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专题五近代中国经济生活的变迁命题趋势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4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5大众传媒的发展。考点清单线索提炼线索一:从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中国被迫放弃闭关自守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线索二: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线索三: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西方列强在破坏中国旧的生产方式,催生近代工商业的同时,也把新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带入了这块古老的大地,与跌宕起伏的政治风云一起改变着中国传统农耕经济下的社会生活。尽管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先后有别、均衡不一、新旧并存、中西合璧,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但却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常规考点一、近代自然经
3、济解体的原因、表现、特点和影响 (1)原因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本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也给予了自然经济一定的打击。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的改变,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城乡经济联系加强,等等,也是促使自然经济解体的因素。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小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生产规模狭小,分工和协作不发达,生产的发展,成本的降低,质量的提高,都受到了根本的限制,终究抵挡不住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强有力的进攻。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内部根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是自然经济解体
4、的历史原因。(2)表现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主要是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走向衰落,并且与农业分离,以男耕女织相结合为特征的小农经济结构开始走向瓦解,即纺与织分开,织与耕分开。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其中包括经济作物的扩种和粮食生产的商品化。(3)特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军事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冲击,带有强制性。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在国内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入侵较早的沿海、沿江及交通、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解体的速度较快,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解体的速度比较慢。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在解体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4)影响自然经济是封建统治
5、的经济基础,它的解体必然冲击封建制度,有利于瓦解晚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自然经济的解体使农民纷纷破产,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包括劳动力、市场、资本等),其进一步解体则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自然经济解体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自然经济的解体也使中国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逐步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附庸。常规考点二、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1)对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影响:洋务运动开始后,洋务派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机器,创办了近代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实现了中国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近代化起步。洋务派
6、高举“中体西用”的旗帜,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力图“借法自强”,这是现代民族主义在这一历史阶段的表现形式。在洋务派创办的企业中,雇佣劳动者不断增加,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开始在企业中缓慢成长。(2)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影响:洋务运动的不断发展打开了近代中国教育全方位改革运动的窗口,他们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改变传统教育方式,采取新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师资方面也有西化的表现。这些变化有力地冲击了传统教育模式,成为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崭新一页。(3)对中国近代思想观念发展的影响: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启蒙以及中国思想的早期现代化,有力地冲击了中国几千年以来以经学为主体的传统封建观念,
7、从而实现了中国由封闭观念开始向开放观念的转变。首先,中国传统的“天朝上国”“夷夏之辩”等思想观念在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发生了变化。其次,洋务运动还促使人们改变了传统的封建主义义利观。最后,洋务运动促使人们原有的君民政治观念发生了改变,有利于近代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观念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常规考点三、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的双重影响 (1)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中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以来的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2)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
8、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些东西一进入中国,就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到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常规考点四、全面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变迁原因外界因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商店、银行等,租界里的西方人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过来政治因素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变迁经济因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内在因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科技因素自然科学
