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整合提升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特点及历史影响1演变历程。(1)经历了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王位世袭制(夏商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周)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演变历程。(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战国、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经过历朝发展完善,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古代中国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2演变特点。(1)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源流分明,沿革脉络清晰,具有继承发展的特点。(2)以皇权为中心,鼓吹“君权神授”,严格的尊卑等级,确保君主专制权力的独断性。(3)人治高于法治。其实质是权治、官治的独裁专制统治。(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从中央到
2、地方设置完备的政治结构,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统治网络。(5)宗法观念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6)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制定政治制度与政策的依据。3历史影响。有双重性。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封建社会的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具体表现在:比较项积极作用消极作用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创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分裂割据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地位,长期的人治传统,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经济上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
3、济活动,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封建社会后期,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思想文化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专制主义制度必然导致对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和封杀针对训练1(2017肇庆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门阀政治,出现“王与马,共天下”(贵族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东晋大权)的民间谚语,而到了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各级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有助于()A加强官僚政治B削弱贵族集团C提高行政效率D加强专制主
4、义中央集权解析:不论削弱贵族集团,还是加强官僚政治,根本上都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强化皇权,维护统治者的统治,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是根本目的,排除。答案:D二、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1削弱相权:在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消灭。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1)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2)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室)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
5、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针对训练2(2017河南天一大联考)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记载,宋太祖曾对大臣说:“今之武臣欲尽令读经书。”宋太祖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将领
6、的文化素质B确保北宋政局的稳定C改变社会的价值取向D选拔杰出军事人才解析:宋太祖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北宋政局的稳定,巩固统治,故B项正确;宋太祖这一做法可以提高将领的文化素质,但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改变社会的价值取向也不是宋太祖的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题干没涉及选拔军事人才,故D项错误。答案:B一、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与古希腊城邦比较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古希腊城邦政治结构不同逐渐走向统一的帝国始终以独立的政治单位分立于希腊古典时代经济发展不同大多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农、工、商并重政治制度不同王权日益强大,最后发展成为君主专制制度出现了共和政体,王权衰微,有的城邦甚至
7、建立了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文化特征不同依托大河和农耕,虽然此时的文化具备多元化的特性,但不能改变封闭和保守性特点依托海洋,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多元性的特点针对训练3(2016晋中模拟)陈忠云先秦中国与古希腊雅典的比较说:“实际上,让每个人有尊严生活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培育这种制度的土壤。先秦中国也不例外,之所以先秦中国与古希腊雅典形成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当时两地强者、掌权者追求政治利益的主观欲望与维护既得利益的客观统治手段的差异所致。”下面符合作者意图的是()A相同的政治制度需要相同的经济基础B相同的政治制度需要强硬的政治手段来实现C不同的政治制度的形成有一定偶然性D不同的
8、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解析:从材料可知政治制度取决于掌权者的主观欲望和客观统治手段,故不同的政治制度的形成由掌权者决定,有一定偶然性,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体现不出相同政治制度需要强硬的政治手段来实现,故B项错误;从“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培育这种制度的土壤”,可知作者认为政治制度的形成不受地理环境制约,故D项错误。答案:C二、明清时期的中国与同时期的英国政治制度的差异比较项明清时期的中国与明清同时期的英国政体形式封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权力中心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君主意志即国家法律,臣民必须绝对服从君主“统而不治”,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政府机构明朝
