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88428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无论是对中国社会还是对中国文化而言,五四运动都是一个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与此相关联,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近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之一。其中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是:新文化运动是否真的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断裂?应当说,新文化运动的确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一定冲击,但这种冲击究竟是不是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断裂,恐怕是一个需要在更为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认真考量的事情。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历程是在西方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下被迫起步的。对于后起的文化系统而言,

2、这种“外在冲击”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重要阶段,因为没有这种外在冲击作为解构的力量,要想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建构必然困难重重。对中国文化而言,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落后东西进行揭露批判,可以为中国文化现代化价值系统的重建廓清内涵的空间。同时,正是通过“外在冲击”,源起于西方的科学、民主等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现代化价值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并没有停留在被动接受外在冲击的阶段,而是在经历冲击的过程中,逐渐开启了通过将现代化内化为现代中国文化生命的基本价值目标,从而实现由“外在冲击”到“内在转化”转变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文化运动成为历史性的转折点。一方面,新

3、文化运动标志着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冲击已深入到精神理念的层面,在形式上可以看作是对中国文化传统中腐朽成分的解构达到了较为彻底的程度。正是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终于认识到中西更为深刻的差距不在物质与制度层面而在文化理念层面。由此,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批判与解构深入到核心层面,荡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从而真正完成中国文化现代重建中“破”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由“破”到“立”的历史分界线。如果说此前主要体现为中国文化逐渐被由外而里不断解构的过程,那么,此后中国文化发展演进的

4、主旋律则是要寻求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保守主义者葚至是西化派的共同的理想目标,而马克思主义无疑成为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导。由此,新文化运动也就为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规定了基本方向。此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虽然并没有径直走上坦途,但通过近一个世纪的曲折发展,中国文化不仅没有衰败,反而迎来了由复苏到兴盛的新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文化所内蕴的强盛生命力也在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尽管新文化运动中确实存在着对中国文化传统彻底批判的一面,尽管这种批判曾经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了一定冲击,但它没有也不可能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

5、裂,反而在“破”与“立”的双重变奏中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起点。(选自李翔海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起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一定冲击,这种冲击是否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断裂,还需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下去考查。B. 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终于认识到中西更为深刻的差距不仅在物质与制度层面,而且在文化理念层面。C. 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落后东西进行批判,能为中国文化现代化价值系统的重新廓清内涵的空间。D. 藉着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的批判与解构,为真正完成中国文化现代重建中“破”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可能。2. 下列理解

6、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五四运动不管是对中国社会还是对中国文化方面,都是一个已经产生并会继续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B.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传统彻底批判并没有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反而成为了中国文化新的发展起点。C. 如果把中国文化分成由外到里不断地被解构和寻求现代重建这两个阶段,那么新文化运动就是这两个阶段的分界线。D. 新文化运动是西方现代化将要对中国文化传统精神理念冲击的标志,它会对中国文化传统中腐朽成分彻底结构。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种“外在冲击”对后起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这种外在冲击的解构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后起文化的现代建构。

7、B. 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此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经过艰难跋涉,最终迎来了新发展。C. 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实现由“外在冲击”到“内在转化”转变的这一过程中,新文化运动成为了历史性的转折点。D. 新文化运动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各种主义、派别的共同的理想目标,而马克思主义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导。【答案】1. B 2. D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锁定答题区间,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B项,“不仅在物质与制度层面而且在文化理念层面”表述错误,由原文“正是在新文

8、化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终于认识到中西更为深刻的差距不在物质与制度层面而在文化理念层面”可知,是“不在而在”,也就是说更为深刻的差距在文化理念层面,而不是“不仅而且”,“不仅而且”的意思是两个方面都有,而原文的意思只是在“文化理念层面”。B错误。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锁定答题区间,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D项,“将要对中国文化传统精神理念冲击的标志,它会对中国文化传统中腐朽成分彻底地解构”表述错误,由原文“新文化运动标志着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冲击已深入到精神理念的层面,在形式上

9、可以看作是对中国文化传统中腐朽成分的解构达到了较为彻底的程度”可知,是“已”深入到精神理念的层面,而不是“将要”。D错误。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通过分析比对,得出答案。A项,“没有这种外在冲击的解构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后起文化的现代建构”表述错误,由原文“这种外在冲击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重要阶段,因为没有这种外在冲击作为解构的力量,要想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建构必然困难重重”可知,没有这种外在冲击的解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建构必然“困难重重”,而不是就没有,只是有困难。A错误。故选A。【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

