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娄底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择题1. 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 自给自足B. 男耕女织C. 脆弱性D.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可知即便辛勤劳作,古代的小农家庭在遭受水旱灾害和沉重的苛捐杂税时还是会出现破产的状况,说明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故选C;材料主要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而非自给自足、男耕女织和
2、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等特征,排除ABD。故选C。2. 孟子在梁惠王篇中提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汉书认为“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到明清时,“耕稼纺织,比屋皆然”。在赋税上,各王朝对农家征收租和调更是常见。这些情况说明A. 小农经济内长期存手工业B. 中国古代农耕水平不断提升C. 剥削使农民常处于饥寒境地D. 自然经济状况阻碍社会转型【答案】A【解析】【详解】战国孟子提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汉代“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明清“耕稼纺织,比屋皆然”,说明从战国到明清我国以小农经济为主,农业和家庭纺织业相结合的特点长期存在,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农耕水平不断提
3、升”,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剥削导致农民饥寒,排除C;材料信息与社会转型问题无关,排除D。【点睛】3.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商业发展脉络的说法,正确的是A. 夏商:工商食官秦汉:抑商宋元:重商抑农明清:商业继续繁荣B. 夏商:工商食官隋唐:抑商宋元:放松“抑商”明清:商业衰落C. 夏商:工商食官秦汉:抑商宋元:放松“抑商”明清:商业继续繁荣D. 夏商:工商食官隋唐宋元:放松“抑商”明清:商业衰落【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夏商时期实行工商食官,秦汉时期实行抑商,宋元时期放松“抑商”,明清时期商业继续繁荣,故C正确;宋元时期放松“抑商”,A错误;明清时期商业继续繁荣,BD错误。【点睛】4.
4、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第一次“革命”主要是指A. 王位世袭制确立B. 分封制确立C. 宗法制形成D. 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故选D。A项是夏朝时期;B、C两项都是商周时期。5. 有学者据宋代太平寰宇记统
5、计,从唐中期到宋初的220余年间,南方地区共建新县110多个,其中在江西境内有27个,福建有22个,安徽、湖北各10个,浙江4个,四川、湖南各7个,江苏5个。这反映出从唐中期到宋初A. 南方地区开始得到开发B. 政治中心南移趋势明显C. 南北经济差异逐渐消失D. 区域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南方地区共建新县110多个”并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受到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影响到地区的行政区划与管理,故D正确;“开始”表述错误,排除A;唐到宋初政治中心都在北方,排除B;“消失”表述错误,排除C。6. 明太祖实录记载;“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相交易者,悉治以罪。敢有私下
6、诸番互市者,必置于重法。”该政策的实施A. 抑制了商品经济发展B.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C. 禁止了官民对外贸易D. 阻碍朝贡贸易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于重法”可知其体现的是海禁政策,海禁政策抑制了商品经济发展,故选A项;B、D两项不是海禁政策的影响;C项中“禁止了”的说法错误。故排除BCD项。7. 清代康熙皇帝有35个后妃和24个儿子,嫡长子胤礽被立为太子,后被废。最终康照帝根据自己的标准秘密选择皇子做继承人,秘密建储制由此开始。该现象在实质上A. 说明了宗法继承制度并非一成不变B.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削合法性C. 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D.
