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词。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4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词的兴趣,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一些诗人因
2、对现实不满,于是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因此被称为田园诗人。陶渊明就是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二、解题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下,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了饮酒诗二十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
3、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现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听一遍五首诗歌的录音;接着再听一遍饮酒(其五),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读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2)出示饮酒(其五)中词语的解释。结庐:建造房舍。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日夕:傍晚。相与:相伴。辨:分辨。(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两遍饮酒(其五)。(4)指导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
4、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清静起来了。后六句为第二层,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背诵,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2研读课文。(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明确:“见”是不经意地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
5、“望”是有意识地注视,“见”是无意识地瞥见。用“见”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诗?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2)说说这首诗在表达上的特色。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3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从饮酒(其五)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探究学习: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
6、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已成了普遍现象,唯独作者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疑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4课堂小结。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他自由地种花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的悠闲和舒适。诗句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四、布置作业默写饮酒(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