10、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

11、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

12、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旧事土黄孙君飞那年冬天,父亲一声不响地递给我一

13、把镰刀,磨出宽大刀刃。我说有割草的镰刀,也刚刚磨过。父亲说不是叫我割牛吃的草,而是荒地里的草。我仍旧不懂,父亲终于说,他要开一片荒地,种黄豆油菜芝麻瓜果蔬菜荒地里槐枝上的刺生得泼辣,艾蒿人高马大,刺蓟密密麻麻,真乃一块荒蛮宝地。父亲一扭身,“刺刺啦啦”地割起来。我掂着镰刀,却怎么也钻不进去。刚一探手,刺蓟一下子刺中我,疼得我“咝咝”地吸溜了几声。艾蒿不长刺,我弯着腰,“刷拉刷拉”地割。父亲放倒的艾蒿很整齐,我做不到,速度却要跟上。两张镰刀在灌木丛里撒欢,它们的声音一个老辣,一个生猛,谁也不服谁。草汁溅到衣服上,不怕,这件衣裳早就五颜六色。十根手指头一会儿工夫变成青黑色,我凑近闻闻,真好闻,恨不

14、得伸到嘴里吮吮。碰到槐刺,不得不小心,但还是扎中手指手背胳膊。父亲割刺槐也如割小麦,一直弯腰不直腰,茶不喝,烟也不抽,汗水太旺,如刚洗过头,脊梁上的衣裳湿透一大片。我们一直割到天黑,一直不搭话。我骨头发软、肌肉发酸,父亲拿毛巾擦脸,眼睛里的光竟还熊熊骇人。收工前,他收回我的镰刀,我心里一紧:他担心我累得提不动一把缺口的镰刀?听母亲说,她在父亲的手上挑出七根槐刺。我自己给自己挑,只挑出一根。我出门上学,一周回家一趟,弟弟们还小,母亲要忙其它庄稼活和家务,开荒地的事情全交给父亲又听母亲说,黄牛刚下荒地,还没动犁,就高亢地哞叫起来。荒地的坚硬父亲早已料到,草根草须在土里面编织成实心的巢,他也早已料到

15、。然而只见黄牛的脖子忽一抖,皮褶子像拉开的手风琴眨眼间折叠起来,隆出一个大包,还没等吆喝出第二句,人和黄牛的步伐还没有迎合上,便听到一声脆响,半截入土的犁铧竟然折断了,这是父亲万万料不到的。父亲带回折断的犁铧,黄牛也拴回牛屋,只扛了镢头、锹锨出来。母亲没有讲述父亲是怎样全靠人力开荒的,我也不愿想,想出来的劳动场面又有什么意思?我从学校回家,第一眼要看的就是父亲开的荒地。他基本上完工了,简直是个奇迹!荒地里的料姜石,他全拣出来放在地边,给荒地镶上一道辉煌的金边。大堆的草根晒得半干,我想用火点了,烧成草木灰肥,又怕直冒烟不着火,便作罢。荒地里的土一锨一锨翻成倒扣的瓦片状,等北风再吹吹寒冷和厚雪再冻

16、冻,它们就容易敲成碎块,种黄豆会肚子圆,种油菜会满身黄,种萝卜也会婴儿肥吧。父亲回到家,我看到他瘦了整整一圈,身板还结实,也没有驼背,眼睛里发红,不知道是疲惫还是满足。他不说话,也不笑,跟往常一样,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多年以后,我在阎连科的我与父辈中读到一段话:“我看着他(父亲)把镢头举过头顶,镢刺儿对着天空。晴天时,那镢刺儿就似乎差一点儿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父亲那由直到弯的腰骨,这时会有一种柔韧的响声,像被奔跑的汽车轧飞的砂粒样,从他那该洗的粗白布的衬衣下飞奔出来(他)将双手卡在腰上向后用力仰几仰,让弯久的累腰响出特别舒耳的几下嘎巴嘎巴的声音,再半旋