7、体现了一夫多妻制的弊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终康照帝根据自己的标准秘密选择皇子做继承人,秘密建储制由此开始”可知,康熙帝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扩大了君主的专制权力,故C正确;A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本质,排除;材料不能体现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削的合法性,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秘密建储制,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8. 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这位学者认为海禁造成A. 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B. 科技发展逐渐停滞C. 政府
8、无法掌握国际变化D. 人民就业机会缩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沿海居民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由此可见海禁政策下,沿海居民惯熟船务之舵工,不能胜任其他工作,为谋生,或走险为贼驾船,更多的是无所事事。故选D。国防力量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不选;B项科技材料中没有提及;C项中“政府”材料中没有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9. 据统计,1842年中国常年的进口总值中,棉制品仅占8.4%,1867年上升为21%,到了1885年就以35.7%的优势跃居进口贸易的第一位。这种状况A. 说明中国的传统经济受
9、到了冲击B. 表明进口棉制品取代了国内棉制品C. 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D. 反映了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新时尚【答案】A【解析】材料“据统计,1842年中国常年的进口总值中,棉制品仅占8.4%,1867年上升为21%,到了1885年就以35.7%的优势跃居进口贸易的第一位”并依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凭借着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仅继续在通商口岸大量销售洋布、洋纱,而且不断向中国内地渗透,行销日广,从而极大地排斥和打击了中国土制棉纺织品的生产与销售,必然会加速小农经济解体,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与材料和史实均不相符,故排除;仅凭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中国对外贸易的收支情况,C项
10、错误;材料反映了棉织品在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变化,没有反映人们对西方生活方式的追求,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经济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题干中数据变化的信息的理解和掌握,结合鸦片战争以来的相关知识加以理解和解答即可。10. 江南制造总局在其办公厅和各厂办公所门口都悬挂着两块虎头牌和拷打工人的刑具“水火棍”。工人常遭鞭打和“枷号示众”,受惩罚重者还要进牢房。这表明洋务运动中的军事企业A. 在管理上具有封建性B. 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C. 具有资本主义性质D. 其工人由士兵充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
11、个材料不难发现,“枷号示众”才是本题的题眼。“枷号示众”是封建官府惩罚罪犯的一种做法,注意是“封建官府”, 工人常遭鞭打和“枷号示众”只能说明洋务运动中的军事企业在管理上的确具有封建性。所以本题答案选择的是:A在管理上具有封建性。另外,洋务运动当然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所以C不能选。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中的军事企业11.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老百姓对太平破坏庙字、毁灭偶像的行为很不满;士大夫们大多反对洪秀全的宗教革命,指则洪秀全将“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扫地荡尽。这段材料的主旨是A. 太平天国运动失去农民阶级支持B.
12、清政府已经陷入空前孤立境地C. 洪秀全的思想完全排斥传统文化D. 思想文化冲突影响太平天国运动【答案】D【解析】根据“老百姓对太平军破坏庙宇、毁灭偶像的行为很不满”“指责洪秀全将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扫地荡尽可知,洪秀全宣传的思想和传统思想观念发生冲突,遭到老百姓以及士大夫们不满甚至反对,从而影响了太平天国运动,故D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老百姓以及士大夫们对太平天国的行为不满甚至反对,无法体现清政府陷人空前孤立的境地,B错误;洪秀全把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西方宗教思想结合起来形成拜上帝教,故C错误。12.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
13、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的是A.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B.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C. 一定程度上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可知,材料评价的是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主观动机是维护中国旧体制旧轨迹,主张以“西用”维护“中体”,而引进先进的生产力,这势必会冲击落后的生产关系,即为保护旧轨,却因此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旧的生产关系,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冲击旧的体
14、制和轨迹,C项正确;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与维护或冲击“旧轨”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西学的传播和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洋务运动的结果和手段,都不是在深入评析洋务运动的主张,BD项错误。13. 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A. 报道国内外大事B. 娱乐大众C. 宣传政治主张D. 传播商业信息【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等信息可知,上海地方大
15、、杂,各方人众多,商户之间使用不同言语,信息不通,影响了买卖的进行。依据材料中“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入架买空盘之误”等信息可知,报纸的兴办,有利于商业信息的传播,因此D选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传播商业信息,不是报道国内外大事、娱乐大众和宣传政治主张,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4. 山东巡抚毓贤在奏折中指出,“窃思(山)东省民教不和,实由近来教堂收纳教民,不分良莠。奸民混入教堂,即倚教堂为护符,鱼肉良懦,凌轹乡邻”,而教士又“不察虚实,遂开单迫令地方官指拿(乡民)”,且诬乡民为“大刀会匪”。遂使民教“结怨既久”。这表明毓贤A. 意图为地方官府开脱失
