”由此可推知,明朝后期()A.自然经济加速瓦解B.外贸经济有所发展C.外来威胁趋于解除D.政府税收显著增加12.(2019甘肃兰州二模,27)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之回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例。”材料表

7、明()A.清朝加强防范中外交往B.清朝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C.宁波与广州贸易地位一致D.中外贸易冲击原有管理体制二、非选择题13.(2019福建长乐期末,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农村集市的发展,是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中引人注目的现象。中国历史上农村集市大规模发展是在明中叶以后,万历年间已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农村集市网。明末清初的战乱天灾使这一集市网遭到很大破坏,康熙、雍正年间逐渐恢复,乾隆、道光年间进入一个持续稳定的发展阶段。据统计,清代中叶,全国集市总数至少可达2万多个,集市密度大体在每100平方千米12集。农村集市网的形成,沟通城乡市场,使商品流通几乎可覆盖全国的每一个州县,使地区之

8、间分工互补,调整经济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成为可能。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没有重大突破的条件下,仍然保持着内在的动力与活力,主要就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明清时期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正是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摘编自许檀区域经济与商品流通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轨迹探讨材料二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论形成于周代初年,周礼记载了一种世界上最严整的体现“礼制”的城市规划制度。同时代的管子也提道:“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唐长安、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和众多南北、东西垂直街道,其测量误差极小

9、,保证天子居于城市中轴。不少城门都有双重城墙形成瓮城,利于防卫,城市中规划一大批学宫、孔庙、魁星楼等设施,很多规模宏大,布局庄严。 汪德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农村集市网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主要因素。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隋代和唐初中唐及晚唐水利建设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各地,西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几乎全部恢复,并修建了一些新的灌溉区。最突出的是引黄灌溉的成功和关中水利的恢复。关中的农田水利,虽然都是在前代基础上进行的恢复和改建,但渠系较前更密,这些工程大大提高了原有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北方战乱,水利

10、建设停滞,进而衰退。从天宝十四年(755年)以后的二十多年中,黄河流域几乎没有兴修新的水利工程,大量的水利工程失修或废弃,与此同时,很多地方人口急剧减少,幸存的一些水利工程灌溉能力也在下降太湖地区大规模修筑湖堤和海塘,用以抵挡海潮和湖水的泛滥和侵袭,以土塘为主的南北海塘系统已初步形成,南方的灌溉工具除戽斗、桔槔、辘轳等继续使用外,还比较广泛地使用了水车太湖流域、洞庭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基本上达到了水旱无忧、旱涝有收的目的。其中太湖地区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南方稻区,水库已得到了比较普遍的使用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

11、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参考答案专题质检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A“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先知稼穑之艰难”表明当政者对农业的重视,故A项正确;当政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2.A小农经济下的生产收入仅占总收入40%,说明其他收入还占很大比例,也就是小农经济并没有完全实现自给自足,故A项正确;由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而不是其地位,故D项错误。3.D“文景之治”出

12、现于西汉,表格中没有“文景之治”之前全国人口的数据,不能得出“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这一结论,故A项错误;藩镇割据造成唐朝末年人口的急剧减少,北宋时期,南方社会稳定,人口快速增长,故B项错误;从西汉到北宋全国人口的增多不能说是朝代更替的结果,故C项错误;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逐渐增加,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故D项正确。4.B题干没有涉及冶铁用于农业生产及对农业的影响,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了三个人物通过冶铁发财致富的事情,说明在战国晚期,冶铁业成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独立生产部门,故B项正确;题干虽然涉及三个人物通过冶铁发财致富,但没有涉及其出身地位

13、和对政权的影响,故C、D两项错误。5.C历代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题干论及的是限制官营手工业者的现象,故A项错误;在中国古代,没有出现官营手工业垄断手工业市场的现象,故B项错误;在唐朝中后期,雇佣制现象比较普遍,但是仍然规定官营手工业者不能用交纳钱财的方式来免除徭役,以保证官营手工业内的技术人手,即首先要保证官府作坊的优势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官府的做法会加剧社会矛盾,故D项错误。6.C材料的主旨是古代纺织业发展变迁,故A项错误;棉纺织业的进步,不能表明丝织业的地位下降,故B项错误;材料“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表明棉纺织业进步,被大众所接受,可推知民众衣被原料

14、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经济发展与文化认同的关系,故D项错误。7.B契约精神是指商品交易中自然达成的精神,这与材料中由“质人”管理市场,并制发买卖的契券无关,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由“质人”管理市场,并有制发买卖的契券,这有利于规范商业行为,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西周商业规范发展的情况,没有体现政府的商业政策,且“重农抑商”政策是从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西周时期由“质人”管理市场,并制发买卖的契券,没有体现货币作为商品交易的媒介,故D项错误。8.B材料没有反映草市对城市功能的影响,故A项错误;题干叙述了宋代“侵街现象”屡禁不止,反映了商业的发展冲击着坊市制度,对城市

15、的管理制度提出挑战,故B项正确;这一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不是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宋朝的商业活动,故D项错误。9.B由材料“明代商人程大位”可知民间商业活动推动珠算的发展,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珠算的推广和发展,故B项正确;“传统筹算法的衰落”是珠算得以推广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故C项错误;把“汉代”就有的方法整理出来不能说明“商人文化素质”的提高,故D项错误。10.B根据材料“汉文帝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实行三十税一,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山林川洋,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可知体现的是汉初“无为而治”的指导思想,有利于西汉初年的经

16、济恢复和发展,故B项正确。“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造成诸侯势力膨胀属于郡国并行制的弊端,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王朝的传统政策,故D项错误。11.B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A项错误;由材料“我贩吕宋(菲律宾),直以有佛郎机(西班牙)银钱之故”可知对外贸易发展,白银流入中国,故B项正确;隆庆元年(1567年)后,西方殖民者的威胁不断加大,故C项错误;材料“我贩吕宋(菲律宾),直以有佛郎机(西班牙)银钱之故”描述了商贸情况,并没有体现税收的多少,故D项错误。12.D题干反映了乾隆帝批示灵活处理英商在浙贸易,故A项错误;“闭关锁国”政策贯穿清朝前期直到

17、鸦片战争后,且乾隆帝时期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B项错误;“闭关锁国”政策下,清廷只开放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广州地位高于宁波,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清朝政府针对一些英国商船来浙江贸易的现状,乾隆帝批示灵活处理,反映了贸易新形态冲击下统治者调整管理体制,故D项正确。13.参考答案 (1)原因:明朝初步形成农村集市网的基础;清朝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的社会环境;大中型城市发展的带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促进;交通的改善和长途贩运的兴盛;商品经济的发展、东南沿海海禁的开放等。(2)主要因素:宗法分封、传统礼制的影响;地理环境因素的考量;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的影响。14.参考答案 示例论题:隋唐时期

18、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阐述:隋代和唐代前期,北方的黄河流域和西北地区恢复了前代的水利工程,并且加以改进,有利于增加农业产量,更多地提高北方农业生产力,这一时期,南方的水利工程则处于逐渐发展时期,农业灌溉工具的推广使用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创新。中唐及晚唐时期,北方社会动荡造成水利工程受到严重的破坏,农业生产能力下降。而南方先进的水利工具被进一步推广,较多的水利工程确保了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这使南方的农业生产在全国举足轻重。由此可见,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经济的重心逐渐南移。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隋代唐初与中唐晚唐时期南北方水利工程的对比,水利工程数量、规模反映的是农业发展的状况,从材料中南北方水利工程反映的农业发展状况,可拟定论题为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结合两个时期南北方水利工程变化和农业发展状况等史实进行阐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