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望洞庭教学设计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说说诗句的意思。3.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2、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
3、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教学难点: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设计过程及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感知诗文1.秋天到了,你观赏过秋天晴朗夜晚的景色吗?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谁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描绘以下你看到的秋天夜晚的景色。(师板书学生积累的词语)(皓月当空 秋高气爽 一轮明月明月清风)2.过渡:秋天,一轮明月洒下一片银光,大地显得那么宁静、和谐。皎洁的月光下湖面的景色是怎样的呢?3.出示插图(月光下洞庭湖的景色),图上画了什么?请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4.出示古诗望洞庭,读
4、诗看图,哪些诗句是描绘了图上的景色,并说说选择的理由。(知识来源于生活。语文教学应体现生活,拉近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打破学生与文本间的界限,让学生走进教材,让学生说说自己熟悉的秋天夜晚的景色,感受秋天夜晚的宁静,拉近了与古诗的距离。通过看图选择诗句,初步感知诗文,为潜移默化地理解诗文内容奠定了扎实的基础。)5.自读古诗,要求:读准、读顺。6.简介诗人和洞庭湖。二、质疑问难,自悟诗意1.学生质疑,这首诗你哪些地方不理解?2.引导理解,运用以下方法:1)看图理解;2)互相讨论;3)查工具书(字典、古诗解释等);4)向同学、老师请教。3.讨论,交流(说说你的理解以及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学贵有疑
5、”,由学生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课堂学习的主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提出问题,并教给方法,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周围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讨论、交流为契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纠正、规范学生的语言,把学生视为学生发展的主体。)4.说说诗句的意思。5.加深理解,感受诗意。1)“湖光秋月”为什么“两相和”?2)诗中的“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三、美读成诵,领会诗情1)自由练读;2)指名读;(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读后请生评读。)3)指名读;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
6、/一青螺。4)教师范读;5)配乐赏读;6)有感情地读,背诵古诗。诗的韵律、节奏是与古诗的内容、感情、气氛融为一体的,通过反复诵读,充分读书,读中有反馈、有指导、有评价,让学生经历实实在在读书的过程,切切实实地指导诵读,把诗的韵律、节奏、情感融合在一起,使诗句成为有形的画面。配乐诵读,让学生把诵读变成欣赏性地读、创造性地读,达到“诗人合一”的境界。四、再现情境,再创诗境1.教师在舒缓平稳的音乐背景下介绍诗人在什么情境下创作了这首诗?(学生闭眼静思)2.通过介绍,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3.有感情地齐读古诗。诗美在意境。教学古诗就是要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借用音乐和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调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再一次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在品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领略意境,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五、课外拓展,归类积累同学们,你们还了解哪些描写秋天月夜的古诗?“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理解古诗,结合插图,在背景音乐下展开想象,结尾再发挥古诗的魅力,激发学生积累古诗的热情,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体现了“大语文”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