16、职之责B. 客观陈述了义和团兴起的缘由C. 暗示清政府可暂时利用义和团D. 扭转了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毓贤主要论述了近代山东教民不合的表现,从而陈述了山东义和团兴起的缘由,故选B;毓贤论述的是义和团兴起的缘由,并没有涉及为地方官府开脱,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毓贤暗示清政府利用义和团,排除C;材料仅有毓贤的态度,没有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排除D。故选B。15. 1908年,上海“新舞台”落成,在经营上实行由商人和演员共同出资的股份制;剧场不完全采用镜框式舞台,观众席改成编号联排式,楼上包厢男女合坐;改变以往戏院依附茶园酒楼的模式,实行卖票制。这表明A. 中西文
17、化融合B. 戏曲革命性变革C. 男女开始平等D. 西化成为普遍现象【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上海新的戏曲舞台落成,在经费上实行由商人和演员共同出资的股份制,改变以往戏院依附茶园酒楼的模式,实行买票制”可知,中国的戏曲和西方的经营模式相结合,体现中西文化融合,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戏曲的革命性变革,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开始”,故C错误。材料只是中国戏曲界出现中西文化交融的现象,无法体现“西化成为普遍现象”,故D错误。16. “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许多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恒源纱厂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18、A. 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B. 工厂招工歧视女工C. 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被彻底废除D. 当时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信息“站立操作机器”“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女孩是小脚,会被辞退”,可以看出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化17. 在辛亥革命时期,有人对江苏、湖北38个州县的57位实权人物的个人成分做了分析,其中士绅与立宪派、旧官僚合计为44人,占77%以上。这反映出辛亥革命A. 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不彻底性B.
19、遭到封建势力的外部破坏C. 改变了国家治理的基层基础D. 由立宪派和地方士绅主导【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革命党人在政权中占少数,士绅与立宪派、旧官僚占很大比例,而反映出革命党人对立宪派与旧官僚妥协,让他们进入革命政权,反映出辛亥革命 具有明显的妥协性、不彻底性,故 A正确;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而江苏、湖北38个州县的57位实权人物中,士绅与立宪派、旧官僚占很大比例,说明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国家治理的基层基础,排除C;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并非由立宪派和地方士绅主导,排除D。【点睛】18. 据史载,民国初年“内则军阀干政,干戈迭寻,
20、外则列强环伺,压迫有加。实业供其脧削民间资金若无出路,壅塞于外国银行。在外商银行全盛时期,国人存款,多数无息,且有收取保管费者”。由此可见,“民间资金”寻求“出路”的主要原因是( )A. “实业救国”政策的引导促进B. 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压迫盘剥C. 民族资本家获取利润的驱使D. 外国银行对中国资本收取保管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民国初年”“内则军阀干政,干戈迭寻,外则列强环伺,压迫有加。“实业供其脧、削”“多数无息,且有收取保管费者”,可见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盘剥,故选择B项正确。材料中未见“实业救国”政策,A项错误。未见利润,C项错误。D项忽略了国内军阀的盘剥,故错误。考点:经济结构
21、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压迫盘剥【名师点睛】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自身因素。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因而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三座大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局长期动荡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19. 某位同学从学校藏书室找到半张残破的歌谱,依稀辩认出有“光荣北伐武昌城下,罗霄
22、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为了民族生存八省健儿汇成,任我们纵横地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要大声呐喊,唤起人民”的字样。据此判断,这是A. 国民革命军军歌B.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C. 新四军军歌D. 中国远征军军歌【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光荣北伐武昌城下”“八省健儿汇成深入敌后百战百胜”,结合所学,新四军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留在南方八省进行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的队伍,叶挺是军长,北伐时期叶挺独立团为其隶属的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叶挺提议把南方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就是希望继承“铁军”和红四军的优良传统,故选C;1924-1927年国民革命,与“深
23、入敌后百战百胜”不符,排除A;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立与“北伐”无关,排除B;中国远征军与“八省健儿汇成”不符,排除D。【点睛】20. 1942年4月中旬,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仁安羌与日军“激战昼夜敌被击溃,救出英缅第一师和装甲第七旅官兵7000余人,马千余匹,各种车辆300多辆,并救出被日军俘去的英军、美国教士、新闻记者等共500人。”仁安羌大捷A.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B. 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C. 促进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D. 导致了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答案】A【解析】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仁安羌取得的军事胜利,是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故A正