9、的发展,火车、电灯、电报、电话等传入中国,改变并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教育因素新式学堂增加,接受新式教育的人员扩大,加快了新式生活的推广思想因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传播了近代思想,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提高了接受新生活的能力(2)变迁规律: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主要集中于通商口岸城市和沿海城市,农村变化相对较小。(3)变迁影响: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思想
10、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常规考点五、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诞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1原因: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企业的诱导;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2评价: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二、初步发展(19世纪末)1原因: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三、民族工业的“短暂的春天”(19121919年)1原因:辛亥革命扫除发展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表现:纺织业和面
11、粉业发展最快。3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四、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黄金时期”(19271936年)1原因: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2表现:纺织业、面粉业及新兴工业部门都有较快发展。3影响: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五、全民族抗战时期遭受打击(19371945年)1原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2表现:沦陷区大量企业被日军毁灭或吞并;国统区民族资本日益萎缩。六、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19461949年)1原因:美国的经济侵略;官
12、僚资本的压榨;战争的破坏。2表现: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预测真题考点精准抓1、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五大变化生产模式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织的分离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生产力的质变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先后诞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近代的生产力水平国内外市场形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了国门,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的关卡逐渐减少,这些虽然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掠夺,但也为中国民
13、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济政策的变化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从抑制商业到放宽限制再到鼓励商业的演变2、近代西方与中国工业化的差异近代西方工业化近代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西方工业化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和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发展,政府推行的重商主义政策推动了西方工业化的进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开展更是大大加快了西方工业化的进程中国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闭关自守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没有独立成长为资本主义经济;鸦片战争后的工业化进程受到内部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和外国资本主义的阻碍,进程曲折缓慢领导力量资产阶级一直扮演着主角,(商业资本家、工业资本家、金融寡头)开
14、始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民族资产阶级没有真正掌握领导权工业化的次序西方工业化先是从轻工业如棉纺织业开始,再发展重工业中国洋务企业一开始就发展重工业,轻工业是辅助,而民族工业始终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比重较小,工业结构极不合理3、从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中看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经济领域中国的自然经济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进一步解体,建立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等,经济近代化艰难起步政治领域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它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也是推行洋务运动的国家机构。它的设立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和外交的近代化思想领域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科技等伴随着列强的侵略传入中国,被先进的中国人
15、作为维护统治或救国的武器,“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等思想纷纷登场,但遭到了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新旧观念的冲突体现了强烈的时代印记文化领域新旧并立、土洋并存成为主要特色,思想观念新旧碰撞,体现了近代化缓慢发展的社会面貌社会领域“买办”、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新兴阶级产生;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农民和地主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任务变为反封建反侵略,革命性质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同时,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逐渐传入中国4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1)措施:A整顿税务。国民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改变了从前“厘卡林立,重叠征收”的弊病。整顿税务
16、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B控制金融。国民政府先后设立了中央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它们的分支机构遍布全国,逐渐形成一个金融垄断网。C改革币制。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集中货币发行和使用权。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完粮纳税、公私款收,一律使用法币;白银归国家所有,禁止流通,所有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它的实施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一定作用。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年,蒋介石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首次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做了简要解释。“国民经济建