9、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没有决策权,对皇帝负责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对议会负责,是国家的决策中心历史影响君主专制强化,成为历史发展的障碍,是中国落后的政治根源防止专制独裁,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针对训练4(2016江苏四市调研)1840年英国诞生世界上最早的“黑便士”邮票,以维多利亚女王登基时的侧面肖像为画面。1878年(光绪四年)中国首枚邮票大清“龙票”诞生。观察这两幅邮票的画面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英国政体对晚清产生重要影响B中国的专制制度已经开始衰落C两国都存在着王权思想的影响D两国的政治民主化水平相近解析:1689年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1878年(
10、光绪四年)中国是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中“龙”象征皇权,无法从“这两幅邮票的画面信息”得出开始衰落,故B项错误;王权思想,与材料中“维多利亚女王登基”“龙”相符,故C项正确;1689年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而1878年(光绪四年)中国是专制制度,民主化水平差距太大,故D项错误。答案:C史料的分类与鉴别史料是研究历史、获取历史结论的直接或者间接依据,在历史研究与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鉴别运用史料,解读获取信息,加强处理史料的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目标中的“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范畴,正确处理史料,要求对史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从而获取有效信息,为解答试
11、题提供必要的帮助。1史料的分类。(1)按表现形式分:文献史料(指文字形式记载的史料)、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中使用的各种物件)、与口述史料(口头叙述并记录下来的资料)。(2)按史料价值分: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发生时代遗存的材料,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第二手史料:经过后人转述、记录或运用一手史料所做的研究及诠释的材料,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3)其他史料分类:分为有意史料(官方组织编写)与无意史料(官方无意遗留下来的档案、文件及私人日记等);“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私家编撰史书或民间记载);从史料价值看,无意史料多为第一手史料。2鉴别原则。(1)
12、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5)搜集更多的史料,利用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真题展示(2013浙江卷)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解析: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史学理论,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和辨别史料的能力。文献材料并不一定是虚构的,故A、B两项的表述过于绝
13、对化,应排除;C项中“必须”的说法过于绝对化,应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可知D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答案:D备考指导1注意储备史料研究的基本知识。(1)明确历史资料的分类。(2)确定研究类型。一般分为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等,然后运用史料分类的方法进行分析、理解、鉴别、判断。2学会史料真伪的甄别: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3注意展开史料问题探究性学习。(1)围绕问题收集史料。(2)针对问题解读史料。(3)根据史料论证问题。(4)依托史料重现历史等。强调解读辨析史料与历史现象的实证与判断能力,然后
14、作出正确的结论。1雅言。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普通话“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镐(今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雅言。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来讲学的。论语述而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尔雅,是中国古代的词典。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尔雅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2外戚干政。外戚亦称外家、戚畹,指封建社会中的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
15、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皇帝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中国古代尤以汉朝为烈。汉武帝晚年立小儿子刘弗陵做太子,命其母钩弋夫人自尽,就是为防外戚专政。汉哀帝、汉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朝政,酿成王莽代汉的结局。中国历代朝政不乏外戚参与朝政的情况,但外戚干政之弊常因皇权、宦官、士阀之间争权导致政权不稳,危害社稷安定而为后世批判。有些外戚干政亦会伴随后宫干政情况。明朝虽严令限制外戚干政,但仍难以有效遏止宦官擅政。清朝前期则是严格限制外戚与宦官擅政。3天子。天子,顾名思义,天之嫡长子,是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
16、天下,故称天子。他们还宣扬自己生下来就有许多瑞徵,还有所谓“天子气”。人们还把他们比作龙,称为“真龙天子”。封建阶级宣扬天子“受命于天”,是上天委任于人间的代理人,受天命约束。4内阁首辅。首辅是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设置于明朝建文四年(1402)八月。明中期后,大学士又称之为“辅臣”,称首席大学士为“首辅”,或称“首揆”“元辅”。嘉靖、隆庆和万历初期,首辅、次辅界限严格,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权力最大,内阁中亦争夺剧烈,次辅不敢与较。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极重,亦称为首辅。清朝的内阁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名义上相当于宰相之职。5朝议制度。朝议,是指古代中国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
17、论国家军国要务,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皇帝决断的制度。朝议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国家制度,是封建统治集团普遍实行的一种决策制度,体现了地主阶级内部最高层次的民主。它较为有效地限制了君权的非正常行使。6古代回避制度。古代的任职回避制度,东汉时期建立,南北朝时普遍推行,唐宋时期日趋严密,一直沿用到清末。在1 800余年的吏制建设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是我国古代一项很有特色的官吏制度。官员回避制度的具体内容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有所差异,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两大类:地区回避,即官员的籍贯与就任地区不得相同或接邻;亲属回避,即有直接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人员,应避免在同一衙门,或有上下级关系的衙门,或互为监察的单位担任职务。7密折制度。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密折制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比如一省之内,督抚、布政使、按察使、道台都可以独自上折密奏,密折制度使得同僚变成了“特务”,从而有利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的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