24、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作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排除B;1942年1月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经建立,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1942年4月中旬,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仁安羌与日军(激战)”,联系所学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分析解答。21. 抗日战争时期,长期对国民政府持支持态度的大公报大谈苏联,认为王印川在1932年写的苏联五年计划奋斗成功史是“记者不可不读”之书。关于苏联经济,大公报有可能重点强调的是A.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 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C. 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D. 农业集体化的生产方式【
25、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抗战时期”,大公报向记者强烈推荐介绍苏联五年计划“成功史”的书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2年苏联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一五”计划中取得了重大成就,A项正确;结合抗日战争的背景,大公报更多的强调的应该是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非生产资料的公有制,B项错误; 将全部企业收归国有是苏俄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一五计划无关,C项错误;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在1936年时完成的,D项错误。22. 下表出自交通杂志(1935年1月)。这一对比研究主要用来说明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单位:分)A. 近代铁路发展的原因B. 中国近代交通的多样性C. 近代交通工具革
26、新的条件D. 近代交通的殖民地特征【答案】A【解析】表格显示肩挑、公路汽车、独轮车、驴车和铁路相比,运输的价格逐渐走低,说明铁路在运输发展中势在必行,表格主旨反映出了近代铁路发展是运费高昂的原因,故A项正确;表格并不是体现出近代交通多样化,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原因,不是条件,故C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近代交通的殖民地特征,故D项错误。23. 1947年11月,中共中央转发中央工委的指示,全面变革解放区“三三制”政权形式。要求“在土地改革中,应将解放区政权,改组为人民代表会议政权”;并具体规定“在乡村人民代表大会及政府委员会中,一般贫雇农新中农应合占三分之二,旧中农及其他劳动分子应占三分之一”
27、这反映出A. 中共坚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正式形成C. 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D. 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转变【答案】D【解析】【详解】据“1947年11月”可知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据所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于195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是1947年7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故C项错误;据材料“应将解放区政权,改组为人民代表会议政权”将原来为抗日设立的政权改变为以人民为主体的政权,反映主要矛盾由民族矛盾转化为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故D项正确。24.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出现了以修复为
28、主题的绘画。其中,修复永定河铁桥(见下图)即为新中国首届全国美展优秀写生作品。这类绘画反映了当时我国 A. 工业落后局面即将发生改变B. 主要致力于国民经济的恢复C. 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稳步实施D.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及绘画中的修复对象及其修复特征看,绘画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工业基本设施的“修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修复”的应主要是自解放战争以来破坏的工业及相关基础设施,并以此为依托大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故选B项;A项是“一五”计划完成的结果,排除;国民经济调整工作是在196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D项应发生在国内经济恢复
29、工作完成之后,排除。25. 下表中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72年中美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选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开创了人民民主的新阶段,但并没有改变国家架构,排除A;“文革”期间我国没有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遭到严重破坏,而非彻底破坏,排除C;我国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就进入了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排除D。故选B。26. 美国总统卡特曾说:“我们本以为(发布中美建交公报)在全国和国会内部会发生严重对立,然而这并没有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几乎都是清一
30、色正面的反应。”这说明中美建交A. 得到美国国内民众一致赞同B. 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C. 标志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D. 致力于构建和平世界【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我们本以为(发布中美建交公报)在全国和国会内部会发生严重对立,然而这并没有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几乎都是清一色正面的反应。”可知,中美建交得到美国全国以及整个世界的认同,说明中美建交符合世界和平的时代发展潮流,故B正确;材料不仅体现美国国内民众的态度,还提到整个世界的反应,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标志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美国以及整个世界对中美建交的态度,D材料无法体现,排
31、除。27. 1982年,陈云指出:“搞活经济就像鸟和笼子的关系一样,鸟不能捏在手里,捏在手里会死,要让他飞,但只能在笼子里飞。没有笼子,它就会飞跑了。如果说鸟是搞活经济的话,那么,笼子就是国家计划。”这一思想被称为“鸟笼经济论”。该理论出现的背景是A. “两个凡是”方针提出B. 改革开放序幕已经拉开C. 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D.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陈云的“鸟笼经济论”说明国家对于经济的发展既不能过度干预,但也不能过度放任,结合“1982年”可知该理论是在改革开放序幕拉开,国家减少对经济的计划控制的下提出的,故选B;经过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两个凡是