17、设运动”的内容共有八条,即提倡征工、振兴农业、鼓励垦牧、调节消费、振兴工业、开发矿产、流畅货运、调节金融。(2)评价:积极方面法币政策有利于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和金融业的改造,防止白银外流;“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经济复苏发展,特别是轻工业发展较快,交通运输业有相当的发展,重工业也有所发展。关税自主政策使列强承认了中国在关税上的对等权利,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消极方面国民政府依赖帝国主义,便利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列强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但实际上由于中国经济落后,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利益;官僚资本的形成,成为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民族工商业受到压制5全面抗日战争
18、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1)原因:七七事变后,华北地区的民族工业几乎全被日本占领。为了使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免遭日本摧毁,保存国家的经济命脉,于是出现了民族工业的大举内迁。(2)过程:A第一阶段:从八一三事变到上海失守是内迁的发动时期。B第二阶段:从上海沦陷到武汉失守是内迁的高潮期。C第三阶段:从武汉失守到宜昌沦陷是内迁的结束期。(3)影响:A内迁工厂促进了大后方工业的发展,为大后方迅速建立起新的工业基础,奠定了大后方工业的门类和发展框架,给大后方带去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众多的技术人才。B内迁工厂给大后方幼弱的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加强了大后方近代工业的力量。C工厂内迁迅速改变了大后方各省的经济结构
19、,从而改变了战前我国近代工业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使中国的工业布局渐趋合理。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方面。社会生活变迁不仅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而且与政治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断发易服是反对清王朝的表现,废止缠足和提倡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现。6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新闻事业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了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
20、重政论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的进行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2)影响: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7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A原因(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中国社会发展。(2)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操纵中国的交通建设。(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B特点(1)从时间上看:起步晚,落后于同时
21、代的西方国家。(2)从发展水平上看: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3)从地域上看:发展不平衡,最早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且发展较快,西北、西南地区发展缓慢。C影响(1)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2)消极: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带来了城市交通阻塞、空气污染等负面影响。精题集训(70分钟)经典训练题11891年,在检阅北洋海军后,李鸿章在奏折中称:“综核海军战备,尚能日新月异,目前仅限于饷力(军费不足),未能扩充,但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 这反映了清廷当时(
22、 )A中体西用思想获得广泛的认同B反侵略战争导致海军军费不足C未能全面认识到海洋国防危机D政治改革推动军事现代化进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综核海军战备,尚能日新月异,目前仅限于饷力(军费不足),未能扩充,但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可知,李鸿章认识到海军发展的不足,但又认为渤海门户稳固,结合所学知识,甲午海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说明李鸿章对海军建设及海防认识不全面,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李鸿章对海军、海防建设的认识,不涉及中体西用思想,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海军军费不足是由于统治者挪用贪污,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未进行政治变革,排除D项。219世纪50年代末6
23、0年代初,大量外地民众涌入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其中强有力者,飞来客燕,敢欺本地篱,有主田畴,强行霸占,有喧宾夺主情形”。有些地方的土地“辗转易主,遂至境内之田,尽非原户”。这反映了( )A土地兼并严重引起社会动荡B自然经济顽强抵制西方列强侵略C农民运动促使生产关系变化D社会剧变引起人口流向安定地区【答案】C【解析】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材料所述之地均被太平军占领,其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促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故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选C项;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不
24、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中“外地民众”并非西方列强,且材料并未提及自然经济的特征,无法反映自然经济顽强抵制西方列强侵略,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是被太平军占领的地区,也是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军重点进攻的地区,并不安定,排除D项。3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加,从1935年的237亿元,增加到1936年的258亿元,增长886%。其中农业产值增加61%,工商业产值增加213%。这些数据从侧面可以反映出( )A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B经济结构中自然经济仍占主导C国民经济轻重工业比例失衡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顺利完成【答案】B【解析】“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加,从1
