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时代法治政府建设的理念与挑战.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34252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2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法治政府建设的理念与挑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时代法治政府建设的理念与挑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时代法治政府建设的理念与挑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时代法治政府建设的理念与挑战.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时代法治政府建设的理念与挑战关键词 新时代 法治政府 建设理念作者简介:李琦,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中图分类号:D601文献标识码:ADOI:10.19387/ki.1009-0592.2020.04.177在党的十九大中对依法治国目标的推进有着明确指出,我国要将建成符合我国特色的法治体系作为依法治国的发展目标。在党的十九大中还明确表明了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与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法治领域上来看,当前呈现出人民的高质量发展需求与当前法治的不平衡发展以及供给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建设一个法治强国就需要立足在建设法治政府的基础上,将国家变得富强、让社会变得公平正义、让人民

2、的生活更加美好是法治中国的建设愿景和根本目的。一、培养法治政府的理念,平衡政府同市场、政府同社会的关系简单的来说,法治理念的核心是法治的观念与意识,同时它也能够反映出一种心理反映与精神反应,也是文化现象的一种表达。在建设法治政府中法治理念是核心价值观。钱穆曾说过:制度的研究,必须要分析制度背后的思想和精神。制度的创建,必须要创建制度的思想和精神。制度的推行,就需要推行制度的思想和精神。在新时代下,建设法治政府必须要做好培育法治政府理念的工作。1(一)从政治层面上来说,要树立良法善治理念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以良法和保障善治促进国家发展。良法善治是在建设法治政府的过程中,对行政权利

3、和公民权利,市场关系和社会关系以及政府制度的正确认识与平衡中得出的理念。对建设法治政府的历史进程进行分析,各国对行政权利和公民权利,市场关系和社会关系以及政府制度的问题的处理都有着不同的方式和观点,观点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优越地位的区分上面,有些观点认为应将行政权力与制度放在优越地位上,还有一些观点认为市场关系与公民权利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在建设法治政府方面一直在不断探索,想要寻求有效均衡的途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着重发挥出政府的作用,在资源配置中要发挥出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并且要为人权法治提供保障。这些思想理念标志着我们在处理行政权力和公民利益,市场关系和社会关系,以及政府制度中,已经步

4、入了成熟稳定期,这从深层次理念也影响着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良法的执行是为了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应有权利,良法的执行能为人民群众带来享受权利和依法受到法律保障的好处。其中善治是将重点放在善上,强调了政治与社会到良性互动,在善治的过程中要懂得发挥出市场规律的调节作用,在法律的范围内让社会展开自我管理。(二)从社会层面上来说,要树立依法自治理念在党的十九大中有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的基础工作,建立健全法治、自治和德治的结合治理体系。要促进社会治理的重心朝向基层下移,充分的发挥出社会的组织作用,使人民政府与社会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对法治社会和政府的完善程度来说,社会的成熟度对其有

5、着直接影响。因此,建设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和培养自尊自信的心态,能够对公民的理性品格有着很好的塑造作用。要在宪法法律的范围内,充分的发挥出社会的自我管理和规制作用,完善社会的自治机制,开展社会组织的建设,塑造自主自律的公民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法治中国。2(三)从领导干部层面上来说,树立民主素养的文化和精神在党的十九大中明确指出,全体党员必须尊法守法、学法用法,充分的发挥出党组织的带头作用,并且强调了各领导干部要提升自身的民主意识。对建设法治政府的工作人员来说,各领导干部必须要做到遵守规则、尊重法律。民主的形式与法治有着一定的联系,也会互相影响。民主不仅是一种制度,同样是一种精神文化。在民主

6、精神里能够显示出宽容和妥协,显示出理性的沟通,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必备基础。二、建设法治政府的原则体系在建設法治政府的过程中,要遵守法治政府的建设原则。其基本原则是建设法制政府制度的脉络,遵守基本原则才能保障法治理念保持条理性,确保建设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在新时代下,建设法治政府是十分艰巨且复杂的,为了满足建设法治政府的发展需求,就必须遵守合法、合理、正当的基本原则。(一)行政法定的基本原则行政法定也就是说在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不可以任意行政。行政法定的具体内容包括法律优先和职权法定以及法律保留等基本内容。其中法律优先的原则内涵主要凸显出法律地位的重要性。法律优先原则当中分为法律原则和不抵