32、”方针已经被抛弃,排除A;国企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是在1992年,排除CD。故选B。28. 深圳市于1987年公布了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并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合法的土地市场,率先试行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综合改革。材料反映了A. 改变了我国经济的所有制形式B. 说明计划经济体制退出了历史舞台C. 证明市场经济体制在当地已确立D. 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在探索中前进【答案】D【解析】【分析】试题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内容并未涉及到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的问题,排除A项;B、C两项与史实不符合,我国提出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在1992年,而材料中的时间是1987年;据“并建立了全国
33、第一个合法的土地市场,率先试行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综合改革”可知当时深圳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前进,D项正确。故选D。29. 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A.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B. 人民公社化时代C. 计划经济时代D. 市场经济时代【答案】D【解析】【详解】粮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与象征,粮票的“光荣退休”反映出了市场经济的到来,故“新时代”是指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30. 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形成了“经
34、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此体系的形成标志着A.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C.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达到一个新阶段D. 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答案】D【解析】A项是无关项,材料中反映的内容只是特色理论中的一个方面,所以排除A项。B项也是无关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对外开放,而B项内容主要反映的是对内改革。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故答案选择D项。31. 柏拉图曾描述,在雅典公民大会上,“人们看到建筑师、铁匠、皮革工、商人和水手毫无差别地站起来发言,不管他们富裕还是贫穷,是贵族还是普通人
35、”。这反映出雅典A. 权力争夺的激烈性B. 公民参政的平等性C. 政治权力的分散性D. 民主参与的广泛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依据材料可知,无论公民是何种职业、身份或贫富,都可以在公民大会上无差别发言,具有平等的权利,这反映出雅典公民参政具有平等性,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公民可以无差别在公民大会发言,并未涉及权力的争夺;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治权力的分配问题;D选项错误,在雅典,只有公民能够参加公民大会,这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并不具有广泛性。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32.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
36、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 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B. 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C. 拥有资本的企业家具有冒险、探索精神D. 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并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可得出,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D项符合题意。33. 钱乘旦认为:“通过内战和光荣革命,英国迈出了政治转型的第一步,克服了王权专制实现了权力的第一次扩散。”材料中“扩散”是指A. 英国国王被迫放弃了其行政权力B. 贵族与国王共享立法权力C.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分享国家权力D. 人民获得了参政议
37、政机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克服了王权专制实现了权力的第一次扩散”可知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和颁布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因此权力的第一次扩散指的是权力由国王手中扩散到议会,即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分享国家权力,故选C;光荣革命后国王主要保留了行政权力,排除A;国王的权力是被限制,而非贵族分享国王权力,排除B;光荣革命后的英国人民尚未获得参政议政的机会,排除D。故选C。34. 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A. 新航路开辟B. 西方早期殖民扩张C
38、. 工业革命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工业革命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材料中所给出的时间是截止到1820年,从材料中“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说明在1820年之前的很短时间内欧洲在全球经济史上的地位日渐突出,而在此时造成这一结果的事件只能是工业革命,故C正确;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时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是在19世纪中后期以后,故其余三项错误。35. 历史学家钱乘旦先生在一篇文章中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1803年,英国最富裕的1.4%的家庭就取得国民总收入
39、的15.7%,到1867年,0.07%的家庭就取得16.2%的国民总收入。1803年收入最多10%的人占有国家财富的2/5,1867年则超过50%。钱先生利用这组数据要论证的观点可能是A. 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B. 工业革命引发了社会关系的变革C. 工业革命加剧了贫富分化程度D. 民主政治的完善加速了财富集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表明,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英国最富裕的家庭占有社会财富的比重日益增加。这说明,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分配日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即工业革命加剧了贫富分化,故C项正确。36. “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