17、身子,找一块高凸出地面的虚土或坷垃,仰躺上去,面向天空”我脑袋里嗡的一声,不由眼热心跳,暗暗叫起来:这个开荒的父亲不也活脱脱是我的父亲吗?我想不出的开荒场面,阎连科一笔一笔地描绘出来了。他是嵩县人,我是南阳人,两地相距不远;他们的土地是黄色的,我们的土地也是黄色的,里面都有料姜石;他们需要开荒,我们也需要开荒,开荒的父亲简直就是同一个父亲啊。不同的是他们的荒地最后收归公有,我家的荒地则一直属于自家,种出圆滚滚的黄豆,炒熟后丢嘴里咬烂嚼碎,虽不耐饥,但那焦脆油香味一辈子都忘不了。一片荒地并不能改变我家的命运,但父亲母亲毕竟用黄豆油菜芝麻的颜色覆盖了它的土黄和荒蛮(选自2015年5月2日人民日报,

18、有删改)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设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一“旧事土黄”题,给“旧事”涂上土黄色,为全文蒙上一层旧色彩。B. 第一段中划线的句子,通过写对两张镰刀的描写,生动表现了父子二人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C. 第二段中,父亲没有料到犁铧会断,这表明父亲对开荒的困难估计还是有所不足。D. 文中几次写到母亲,主要是通过母亲正面描写父亲开荒艰难,与前文的割草场面相互映衬。5. 请结合全文,分析父亲的形象特征。6. 文章第四段写到阎连科的我与父辈,有何用意?【答案】4. D 5. 勤劳肯干,不怕吃苦;沉默寡言,淡定平和;心系家庭,关心后辈;不畏艰难,顽强执着。 6. 将我

19、没见过的父亲开荒的场面补充完整,丰富了父亲的形象;以阎连科笔下文字给“我”的触动,进一步突出了父亲在“我”心目中无可取代的位置;比较两地及两个开荒的父亲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提升了父亲这一形象所蕴含的普遍意义。【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设分析鉴赏。D项“正面描写”错误。原文相关语句“听母亲说,她在父亲的手上挑出七根槐刺”,“又听母亲说,黄牛刚下荒地,还没动犁,就高亢地哞叫起来半截入土的犁铧竟然折断了”,通过母亲的叙述是侧面描写父亲开荒的艰难。【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

20、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结合文本用形容词概括出来。文章记叙了父亲独自开荒的事情,其间,;不畏艰难,顽强执着。阅读第二节中相关语句“父亲割刺槐也如割小麦,一直弯腰不直腰,茶不喝,烟也不抽,汗水太旺,如刚洗过头,脊梁上的衣裳湿透一大片。我们一直割到天黑,一直不搭话。我骨头发软、肌肉发酸,父亲拿毛巾擦脸,眼睛里的光竟还熊熊骇人。” 一位勤劳踏实,沉默寡言的开荒者形象跃然纸上。第一节中“父亲终于说,他要开一片荒地,种黄豆油菜芝麻瓜果蔬菜”“收工前,他收回我的镰刀,我心里一紧:他担心我累得提不动一把缺口的镰刀?”展现了一位为家庭的富裕肯吃苦,疼爱孩子的父亲形象。“父亲带回折断的犁铧,黄牛

21、也拴回牛屋,只扛了镢头、锹锨出来。”文中没有正面描写父亲凭一己之力开荒的画面,但是用阎连科的我与父辈中的父亲映衬自己的父亲,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难,顽强执着的拓荒者的形象。点睛:分析人物形象,往往要从这样一些方面来把握: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从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从具体解法上来看,首先从文本中画出与这个人物言行相关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22、;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插入段的作用。分析文段作用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一是从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二是从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三是从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文章没有正面描写父亲凭一己之力开荒的画面,利用阎连科的我与父辈中的父亲形象映衬自己的父亲,将我没见过的父亲开荒的场面补充

23、完整,丰富了父亲的形象。以阎连科笔下文字给“我”的触动,进一步突出了父亲在“我”心目中无可取代的位置。文中两个开荒的父亲,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通过比较,提升了父亲这一形象所蕴含的普遍意义,那个年代的父亲都是勤劳肯干,不畏艰难,顽强执着的拓荒者。二、古代诗文阅读(一)课内文言文7.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 秦人不暇自哀B. 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C.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D. 彼且奚适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特殊句式的掌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知识储备,来判断句式特点,从而选出答案。A项,“自哀”正常语序为“哀自”,属

24、于宾语前置句。B项,“盛以锦囊”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锦囊盛”。C项,“何如”正常语序为“如何”,属于宾语前置句。D项,“奚适”正常语序为“适奚”,属于宾语前置句。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特殊句式的掌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知识储备,来判断句式特点,从而选出答案。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需要学生通过平时知识的积累,熟练的掌握特殊句式的类型,并学以致用。8.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面句子加点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