7、触原则。其中法律原则的内涵主要指必须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满足法律要求的基础上进行行政立法。其中不抵触原则主要指在法律位阶的结构当中,下位阶与上位阶在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要以上位阶法律作为标准。其中职权定法的原则内涵主要指在行使行政职权时,必须要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要做到法律依据的明确,如果出现越权情况就视为无效,且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定责任与法律追究。其中法律保留这一原则表明,行政机关在作出规定时,必须要在宪法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或有法律明确授权的状况下,方可作出规定。这一原则的制定意义是为了明确权力的秩序。(二)行政均衡的基本原则对建设法治政府来说行政均衡是专门为行政设置的,也被称为行政裁量,它主要是

8、指在法律的基础上,对行政主体赋予了相应的选择权利,但选择权利必须接受原则的限制,这一原则就是行政均衡的基本原则。这一基本原则能够起到调整利益关系的作用,它能够调整公共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起到权衡公共同个人的利益关系。3(三)行政正当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主要包括避免偏私和行政参与以及行政公开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必须要符合公正标准的程序。从这一原则的内容中可以体现出现代的法制国家要求行使行政权力必须要做到公平和公开。其中避免偏私是指在行政程序的过程中,行政主体必须要保持公正的态度与地位;行政参与是指在行政权力的整个运行过程中,受到行政权力结果影响的关系人是有权参与的,可以自由表达

9、自身意志,能够发挥出有效地参与作用;行政公开主要指在行使行政权力时,行政主体要遵守法律依据,保证行政过程和结果的公正公开。三、要树立创新、绿色和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一)在处理发展动力的问题上,要重点强调科技创新的作用,让科技创新来引领时代的发展想要促进国家的转型和升级,就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在建设制度方面,要从动力、引力和压力这三个方面出发,给予对那些拥有创新行为的经济主体给予适宜的奖励。要注重完善政策体系,使企业这一创新主体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政府要加大对企业应用新工艺与新技术的扶持力度,鼓励创新做出满足社会的新产品。此外,在政策方面要建立支持政策,为这些人才建设良好的创新和创业的平台。

10、(二)在处理不协调发展的问题上,要重视调整相关产业结构的制度供给,建立和强化产业新体系的制度供给建设现代的产业体系是实现结构改革的具体行动方案。首先,要鼓励建设产业新体系,正确认识到实体经济的发展价值。其次,要正确认识到工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性,实行鼓励措施,使工业结构能够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最后,要做好鼓励宣传和给予企业资金支持,让企业重视技术改造和创新的作用。对于传统产业展开技术改造,实现智能化的升级。4(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上,要完善环境保护制度在党的十九大中明确指出,生态环境的保护制度必须严格执行,在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上,建设绿色的生活方式与发展方式,并建立健全绿色消费和生产的

11、相关法律政策和法律制度。想要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就必须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将环境保护的压力转化成经济转型的动力。(四)在处理内外联动这一发展问题上,要鼓励“走出去”和“引进来”的高水平结合在新一轮的经济战略中,要秉持开放型的发展战略,不再简单的实行进口机制,而是要构建高水平的开放经济体系。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开放和发展的关系进行平衡处理是非常重要的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我国的内需优势是非常庞大的,这就需要展开“引进来”策略。可以通过个大发展平台和优化制度环境,将我国内需作为引力,来吸引全球的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其次,也要建立在我国庞大内需的基础上,从全球市场的需求出发,实行“走出去”

12、战略。实行“走出去”可以很好地消化我国过剩的产能,还能够获取他国的自然资源。将国内的市场需求作为依托,能够有效利用我国的外汇资源,吸收和利用全球范围内的多种生产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源、知识资本以及技术资本。四、结论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标准和高质量的法治需求同当前法治供给不足和法治不平衡发展的矛盾,就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法治政府的建设。从市场经济层面、法治政府层面和民主政治层面以及公民品格的塑造层面进行整体推进。参考文献:1胡建森.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目标J.法治现代化研究,2017,1(2):1-25.2楊鳌峰.当代中国的法治政府建设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8(11):88.3李林.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理论逻辑与创新发展J.法学研究,2016,11(2):3.4刘维寅.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综合行政执法J.机构与行政,2016,2(5):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