40、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A. 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B. 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C. 轻工业的地位开始下滑D. 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电力工业、钢铁工业、汽车制造等重工业的发展,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故选B;AD不是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也有发展,并非下滑,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联系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解答。37. 观察下表美国钢铁业统计表该表反映
41、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A. 行业竞争激烈B. 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C. 多种所有制并存D. 生产和资本走向垄断【答案】D【解析】【详解】据表格数据可知,从18701900年,美国钢铁业的企业总数减少,但工人总数、产量和投资额都在增加,说明出现了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趋势,因此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生产和资本走向垄断;根据表格数据的变化无法体现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竞争激烈、劳动生产率提高和所有制的问题,排除ABC。故选D。38. 下表反映了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情况。据此可知当时A. 英国丧失了世界贸易优势B. 德国确立了欧洲霸主
42、地位C.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D.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答案】D【解析】【详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列强实力发生巨变,英法虽有发展,但被美德赶超,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工业生产比重,而非贸易比重,排除A;1913年德国未确立欧洲霸主地位,英法实力依然强劲,B错误;此时美国还没有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C错误。【点睛】39. 1825年英国经济危机爆发,当时股票猛烈下跌,银行纷纷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症结,对此A. 政府开始发动对外殖民扩张活动B. 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C. 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政治权利D. 逐渐建立社
43、会福利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1825年经济危机之后爆发了三次非常著名的工人运动,许多的思想家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由此出现了三位空想社会主义学家:欧文、傅里叶、圣西门,故选B;A项错在“开始”,排除;C项是资产阶级为争取更多政治权利而取得的结果,排除;D项是在1933年之后才开始的,排除。【点睛】40. 1929年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后很快波及全世界。这主要是因为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B. 资本主义在全球占有优势C. 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D. 经济规律的作用【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可知,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最终形成,
44、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紧密,因此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后,很快这场巨大的灾难便席卷了世界绝大多数地区,故选A;如果世界市场没有形成,那么资本主义即使在全球占据优势,经济危机也缺乏有效的传播渠道,世界性经济危机也不会形成,排除B;如果没有世界市场这一传播渠道,那么经济危机很难迅速波及全球,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经济危机规律只能使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但它不能使经济危机迅速地波及世界,排除D。41. 经济大危机(10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
45、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A. 美元贬值,刺激出口B. 调整农业,扭转危局C. 以工代赈,扩大内需D. 计划指导,政府干预【答案】A【解析】【详解】经济大危机中,美国通过美元贬值,刺激出口的手段达到保护本国工业的目的,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体现,也体现了经济民族主义色彩,A项正确;BCD项都只针对本国国内的经济恢复与发展,并没有体现贸易保护主义,故BCD项不符合题意。42. 斯大林认为,农业“是吸收工业品的市场,是原料和粮食的供应者”,同时他强调,“高速发展工业是改造农业的钥匙”,因此农民需要向国家交纳一种超额税,即购买工业品多付一些钱,卖出农产品少得一些钱。斯大林的这种认识A. 科学阐释了工农业发展关系
46、B. 深受列宁农业改造举措的影响C. 推动了苏联新的经济模式的形成D. 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答案】C【解析】【详解】斯大林强调农业要为工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基于这种认识,斯大林开始了农业全盘集体化的道路,推动了苏联新的经济模式的形成,故C项正确;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其对工农业的认识并不科学,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列宁的影响,排除B;他的认识强调以工业发展为主,而忽视农业发展,不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排除D。43. 列宁曾经认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寄生的资本主义。但如今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提高,社会相对稳定,看不出垂死的迹象。这主要A. 是
