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背课文 鄂教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08352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背课文 鄂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背课文 鄂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背课文 鄂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背课文 鄂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背课文 鄂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背课文 教学设计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

2、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3、“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小时侯背课文的经历和感受,从中领悟到读书的方法和背课文的好处。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培养有感

4、情地朗读,表达情感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小时侯背课文的经历和感受,从中领悟到读书的方法和背课文的好处。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教学过程1同学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吗?谁来背一背?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新授(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二)合作交流1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2说一说课文写了“我”背课文的哪些经历和感受?(三)重点品读、感悟。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过渡: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对背课文一直是充满热情和兴趣。第一部分中,因为所背内容

5、简单有趣,在作者看来背书就像唱歌一样。可随着课文越学越多,越来越长,背书的难度不断加大,又是什么使作者对背书仍然充满热情呢?请自由读文章的第二部分,思考这个问题。2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自主思考。3全班交流。(以下为预设的教学板块,不分先后顺序。)(1)所背课文隽永有趣。品读义小引用的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厂,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结合文中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体会作者对匆匆的喜爱。指导学生把感受带进朗读。(2)教师的示范激发了“我

6、”背书的兴趣。扣住“一字不差”体会作者当时的惊奇、佩服。教师可以适当介绍匆匆,让学生认识到一字不差地背下匆匆并不容易。指导朗读,突出“一字不差”。(3)妈妈的激励。“妈妈拿着课本,很平静地说:你学的都是白话文,念起来就像说话,不难背啊!”引导学生关注妈妈的语气,体会到“平静”的语气说明妈妈的分析理智客观,还要体会到妈妈的责备之情。“妈妈接着说:我小时候,学的是古文。还不懂啊,就让背。说完,她就背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师可以以结合作者引用的妈妈背的孔子名言展开教学:指名读读孔子的这句名言;教师给出这句话的译文;比较古文和译文,体会背古文的难度较大。“我听着很新鲜,看看妈妈,她容光焕发

7、,背得那样起劲。”理解“容光焕发”,说说为什么妈妈背得容光焕发,那样起劲。再指导朗读,读出作者的感受。(四)学习课文第三部分1指名读第三部分,想想这部分写了“我”背课文的哪些经历和感受。2全班交流,重点指导理解两个重点句子。“书读千遍,其义自见。”(1)文中哪些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话,请把它们画下来。(2)交流,教师相机介绍桃花源记,帮助学生理解“在我们的脑海中,渐渐地活画出那个捕负人有趣的经历”(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4)指导朗读第17自然段,注意感情的变化。“多背一些名篇,储存在记忆里,在一次次的重温中,不断地加深着理解,就好像牛儿吃下草,经过多次反刍,慢慢地消化,慢慢

8、地吸收。”,(1)指名读该句,说说“反刍”的意思。(2)这卫把温习背过的课文比成牛儿反刍好在哪里?从两个“慢慢”你读懂了什么?(3)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说说“背课文”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五)拓展延伸你原来对“背课文”持什么态度?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新的看法吗?课后小结作者通过回忆,生动的记叙了我小时候上学背诵课文时遇到了困难,通过听老师和母亲背课文,明白了背诵课文的好处,决心背好课文的经历。启迪我们在学习语文时,有意识地多背一些好文章,提高理解能力,积累语言。课后习题1选择正确的读音。日(yu r) 缘(yun rn) 疏(sh s) 不亦说(shu yu)乎2查字典。(1) 缘字用部首查字法,先查 _ ,再查 _ 画, 缘可组成词语 _ 、 _ 。(2) 曰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 _ ,再查音节 _ 。它和另一个汉字 _ 很像,它们的区别是 _ 。板书背课文记忆文字(初始阶段)欣赏语句(第二阶段)理解内容(第三阶段)慢慢吸收(第四阶段)掌握方法,帮助理解,积累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