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颐和园的长廊 西师大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07060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颐和园的长廊 西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颐和园的长廊 西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颐和园的长廊 西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颐和园的长廊 西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颐和园的长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一至三段和第五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这几处景观的景色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的第1、2、3题中的有关问题。(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第2、4两个自然段。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三、教学难点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四、教学过程(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1齐读课文。2提问:(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2)作者有

2、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你们想去颐和园吗?(想。)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

3、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分层次写具体。重点段分层,这是把文章写具体的常用方法。)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1)分层的提示是: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2)分层的结果: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4、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1)教师在语气、语句轻重音、停顿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2)教师范读

5、,学生模仿。(3)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4)指名朗读或齐读。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5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1)小题。说出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1)明确要求:先说出长廊的整体特点“长”;再分层说出长廊的外部、内部和两旁各是什么样的,并以长廊的内部为主。(2)学生练习。(3)指名回答。(四)讲读,学习第三段。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6、。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五)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2)小题:登上万寿山,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是怎

7、样的景色?1提示说明:作者的观察点是固定的,在万寿山上,地点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作者的观察视角(方向)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景色也就不同了。这与整篇课文“移步换景”的特点是有所不同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发现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部分。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对比,在这种比较中更好地来学习,提高学习能力。这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是按照方向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学生可以按照书上的方向顺序来说,也可以变化一下方向顺序来说。2学生练习。3指名回答。(六)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2)小题。1出示这段话,说句子。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

8、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2说说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归纳总结: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

9、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要边读边想象,想象出昆明湖平静的美来。(七)学生对课文第二、三段这部分内容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八)作业。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2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还没有讲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