47、因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影响B. 表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C. 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调整和发展D. 说明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缓和了社会矛盾【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出现“垂死的迹象”是因为资本主义政府对生产关系的调整,福利国家是这一调整的一个组成部分,故选C。44. 下图所示国际机构成立的初衷是A. 实行“凯恩斯计划”B. 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C. 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D. 为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和技术援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图标中“word bank ”可以明显看出,该组织是世界银行,世界银行最初主要致力于战后西欧经济的复兴,后
48、转向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凯恩斯计划是英国财政部顾问凯恩斯拟订的“国际清算同盟计划”,故A项排除;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则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订的目的,故C项排除;为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和技术援助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故D项排除。故B项正确。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银行职能45.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 人民生活水乎提高B.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 科技水平大大提高D. 民用工业发展迅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
49、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题意信息并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题干关键信息“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 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可知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侧重于军事方面的重工业。根据所学知识又知道勃列日涅夫时期与美国争霸处于优势地位,原因就是他优先发展军事工业,但轻工业、农业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困难。A、D两项恰恰相反,而是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民用工业发展缓慢。C项只是军事科技,并非高科技。B项符合史实。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46. “和平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秩序应运而生的。60年代末的北欧学者区分了“积极的和平”
50、与“消极的和平”。“消极的和平”,意指战争及战争因素的消除;“积极的和平”,则意指在更为深刻的社会文化基础上,结构性暴力的消除。这里的“消极的和平”是指A. 美苏核军备竞赛B. 越南战争C. 冷战D. 不结盟运动【答案】C【解析】冷战的影响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要看到冷战严重的威胁了世界的和平,是世界长时期处于核战争的边缘;但是另一个方面,冷战的过程中,美苏双方势均力敌,谁也不敢轻易的发动战争,维系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恐怖的和平的局面,这就是消极的和平,故答案选C。AD项是结构性的暴力的消除,属于积极的和平;B项属于战争的范畴。47. 由于成员国之间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距,它们之间既存在“水
51、平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又存在“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开创了一种有别于其他区域经济集团的“另类”合作新模式。该组织是A. 北美自由贸易区B. 欧洲联盟C. 东南亚国家联盟D. 世界贸易组织【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成员国之间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距”,“又存在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符合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征,“水平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强调三个成员国均属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经济合作与竞争,而“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则强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与竞争,故答案选A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48. 有学者指出,当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在全球畅销时,汉堡王、麦当劳和必胜客在
52、世界各地出现标准化食品时,有朝气的年轻消费者仍喜欢瑞士的劳力士表、意大利的阿玛尼服装、日本的微电子产品和法国的毕雷矿泉水。这一现象表明A. 西方生活方式得到年轻消费者普遍认同B. 经济区域集团化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C.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可以协调发展D. 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当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在全球畅销”表明经济全球化,“瑞士的劳力士表、意大利的阿玛尼服装、日本的微电子产品和法国的毕雷矿泉水”体现了文化多元化,故选C;A项错在“普遍认同”,排除;材料信息与经济区域集团化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排除D。【点睛】二、非选择题4
53、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丝绸之路是汉朝探索出来的,让中国融入世界,并渐而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一条大国之道。摘编自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材料二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在此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
54、立的几块大陆上都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交流中心、交流范围、主要交流商品以及交流手段等方面比较丝绸之路和地理大发现引发的经济文化交流的不同,并分析二者在交流范围与交流手段上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3)伴随地理大发现,西欧开始了殖民活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答案】(1)由汉武帝推动而成;从军事路、外交路延伸为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物流通道;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让中国融