25、哀后人也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族秦者,秦也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便”,形容词作名词,意思为:有力的形势。“辇”,名词作状语,“乘坐辇车”的意思。“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的意思。“虹”,名词作动词,“出彩虹”的意思。“鉴”,意动用法。“以作为借鉴”的意思。“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的意思。“族”,名词作动词,“灭族”的意思。故选C。【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

26、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9.下列两句中的加粗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其势弱于秦 师不必贤于弟子A. 句的两个“之”相同,句的两个“于”不同。B. 句的两个“之”不同,句的两个“于”也不同。C. 句的两个“之”相同,句的两个“于”也相同。D. 句的两个“之”不同,句的两个“于”相同。【答案】D【解析】【详解

27、】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来确定虚词的含义,得出答案。本题中第一个“之”是代词,它;第二个是助词,的;两个“于”都是介词,“比”的意思。故选D。10.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B.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一词多义能力。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

28、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解题时,注意一定要结合词语所在的上下文,来判断其在句中的含义。本题要求选出“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A、B、C三项中“所以”表示“的原因”。D项中“所以”为“用来的”之意,表凭借。故选D。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本B.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系:缚C. 及仇雠已灭 雠:与“仇”同义,仇人D. 举天下之豪杰 举:所有的【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本题中A项“原”,原本。解释

29、错误。正确解释是“推究、探究”。故选A。12.翻译。(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答案】(1)祸与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并且智勇的人大多被他们所溺爱的事物困住,难道仅仅是伶人吗?(2)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3)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以它为鉴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

30、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忽微,微小的事情;智勇,智勇的人;于所,表被动;岂,难道;(2)于,比;(3)自哀,哀悼自己;鉴,以.为鉴;哀,哀悼。【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31、”;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其一)苏轼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注】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木芍药:牡丹花。殿:在最后。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句扣诗题“雨晴”,第二句以“蛙声”写出了雨后初晴的景物特点。B. 海棠花已凋谢,如梦一样难觅踪影,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C. 作者以“

32、梅子欲尝新”暗示季节的更迭,“欲”在这里是快要、而不是想要的意思。D. 作者看似悠闲,实则孤寂,这可以从“拄杖挑菜”的细节描写中看出。14. 尾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3. B 14. 拟人。“殷勤”“独自殿”等词语赋予“木芍药”以人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感激与赞美。对比。木芍药与上文的海棠、梅子对比,体现了“木芍药”善解人意,延续保持春光到最后的特点。借物抒情。借对木芍药的感激与赞扬,表达自己惜春而不得的伤春之情。【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

33、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不够全面,不止“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还表达了对春天易逝的惜春、伤春之情。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然后要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对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进行赏析。本题要求结合全诗思考,并简要分析尾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分别表达了

34、作者怎样的感情。作答时,要先明确尾联使用的表达技巧,然后再分析尾联所体现的作者的感情。尾联“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意思是只有殷勤的芍药花,还独自开放在春天的后面,“殷勤”“独自殿”将“木芍药”人性化,同时殷勤的芍药花,独自开放在暮春,与前面的“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形成对比,作者赞美木芍药情意恳切深厚,就是伤百花的无情,由此可见,作者是借对木芍药的感激与赞扬,来表达自己惜春而不得的伤春之情,内心充满了“迟暮”之感。【点睛】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

35、结合、动静结合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拟人、衬托(以哀衬乐、以乐衬哀、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

36、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三)名篇名句默写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_ ,_ ?”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奢侈靡费而不知怜惜的人发出的愤激的质问。(2)李煜在虞美人中以物是人非来抒发亡国之痛的名句是_ ,_。(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_ ,_。(4)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_ ,_ ,_ ,_。【答案】 (1). 奈何取之尽锱铢 (2). 用之如泥沙 (3). 雕栏玉砌应犹在 (4). 只是朱颜改 (5).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6).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7). 六国破灭 (8). 非兵不利 (

37、9). 战不善 (10). 弊在赂秦【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锱铢”,“砌”,“鉴”,“弊”。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最近一段时间,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一批短视频应用爆红,成为这两年最流行的一种新文化形态。这些短小的表演以模仿流行歌曲等的“秀”作为基础,形式随意,花样繁多,虽 ,但却成为现在最流行的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通过片断式、瞬间性地“表演式”展开生活记录,表达草根个体对

