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我站在铁索桥上 教学设计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
2、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教学目标:1、理解读诗歌内容,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2、体会诗的韵味,练习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喜欢的段落。3、体会红军英雄的事迹与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第二小节,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教学难点:了解红军抗日时期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教学准备:查找泸定桥的资料,阅读七律长征和飞夺泸定桥等文章,了解
3、红军北上抗日的事迹。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
4、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一)、情境导入、揭题 1、同学们,请检查佩带自己的红领巾,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俗话说,“睹物思人”,每当我们升降国旗的时候,我们会想到鲜艳的五星红旗是有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我们会想起好多关于革命先烈的动人故事。让我们再次听听那激烈的枪声,看看那喷射的火舌,一起去感受吧。然后我让大家观看曾经激战过的地方,并告诉大家它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课题。出示课题我站在铁索桥上,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你知道本文中的铁索桥指的是哪一座桥?你对它有哪些了解?(铁索桥名为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
5、桥长100多米,宽2.8米,由13根碗口粗的铁索组成,桥身有铁链9根,上铺木板以作桥面,是历史上从内地到藏区的咽喉要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然后让学生了解顾工的相关资料。 3、请看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读通读顺诗句(2)通过多读,找关键字词,提问等方式引领学习。(3)体会作者对先烈的怀念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二)组织学生齐读诗歌,然后点读。(1)提出自学提示:自由朗读诗文,写出每小节的内容,鼓励学生抓关键字词去体会。(2)出示课件小结,让学生检查自己的总结。(3)组织学生学习第一小节,提问: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此时让学生观看课件上的白云和白浪)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什么?让学
6、生很直观的理解问题。(这个环节我只设计了一个能牵动全文的的主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简化教学头绪,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避免传统教学中的碎问碎答,一问到底的弊端。)(三)学习第二小节:(1)、请同学们齐读,然后提出朗读建议。鼓励学生再次朗读(2)、我和同学们一起读诗句,通过分析“高举、冒着、攀、冲破”等词语帮助大家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所以我分析时很形象的进行了讲解,目的是让大家能够体会红军当时的坚强和无(四)过渡: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并做了批注。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大家的学习收获。 (1)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过渡:由诗人看到的、想到的,你
7、体会到什么?把你们的体会告诉老师。(2)、老师评价,随机出示课件板书。(五)重点提示:(1)抓住 “头上云雾、脚下白浪”体会桥险、景美;(2)抓住“冒着、攀着、冲破”等动词,体会到战斗的激烈,体会红军战士英勇顽强、奋不顾身、舍生忘死、不怕牺牲】 (3)补充资料:相关铁索桥的历史故事,作者的背景资料。再次重复铁索桥高高的架在江水之上,桥下水流湍急,别说是用手抓住铁索走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会不寒而栗,可是红军战士个个是英雄好汉,他们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边前进边铺板,冲进了对岸漫天大火的桥头堡,冲破了敌人的火网。真是铁索桥上显威风啊!让我们带着雄壮豪迈的感情读第二小节。(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
8、主要运用多读朗读方法。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六)、总结学习重难点:学完课文,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发挥。九、板书设计我站在铁索桥上看 想铁索桥 攀铁索云雾 淋弹雨白浪 冲破火舌 红军不怕牺牲、大无畏的精神,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初步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清条理,写出课文的提纲,但这之中也需要老师给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基本都能通过理解重点语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内容分析: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教学目标:1、了解本首诗歌主要内容,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事迹;2、根据诗歌情感的起伏变化及画面展现的特点朗诵诗歌,注意读出感情。3、感觉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第二小节,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教学重难点:朗读训练,通过读来感悟诗情教学准备:查找泸定桥的资料、观看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教学安排: 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