55、入世界并逐渐发挥影响力的中西交通要道。(2)不同:丝绸之路以中国为中心,地理大发现以西欧为中心;丝绸之路通达亚非欧,地理大发现通达整个世界;丝绸之路上商品主要是丝绸、瓷器等产品,地理大发现主要向世界销售欧洲工艺品;丝绸之路上主要是和平交流,地理大发现以暴力掠夺为主。原因: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中国自然经济为主导,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动机不同:中国注重友好交往,西欧注重获取财富。(3)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的破坏和灾难。【解析】【详解】(1)根据“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
56、作联盟”得出由汉武帝推动而成;根据“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得出从军事路、外交路延伸为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物流通道;根据“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得出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根据“让中国融入世界,并渐而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一条大国之道”得出让中国融入世界并逐渐发挥影响力的中西交通要道。(2)不同:交流中心可从丝绸之路以中国为中心,地理大发现以西欧为中心进行分析;交流范围可从丝绸之路通达亚非欧,地理大发现通达整个世界进行回答;主要交流商品可从丝绸之路上商品主要是丝绸、瓷器
57、等产品,地理大发现主要向世界销售欧洲工艺品等回答;交流手段可从丝绸之路上主要是和平交流,地理大发现以暴力掠夺为主进行回答。原因:结合所学,可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动机不同进行分析,经济发展程度可从中国自然经济为主导,西欧是商品经济回答;动机可从中国注重友好交往,西欧注重获取财富等分析回答。(3)结合所学,可从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拓展了世界市场、殖民地人民造成极大的破坏和灾难等分析总结。【点睛】50.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
58、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和有关政策。它标志着中共中央对台湾地区方针政策的重大发展,是指导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文献。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和平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邓小平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材料三 第一条 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反国家分裂法(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
59、识,分析告台湾同胞书发表的背景和目的。(2)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的思想。(3)据材料三,指出反分裂国家法制定的意义。(4)谈谈祖国统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答案】(1)背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安定的周边环境。目的: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2)通过和平谈判实现统一;倡导国共合作;反对外来干涉;坚持一个中国。(3)是促进国家统一,打击分裂势力的利器。(4)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没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必然有力推进祖国完全统一。【解析】【详解】(1)根据“1979
60、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并结合所学可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的背景主要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安定的周边环境。目的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2)根据“建议举行两党和平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可知邓小平主张通过和平谈判实现统一;倡导国共合作;反对外来干涉;坚持一个中国。(3)根据“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可知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是促进国家统一,打击分裂势力的利器。(4)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
61、可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没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必然有力推进祖国完全统一。5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美国和资本主义世界弥漫着一片对西方文明的悲观情绪,认为资本主义已经走到了末日。新政的成果使罗斯福的声望与日俱增。有人认为:“是罗斯福总统的个人魅力与极大的意志力挽救了美国。”请你用唯物史观并结合史实来分析“是罗斯福总统的个人魅力挽救了美国”这个观点。【答案】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重要作用;任何个人的成就由时势造就,任何个人的活动都受到历史发展规律的支
62、配,个人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个人的作用要肯定,但不能夸大。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的坚定信念,增强了美国人民战胜危机的信心,但新政的实施主要依赖于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例如,政府出资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对小额贷款提供信用保障;以工代赈、建立养老金制度等措施,都依赖于政府的资金支持。其次,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也为新政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危机,新政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实行失业救济等措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缓解危机的作用。总之,新政取得的成效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罗斯福总统的个人魅力挽救了美国”的观点,片面夸大了罗斯福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解析】【详解】针对“是罗斯福总统的个人魅力与极大的意志力挽救了美国”的观点,首先,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材料观点片面夸大了罗斯福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其次,结合所学说明罗斯福新政的影响,肯定罗斯福个人的作用;最后,说明新政取得的成效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