38、趣味性的追求。短小的片断并不追求很深的意义,而注重某种片刻的“感觉”。比如今天很多人常挂在嘴边的“爽”或“萌”。这当然说不上是高雅的趣味,但它确实已经是一种突然兴起并有着某种“主流化”趋势的现象,其中展现出来的活力 。它所表现的一些积极内容、所传播的“正能量”,能够与主流文化相兼容,也能让青少年群体 ,对他们的社会认同起到积极作用。文化史上历来有“文”“野”之分:一方面,文艺精致化提升的功能是极为重要的;另一方面, 。“文”要提升“野”,“野”要丰富“文”,这样的规律是文化和文艺发展的必然。1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它通过片断式、瞬间性的生活记录的“表演

39、式”展开,表达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B. 它通过瞬间性的生活记录的“表演式”展开,片断式表达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C. 它通过片断式、瞬间性的生活记录的“表演式”展开,体现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D. 它通过瞬间性的生活记录的“表演式”展开,片断式体现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17. 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瑕瑜互见 不容置疑 乐此不疲B. 良莠不齐 不容置疑 乐此不疲C. 良莠不齐 不容小觑 喜闻乐见D. 瑕瑜互见 不容小觑 喜闻乐见18. 请在文中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要求不超过20个字。【答案】16. C 17

40、. D 18. (民间文化)草根文化的滋养和丰富必不可少【解析】【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它通过片断式、瞬间性地表演式展开生活记录,表达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表达”跟“追求”搭配不当,应为“体现追求”;“片段式”“瞬间性”都是对“生活记录”特点的描述,故应放在“生活记录”的前面。A项,“表达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搭配不当;B项,“片断式表达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搭配不当,且“片段式”应是修饰“生活记录”,故语序也不当。D项,“片断式体

41、现”搭配不当,“片段式”“瞬间性”都是对“生活记录”特点的描述,不能修饰“体现”。故选C项。【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瑕瑜互见”,比喻优点、缺点都有,表示客观的评价;“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适用对象只能是人,侧重于品质,不能用于形容水平、成绩等。第一处,是形容短视频这一类的短小的表演,从使用对象的角度来看,应使用“瑕瑜互见”。“不容小觑”,指不能小看,不能轻视;“不容置疑”,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第二处,是说“展现出来的活力”不能小看,应使用

42、“不容小觑”。“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乐此不疲”,因酷爱干某事而不感觉厌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第三处,是说让青少年喜欢听乐意看,应使用“喜闻乐见”。故选D项。【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在文中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要求不超过20个字”,这是以补写的形式来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要求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要注意主语的一致性、内容的连贯性。前面先说“文化史上历来有文野之分”,然后从两个方面具体解说,前面已经提供了一方面的内容,“文艺精致化提升的功能是极

43、为重要的”,这是从“文”的角度来说的,那么另一方面应该是从“野”的方面来说,即从“草根文化”或“民间文化”的角度来说,再看后面,“文要提升野,野要丰富文”,这是对前面两方面内容的总结,从对称呼应的角度来看,要补写的内容应与“野要丰富文”对应,这就确定了内容。【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

44、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19.在

45、外地上大学的张明写给父亲的一封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在您的殷殷关怀之下,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上高中时,每次回家看到您劳累的样子,心中都不禁泛起一阵阵怜悯。从小到大,您都希望我能成为一名作家。现在,我加入业余文学创作社,前几天写的一篇大作被省里的报纸付梓了。本打算写一部有关您的小说,可惜自己只有八斗之才,只能等以后再说了。(1)_ ;(2)_;(3)_;(4)_;(5)_。(注意,答案叙述为:“ ”改为“ ”)【答案】 (1). “殷殷关怀”改为“细心呵护”。 (2). “怜悯”改为“心酸”。 (3). “大作”改为“文章”。 (4)

46、. “付梓”改为“刊登”。 (5). “只有八斗之才”改为“能力有限”。【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在外地上大学的张明写给父亲的一封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本题中,“殷殷关怀”使用不当。殷殷”形容情深义重;“关怀”指关心,含有帮助、爱护、照顾的意思;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集体对个人。此处用于父亲对子女的关爱,不合语境。应该改为“细心呵护”;“怜悯”使用不当。“怜悯”指哀怜同情,此处用于形容看到父亲劳累而心疼,不合

47、语境。应改为“心酸”。 “大作”一般指别人的著作,此处形容自己的作品,使用不当,应改为“文章”。 “付梓”是书面语,现在已经很少使用。指的是书稿雕版印行,此处应改为“刊登”。 “只有八斗之才”使用不当。“八斗之才”形容人极为有能力。此处用于自己不合语境,应改为“能力有限”。【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

