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语文文言语法之特殊句式及固定搭配判断句特殊句式被动句知识框图省略句判断句知识框图知识框图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臣本布衣。(出师表)1、用判断词“是”“非”“则”“即”“乃”“皆”“本”“诚”“亦”“素”等构成的判断句翻译成“是”/“不是”2、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判断句知识框图知识框图例: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3、用“,者也”表判断翻译成“是”/“不是”4、用“者,”表判断例:四人者,庐
2、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5、用“,也”表判断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6、用“,”表判断例: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被动句知识框图知识框图例:(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1、用“为所”结构来表示。翻译成“被”2、用“为”结构来表示。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3、用“为所”结构来表示。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4、用“见于”结构来表示。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被动句知识框图知识框图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5、用“见”结构来表示。翻译成“被”6、用“于”结构来表
3、示。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7、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省略句知识框图知识框图例: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1、主语的省略2、谓语的省略例: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例: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3、动词宾语的省略例: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4、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4、)5、介词的省略陈述句固定搭配反问句其他知识框图疑问句陈述句知识框图知识框图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1、“无以”标志的陈述句,可译为“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2、“无从”标志的陈述句,可译为“没有办法”或“不能”。例: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3、“有以”标志的陈述句,可译为“有用来的办法”。例: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4、“有所”标志的陈述句,可译为“有的(人、物、事)”。疑问句知识框图知识框图1、“如何”“若何”“奈何”构成的疑问句,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愚公移
5、山)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2、“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构成的疑问句,可以译为“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3、“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疑问句知识框图知识框图4、“何(奚)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
6、)、“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5、“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反问句知识框图知识框图1、“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2、“不为乎”可译为“不算是吗?”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3、“何(奚)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4、“岂乎(哉)”可译为“难道吗?”、“怎么呢?”例:
7、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5、“非欤”可译为“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6、其乎(邪),译为“难道吗?”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反问句知识框图知识框图7、得无乎,反问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例: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同样的结构还有“得非与”“岂非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8、“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9、“无乃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10
8、、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例:安能摧屑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其他知识框图知识框图1、“何其”译为“多么”,有时也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2、“何之”,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3、“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4、“得无乎”“无乃乎”可译为“该不会、莫不是、莫非、恐怕、岂不是、只怕是吧”。5、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6、是故,是以,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以故”。译为“因此,所以”。7
9、、“以为“可译为“认为“、“把当课堂小结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用判断词“是”“非”“则”“即”“乃”“皆”“本”“诚”“亦”“素”等构成的判断句2、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3、用“,者也”表判断4、用“者,”表判断5、用“,也”表判断6、用“,”表判断课堂小结特殊句式:二、被动句1、用“为所”结构来表示。2、用“为”结构来表示。3、用“为所”结构来表示。4、用“见于”结构来表示。5、用“见”结构来表示。6、用“于”结构来表示。7、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课堂小结特殊句式:三、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2、谓语的省略3、动词宾语的省略4、介词宾语的省略5、介词的省略课堂小结固定搭配:陈述句:1、“
10、无以”标志的陈述句,可译为“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2、“无从”标志的陈述句,可译为“没有办法”或“不能”。3、“有以”标志的陈述句,可译为“有用来的办法”。4、“有所”标志的陈述句,可译为“有的(人、物、事)”。课堂小结固定搭配:疑问句:1、“如何”“若何”“奈何”构成的疑问句,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2、“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构成的疑问句,可以译为“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
11、处理的意思。3、“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4、“何(奚)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5、“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课堂小结固定搭配:反问句:1、“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2、“不为乎”可译为“不算是吗?”3、“何(奚)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4、“岂乎(哉)”可译为“难道吗?”、“怎
12、么呢?”5、“非欤”可译为“不是吗?”6、其乎(邪),译为“难道吗?”7、得无乎,反问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同样的结构还有“得非与”“岂非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8、“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9、“无乃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10、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课堂小结固定搭配:其他:1、“何其”译为“多么”,有时也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2、“何之”,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3、“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4、“得无乎”“无乃乎”可译为“该不会、莫不是、莫非、恐怕、岂不是、只怕是吧”。5、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6、是故,是以,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以故”。译为“因此,所以”。7、“以为“可译为“认为“、“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