25、935年的237亿元,增加到1936年的258亿元,增长886%。其中农业产值增加61%,工商业产值增加213%”可以看出工商业增长的比重大,但实际增长的值并不大,可见工商业要国民经济的比重轻,则农业的比重大,故选B项;“工商业产值增加213%”不仅包括民族工业,也含有商业贸易,无法判断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农业产值增加61%,工商业产值增加213%”无法确定是否有重工业,排除C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从1935年提出,1936正式开始,不可能一年就完成,排除D项。4下表为1978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这反映了( )年份1978 1980 1990 2000 2010 城市化率
26、(%)179 194 264 362 475 A城乡二元结构差别已基本消失B改革开放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C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D中国城市化发展具有不均衡性【答案】B【解析】材料表格反映了1978年以来我国城市化率在不断提高,说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促使了城市化进程加快,故选B项;材料并未提及乡村发展,无法看出城乡二元结构差别,排除A项;我国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是19531957年实行的“一五”计划的结果,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中国城市的地区差别以及产业差别,无法看出是否具有不平衡性,排除D项。5某一时期,我国广告业开始新的洗牌:报纸广告版面减少,一些城市的商业电台被取消,广播广告日益
27、萎缩。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A经济体制发生变化B民族工业陷入绝境C国共内战规模扩大D新兴经济影响深远【答案】A【解析】广告减少、商业电台被取消,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是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确立的结果,故选A项;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对其进行了改造,使之获得新生,排除B项;广告与战争并无直接关系,因此广告业的萎缩无法体现国共内战的情况,且这一时期国共内战已经结束,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新兴经济的相关信息,无法看出其影响。高频易错题6鸦片战争后,民生药房注册的“苏东坡乘驴”金灵丹热销华中地区,市场上出现了“黄不彦乘驴”等仿冒的金灵丹。为此,民生药房根据商
28、标法迫使仿冒者停止侵权,并在注册的商标、商品的包装、商号的种类等方面精益求精,以防假冒。这反映了( )A医药业仿冒造假现象严重B中医制药业界竞争日益激烈C工商业者商标意识的加强D工商经营管理方式的近代化【答案】D【解析】据材料“根据商标法迫使仿冒者停止侵权,并在注册的商标、商品的包装、商号的种类等方面精益求精,以防假冒”说明工商业者运用近代的手段管理企业,维护企业利益,故选D项;材料中出现一种商品的仿冒不能说明造假严重,排除A项;材料“仿冒的金灵丹”说明是仿冒造假不是正当的竞争,排除 B项;材料车子反映是民生药房维护商标的手段不是设立商标,排除C项。7近代中国参加世博会情况表 时间赴会态度或举
29、措1851年赛会为炫奇斗异无益之举1873年委于海关洋员全权筹办1904年赴会“内可维持商务,外可联络邦交”1905年收回参会承办权,颁发出洋赛会通行简章据上表,清政府对参会态度的转变( )A客观上有利于晚清社会转型B反映出清政府成为列强工具C推动了晚清关税自主的实现D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答案】A【解析】清政府对参会的态度由不认可到认可再到积极参与,反映了其主权意识的提高并逐渐融入世界近代化的潮流,客观上有利于晚清社会转型,故选A项;材料并未提及列强对清政府的控制,无法反映出清政府成为列强工具,排除B项;关税自主权属于国家主权,其实现的前提是国家的独立自主,清政府对参会态度的转变并没有改
30、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因此不可能推动晚清关税自主的实现,排除C项;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外国资本的入侵,与清政府对世博会的态度无关,排除D项。81944年,日本在上海限令各厂捐献铜铁,强令执行致使日商和华商工厂损失了许多设备,作为废铁献给了日本政府。日本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A摧毁沦陷区的经济命脉B中断中日两国的经济来往C加快启动战时管理体制D应对日益恶化的战争局势【答案】D【解析】根据“1944年,日本在上海限令各厂捐献铜铁”,结合当时抗战进入反攻阶段可知,日本为了应对日益恶化的战争局势,采取了“强令执行”等非常措施,故选D项;摧毁沦陷区的经济命脉对日本侵华不利,不是
31、其主要目的,排除A项;抗战时期中日两国之间没有正常的经济来往,排除B项;日本在侵华初期就已经启动了战时管理体制,排除C项。9图1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张贴的布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样。此画旨在说明 ( )图1 A清末新政有利于女性摆脱封建桎梏B自由平等观念逐渐为大众普遍接受C维新变法推动了女性社会地位提高D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传统审美标准【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10年”“奉旨不缠足”等关键词可知清末新政时期不缠足运动有利于女性摆脱封建桎梏,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神州日报的态度,未涉及民众观念,排除B项;维新变法发生在1898年,与材料所述时间“1910年”
32、不符,排除C项;根据材料“奉旨不缠足”可知材料涉及政府政策的影响,并非“大众传媒”,排除D项。10万国公报编辑范玮曾言:“至每月发行之万国公报,尤明目张胆讲平等,说自由,推美国之民主主义与立宪政体,而叹息痛恨于满洲朝廷之不进步。后来种族思想勃发而不可遏,中华民国成立于一举之间,则广学会之书报与之有劳也。”据此可知( )A舆论宣传促进戊戌变法运动B万国公报是近代报刊的先驱C清政府注重舆论构建与引导D公共传媒具有启迪民智的作用【答案】D【解析】根据万国公报“尤明目张胆讲平等,说自由,推美国之民主主义与立宪政体”可知,万国公报作为公共传媒,传播了近代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民主等进步观念,具有启迪民智的
33、作用,故选D项;根据万国公报“种族思想勃发而不可遏,中华民国成立于一举之间”等信息可知,该舆论宣传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发展,排除A项;19世纪70年代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刊,成为近代报刊的先驱,排除B项;根据万国公报并非清政府主办以及“叹息痛恨于满洲朝廷之不进步”可知,清政府注重舆论构建与引导的说法有误,排除C项。精准预测题1119001937年,京、津两市地毯工业的机器设备主要用西门子马达带动,所用羊毛主要产自山东、河南及西北各省,颜料多由英、德等国进口,棉线多购自天津纱厂,大部分产品经由天津运销欧美各国。这说明( )A中国民族工业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B民众生活受制于资本主义世界市
34、场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北方地区D政府扶持民营经济的措施成效显著【答案】A【解析】据材料“京、津两市地毯工业的机器设备主要用西门子马达带动大部分产品经由天津运销欧美各国”得出中国民族工业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故选A项;材料“京、津两市地毯工业”说明不是民众生活,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产生时期北方已经出现资本主义企业,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民族工业的生产状况没有反映政府政策,排除D项。12下表反映了19281935年中国轮船业的发展状况。据此可知该时期中国轮船业的发展( )年份 船只 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船只 吨位 19281 352290 791117213 4