48、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20.阅读下面文段,围绕“国家精神”,根据画线句子仿写三句话,组成排比句式。国家精神是什么?简单两个字,就是一个国家的“国魂”。它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赤子精神。_。_。_。【答案】 (1). 它是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

49、趋之”的奉献精神。 (2). 它是一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无畏精神。 (3). 它是一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奋发精神。【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能力。仿写时一定要与例句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一致,还要注意内容上的关联。本题,要求围绕“国家精神”,参考例句“它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赤子精神”的句式,写两句话,与原句前后构成排比句,也就是用“它是一种(诗句)(诗句体现出的精神特点)的精神”写两句话即可。四、写作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来自复旦附中16岁的诗词学霸武亦姝因“中国诗词大会”火了。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评价

50、她说:“武亦姝站在那里气定神闲的样子,诗意就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想学金融的上海高二学生姜闻页,并不觉得读诗词浪费时间,她说“接受美的熏陶,让自己能诗意地栖居在现实的土地上”。但也有同学说“高考只占5分的古诗文默写,用背书的时间可以多做好几道理科题,分数早回来了!”“我又不读中文系,有必要学这么多吗?”还有人说,中国的未来不会属于像武亦姝那样只会背古诗词的少年。对于以上事情,你认为谁说得有道理?请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你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答案】腹有诗书气自华饱读诗书可以使我们散发非凡的气质,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

51、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不仅让我们领悟到人生的真谛,而且可以让我们的修养得以彰显。读书使我们有了前进的动力。当我们遭受挫折时,没有动力前进时不妨读一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体会主人公保尔那钢铁般的意志力,那样我们就会有动力去战胜挫折;当我们感觉未来很迷茫,却不知道怎么做时,不妨翻一下朱自清的匆匆,去感受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那样我们就会去规划未来,去奋斗,不让我们的生命枉走一趟。读名人的写的作品我们不禁有了前进的动力,而且可以让我们学会如何面对挫折,把握人生。读书也让我们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人的一生总会遭受挫折,布满坎坷。我们看到海伦凯勒虽双耳失聪,但她却不屈服命运,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

52、我们为司马迁遭受宫刑却忍辱负重,最终完成了历史巨着史记而感慨。读书使我们不管是什么人,我们的人生总会有痛苦的乐曲,总会有骤然翻起的浪花,但人生的真谛在于勇于战胜挫折,化痛苦为力量。在孤独中,书是朋友,使我们平淡的生活丰富多彩;在得意时,书是诤友,使我们浮躁的心平静如水;在失意时,书是良师,使我们颓废的生活日渐昂扬。可见,读书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还可以拂去我们心中的尘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要我们心中有足够的“墨水”,那么我们就会写出一篇好的文章,一篇好的文章是靠我们读了好的文章,赏析其中的优美之处,分析其中的艺术特色,如此日积月累,要想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就不足为难了。读书使我们在面对

53、挫折是能沉着应战,使我们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是我们拥有一手好的文章。所以“满腹诗书气自华”,只有我们拥有了满腹诗书的气质,修养自然可以彰显于周围。只有多读书,多思考,乐观对待生活才能提升我们的气质,因为独特的气质与修养才是我们永远美的根本所在。读书吧!朋友们,腹有诗书气自华,读好书,读好诗,不仅能让我们领悟生命的短暂,人生的真谛,还可以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之余出庸俗。读书吧!朋友们,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做个有气质的青少年,不做金玉在外,败絮满盈的人。【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内容是相关诗词大会中的16岁的诗词学霸武亦姝,赞同的人认为“腹有诗书气自华”;反对的人认为“高考只占5分

54、的古诗文默写,用背书的时间可以多做好几道理科题,分数早回来了!”“我又不读中文系,有必要学这么多吗?”“中国的未来不会属于像武亦姝那样只会背古诗词的少年”,要求对此写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立意时可正面立意:我们的生活需要诗意,腹有诗书气自华,科学与诗意并非不能两全;也可反面立意:过分功利是诗意人生的大敌,分数换不来气质;还可以综合立意,中国的未来应该属于什么样的人,如中国的未来需要充满诗意的人,而不是只会考试的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并非非此即彼等等。行文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中要结合当下的“传统文化的回归”进行分析,是文章具有深度。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

55、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

56、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