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9 枫树上的喜鹊 人教.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04998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9 枫树上的喜鹊 人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9 枫树上的喜鹊 人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枫树上的喜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枫树上的喜鹊是一篇童话故事,这篇课文叙述的线条简洁、明快,情节简单、干净,语调较为活泼,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阅读接受能力。但是这篇童话又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一般的童话大都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讲述者是置身事外的。而这篇童话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穿插叙述的方式,把一个带着童真、童趣的眼睛去看待周围事物的孩童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个童话故事告诉我们:童话就在我们身边,人人都可以创造童话。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对童话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强,但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他们已经掌握了识字的方法,喜欢读书,但语言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

2、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比较短。教学理念:1、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就提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所以,童话故事作为低学段的阅读文本,应该注意儿童的心理,重视儿童用童真童趣的语调朗读童话,从而更深入理解童话内容,进而主动创造童话。2、在新教材和课程标准中,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学生读、写的欲望都很强烈,要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为了这一理念,要充分运用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有益于学习活动进行的情感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使阅读成为学生学习和

3、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故事。教学目标:1、能准确认读生字,会写“荫、蔽、撑、懂”四个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2、能初步掌握省略号、感叹号、问号在不同语境的用法。3、通过感受故事中角色的感情,明白童话故事的真谛。教学重点:1、交流积累识记生字的方法,培养识字、写字能力。2、在自主读文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对话,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教学难点:初步认识省略号、破折号等,了解标点的作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

4、趣。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很多老师。你看,连森林里的小枫树也赶来了。谁愿意和它打个招呼?她看到小朋友这么热情,还带来了它的朋友喜鹊。对喜鹊了解多少,学学叫声等。教学“鹊”字。2、齐读课题3、过渡:枫树上的喜鹊发生了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全文,读准字音,圈出生字,标好自然段; 边读边想:你喜欢这只喜鹊么?说说理由。2、自由读、指名读(1)、生字教学。这些有趣的故事,都来源于那棵很大又很高的枫树,让我们一起再来认识它,读。它好像一把很大又很高的绿色太阳伞,一直打开着。它的绿荫遮蔽了整个渡口。指导生字“荫”“蔽”(2)、仔细观察,发现什么,认识结构与写法。3、学生合作

5、交流喜鹊给学生初步留下了什么印象,在作者的心里留下了什么印象?三、品读领悟,体悟情感1、现在请生仔细地读一读4-12自然段。(1)找出写喜鹊语言的句子。(2)喜鹊在忙些什么呢?一会儿教喜鹊弟弟唱歌一会儿教喜鹊弟弟做游戏一会儿教他们学喜鹊阿姨自己发明的拼音字母2、仿写拓展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3、身临其境,分角色模仿喜鹊的叫声,上台展示。鹊鹊四、拓展延伸1、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喜鹊还会说什么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创作童话课堂交流,师给予评价2、口语交际情景中延伸省略号的作用与用法。举例造句,指导朗诵。五、主题升华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

6、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这是一

7、群跟我们一样有着童真童趣的小喜鹊,热爱自然,享受生活。他们的世界同样也充满了童话的纯真,你们喜欢么?好,相信我们的孩子更是活泼有趣的“小喜鹊”,我们也能创作出美丽的童话。“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

8、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六、课外好书推荐“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徜徉在童话故事的海洋中,我们都是无忧无虑的小精灵,这样有趣的童话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沙滩上的童话、纸船和风筝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