35、8219302 792415 447138247 69619323 456577257178342 21119353 865675 173208461 812A体现民族工业“黄金时代”的到来B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密切相关C得益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D打破了列强对中国交通业的垄断地位【答案】B【解析】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使得民族工业迎来了又一次发展高峰,故选B项;A项发生于一战期间,与材料中“19281935年”不符,排除;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排除C项;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对
36、中国交通业的垄断局面,且材料也未涉及列强,排除D项。13下图为民国政府1948年发行的大面值金圆券,而当时市场上黄金、银圆、外币,甚至是清朝铜元都能自由流通。这最有可能说明( )A抗战胜利后国家经济的快速恢复B通货膨胀严重破坏了国家金融秩序C军事的失败导致了金融崩溃D官僚资本用金融手段大肆搜刮民财【答案】B【解析】当时市场上各种货币都能自由流通,反映了金融秩序的混乱,结合材料“1948年”这一时间信息可知,原因主要在于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以及滥发纸币,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故选B项;各种货币的自由流通反映了经济的濒于崩溃,而非快速恢复,排除A项;军事的失败与金融的崩溃并无直接关系,且当时金融
37、崩溃主要是由于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的,排除C项;官僚资本用金融手段大肆搜刮民财,体现的是对民众的剥削与压榨,并不会导致货币秩序的混乱,排除D项。14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天津卫生总局现行章程。“清洁道路、养育穷黎、施治病症、防检疫病”,并颁行相关卫生实施细则,其中包括卫生办法育黎堂办法时症医院办法扫除科章程等。清政府这些措施的进步性主要是( )A推进城市近代化B加强政府的管理作用C体现了法制发展D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答案】A【解析】晚清政府实行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有助于推进城市的卫生管理,推动近代城市化发展,故选A项;加强政府的管理作用是手段而非作用,排除B项;法制的发展体现的是手段而非作用
38、,排除C项;清政府制定卫生法规客观上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但这些措施的进步性是促进城市化的发展,排除D项。15中国手工制烛业曾用女贞树上的蜡虫分泌物白蜡制作蜡烛。每年在四川建昌峡谷挑运蜡虫,就需要上万的脚夫。1884年以后,建昌供应的蜡虫只要几个脚夫就能挑运了。这一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手工制烛的衰落B自然经济逐步瓦解C自然环境的破坏D社会生活有所进步【答案】D【解析】这一变化说明蜡虫的需求量降低,原因在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导致手工制烛业衰落,而民族工业的兴起体现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说明了社会生活的进步,故选D项;手工制烛的衰落,是材料中的变化所反映出的现象而非本质,排除A项;自然经
39、济逐步解体指的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农业经营模式被打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白蜡取自蜡虫的分泌物,是自然产物而非人为制造,因此并不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排除C项。16公共卫生就是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医疗服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共卫生最早是从英国开始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社会“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的产物”。最初关注的是环境卫生和疫病预防,后来逐步扩展到多个领域,比如卫生行政、环境卫生、劳动卫生、医疗卫生、妇婴卫生、卫生教育等,几乎包罗了所有与民众生命健康有关
40、的问题。大体而言,广义上的民国公共卫生行政事务包括了上水道、下水道、粪尿处理、道路清扫等环境卫生;医疗设施或对药品进行管理的保健卫生;还包括对卫生的重要性和方法进行教育的卫生教育以及对各种卫生数据进行统计的卫生统计等。狭义的公共卫生则指公共卫生行政、环境卫生、卫生防疫及饮食卫生等。19 世纪前期,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来应对英国日益严重的环境卫生的困扰。从英国开始,公共卫生立法开始成为欧美国家和政府的一项重要事项。 摘编自王其林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研究19051937 材料二清末新政中建立起卫生行政制度,并初步形成了卫生法律体系,以1911年东北鼠疫治理为契机,以防疫为主的公共卫生开始
41、从无到有、从地方性立法向国家性立法过渡。由于社会转型以及政局动荡的深层因素影响,民国初的中央和地方卫生行政机构并不稳定,曾几度裁撤。即使如此,公共卫生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仍卓有成效,不仅公共卫生立法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专业化、技术性规范日益成为公共卫生立法的重点。与清末相比,防疫、医师登记、环境、饮食、饮水类等公共卫生法规都形成了体系,更重要的是基本勾画出了民国公共卫生法律制度的概貌。 摘编自王其林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研究1905193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美公共卫生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民国公共卫生制度建立的背景和意义。【答案】(1)
42、特点:最早从英国开始;关注领域广泛,有广义、狭义之分;有立法保障等。原因:工业革命开展;城市化兴起;公共卫生问题突出;资产阶级代议制形成;工人阶级的斗争;近代科技的进步。(任答三点即可) (2)背景:晚清及民国政府的努力;治理东北鼠疫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契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借鉴西方公共卫生治理的经验等。意义:建立卫生行政制度;初步形成卫生法律体系;培养了公共卫生相关人才;加速了近代社会转型等。【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公共卫生最早是从英国开始的”可得最早从英国开始;根据材料一“最初关注的是环境卫生和疫病预防包罗了所有与民众生命健康有关的问题”可得关注领域广泛,有广义、狭义之
43、分;根据材料一“19 世纪前期,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来应对英国日益严重的环境卫生的困扰”可得有立法保障等。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社会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的产物”可得工业革命开展;根据材料一“最初关注的是环境卫生和疫病预防”可得城市化兴起,公共卫生问题突出;联系所学可得资产阶级代议制形成,工人阶级的斗争,近代科技的进步等。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清末新政中建立起卫生行政制度,并初步形成了卫生法律体系”可得晚清及民国政府的努力;根据材料二“以1911年东北鼠疫治理为契机”可得以1911年东北鼠疫治理为契机;根据材料二“由于社会转型以及政局动荡的深层因素影响”可得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根据材料二“公共卫生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仍卓有成效,不仅公共卫生立法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专业化、技术性规范日益成为公共卫生立法的重点”可得借鉴西方公共卫生治理的经验等。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公共卫生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仍卓有成效,不仅公共卫生立法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专业化、技术性规范日益成为公共卫生立法的重点”可得建立卫生行政制度;初步形成卫生法律体系;根据材料二“与清末相比勾画出了民国公共卫生法律制度的概貌”结合所学可得培养了公共卫生相关人才,加速了近代社会转型等。- 19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