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必修3(粤教版)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2)16 琵琶行(并序)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1走近作者课 文导 读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贞元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左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尚书,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2作品背景课 文导 读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认为这是“
2、国辱”,首先上书请求捕贼。当时他的官职是赞善大夫,权贵们便指责他不应越职奏事,又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名声与教化。白居易于是被贬江州司马。这次打击给白居易的心灵留下很深的创伤。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使他很快体验到了社会的残酷和世态的炎凉。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课 文导 读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诉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3文体常识课 文导 读歌行体,是在汉魏六朝乐
3、府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这类诗歌的基本特点是:篇幅一般较长,内容充实,保留了汉魏乐府诗的叙事特点,用韵自由,音节、格律不限,平仄不拘;句式灵活,富于变化,一般以七言为主,杂以三、五、九言。人们称这种从古诗演化而来的、以长歌浩叹为主要特征的诗为歌行体。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1注音预 习检 测Pn pzhn zhntindqioh maxiodin bzhu yzho zh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记少不记多法多音字的读音多由它的义项决定,我们可以采用记少不记多的办法,记住一些特殊字音,这对准确区分多音字很有帮助。如:“
4、弄”,只在做“小巷,胡同”这一意思时读lng,其他读作nng;“巷”只在“巷道”里读hng,其他都读作xing。拼音小贴士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2一词多义预 习检 测名词,话名词,字动词,说动词,吩咐动词,取名数词,几名词,数量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预 习检 测代词,这动词,判断词,是动词,回答、说名词,曲形容词,轻轻动词,轻视副词,短暂副词,忽然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预 习检 测动词,哭泣名词,眼泪动词,转动动词,变副词,于是介词,趁着,就着介词,经由,通过动词,写、作 动词,弹奏介词,给、替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
5、义预 习检 测时间名词充当状语,在夜里名词“酒”受助动词“命”修饰,用作动词,摆酒席形容词“重”“轻”均带宾语,用作动词,看重,轻视名词作动词,作歌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4古今异义预 习检 测于是创作刚才年龄大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预 习检 测第二年爆发出整理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5分析句式类型预 习检 测(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_(2)转徙于江湖间_(3)问其人,本长安倡女_状语后置句。状语“于穆、曹二善才”放在动词“学”后面作补语,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状语后置句。“于江湖间”作动词“转徙”的状语,于江湖间转徒省略句。“本”后省略动词谓语“是”,问其
6、人,本(是)长安倡女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1精读探究探 究与 点 拨(1)诗歌前面的小序的内容是什么?有怎样的作用?答:_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2)诗的第一段写离别,诗人直抒胸臆,突出一个“惨”字。诗歌如何烘托这一“惨”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_暮色暗淡,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对饮闷酒,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
7、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作用:这些描写,为悲剧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3)“琵琶声停欲语迟”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几句反映了琵琶女怎样的心理情态?答:_表现了她不愿随便抛头露面的心理,暗示出她有着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才能。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4)琵琶女是怎样一个形象?如何评价琵琶女这一人物形象?答:_琵琶女是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典型妇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琵琶女的
8、身世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悲剧,它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强烈控诉。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5)“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领会全诗思想感情的关键诗句。请比较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理解诗句中“同”的意义,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答:_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在以下几个方面是相同的:两人同由京城流落江州,都有天涯沦落之感;两人都曾有过欢乐富足的生活,如今生活境遇一落千丈;两人同居穷乡僻壤,举目无亲,知音难觅,备感凄凉寂寞;两人前程未卜,对未来都怀着深深的忧虑。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由于这几方面的相同,尽管诗
9、人与琵琶女之间的地位相距甚远,诗人仍然把对方引为同道,由此可体会得到作者贬谪江州、牢骚困顿、郁郁寡欢的心情,也反映出诗人对被损害、被侮辱女性的同情。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2写法赏析探 究与 点 拨(1)构思匠心独运,线索清晰。本文运用明暗两条线索,扩大了写作空间,并且结构严谨。歌女的遭遇、身世是一条明线,诗人的感受是一条暗线。明线从具体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事物的本质上来揭示主题。也可以说一条反映民间的变化,一条反映朝政动乱的变化。一虚一实,虚实结合,使结构在严谨中见出错落。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2)叙事详略得宜。这首诗的情节不算复杂:首先是送客,其次
10、是听乐,然后是琵琶女的自述,最后是诗人的独白。但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略写送客,详写听乐;略写诗人自己,详写琵琶女。这样就突出了重点,深化了主题。仔细吟味,写琵琶女的自述,也是从转述的角度道来,却无一不是她的心绪神情;写自己的贬谪之苦,虽然是直抒胸臆的独白,但又时时隐现出同病相怜的意味。写琵琶女,详昔而略今;写诗人自己,则略昔而详今。两相映衬,更见互补之妙。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3)音乐描写手法灵活。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象声词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3结构图解探 究与 点 拨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