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品德课活动有效性策略探析品德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活动性”成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关键词。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只有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才能使学生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培养。因此,教师在品德课教学中所承担的主要角色任务,首先是对学生原有德性的唤醒,在唤醒的同时,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提升,真正发挥活动育人的魅力。一、唤醒情感意识,回归道德本源教育需要唤醒。每个人心灵深处都存在着一种“本源性”的道德意识,这种道德意识处于沉睡状态,需要教育者去唤醒、激发。从某种程度上说,品德课教学的目的只是唤醒,唤醒学生心底纯真的童真,唤醒学生的原始德性。在
2、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情感”入手,唤醒学生沉睡状态的道德意识,使他们能回到本源上去。案例一:三年级“分享的快乐”教学片段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假如遇到下列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课件一:下雨天,同学们陆续回家了。小明同学拿着伞刚要回家,看见丁丁站在校门口,焦急地望着天空。这时,小明该怎么办?师:你们想小明会帮助他吗?怎么帮助?老师补充一下,小明家离学校很近。请大家选择一个合理的帮助方式。课件 1:小明把伞借给丁丁,自己冒雨回家;小明让丁丁在学校等他,他回家取伞给他;小明把丁丁送回家后再回家。生 1:选第二种。因为小明离家很近
3、,所以他可以回家取伞借给丁丁。师:为什么选第二种而不是选第一种或第三种呢?生 2:选第一种情况,小明自己衣服会淋湿,会着凉感冒。第三种情况不合理。如果丁丁家很远,他就会走很长的路,花很长时间,第二种情况合理。师:对,在生活中大家可能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老师希望你们在帮助别人时,能正确选择最好的办法。课件 2:这是一节美术课,人家都在画画。这时,丁丁上颜色时,发现书包里的水彩笔没带,他坐立不安。这时,同桌冬冬发现了师:请大家想想,冬冬小朋友会怎么做?生 1:她应该借给他。因为她有水彩笔,可以与丁丁一起分享。他们会成为好朋友的。生 2:冬冬借给了丁丁水彩笔,得到丁丁感谢时,心里会很高兴的。生 3:
4、冬冬帮助丁丁,以后丁丁有困难时,他也会帮助她。师:在生活中,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应尽力帮助别人。这样,别人分享你的快乐,一个快乐就变成两个快乐,生活也就变得更加美好。一个成功的品德课课堂,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能够唤起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地认识生活、学会生活。因此,我们强调在品德课教学设计时,应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种唤醒无疑是心灵的解放,使学生的心智从禁锢的牢笼中获得自由。二、创设活动情境,引导主动参与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了解他的学生情况,不了解他讲课面对的是些什么样的人,那么他是无法上好这节课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认真研究学生,用真情感染学生参与课堂。
5、思想品德教育在“导行”的过程中,要面向的是全体的学生,要照顾的是不同层面的学生。案例二:“在集体生活中”教学片段教师通过小品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妈妈在星期天要带小美去看望生病的外婆,可是在星期四那天,小美所在的假日小队讨论决定在星期天搞小队活动,去慰问退休教师。小美该去看望外婆,还是跟同学们一起去慰问退休老师?笔者没有急于让学生作答,而是让学生用自主选择座位的形式来回答“去看望外婆”还是“去慰问退休教师”的问题。同意看望外婆的同学坐左边,同意去慰问退老师的同学坐右边,然后两组学生对抗辩论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这样在自由组合的两组对抗辩论中,学生最后达成了共识:小美可以和妈妈商量,换一个时间去看
6、外婆,周日还是跟同学们一起参加小队活动。在这样具体的全班参与的讨论中,学生知道了当集体与个人发生矛盾时,应该想办法解决矛盾,如果不能做到两全其美,就要坚持个人服从集体这一原则。因此,作为教育的引导者,要真诚地为学生创设机会,采取各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使学生的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三、注重情感体验,促进行为形成体验是道德教育的本体,也是教师实施教学的目的。离开了体验,道德就不能被学生顺应内化。在品德课堂上,应该创设生活的、反映学生内在需要的情境,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以情生情、以情促感的体验。案例三:“从一滴水说起”教学片段为了直观展示水资源的匮乏,教师安
7、排了一个“四次切苹果”的环节:第一次切苹果师:(出示图片)据专家考证,地球上有四分之三的水以固态形式存在于南北极和高山冰川中,以现在的科技很难利用,既然不能用,就请切去淡水总量的四分之三,请大家安静地把苹果先对半切开,把另一半再对半切。(生切苹果,教师巡视指导。)师:同学们,你们这第一刀下去,地球上四分之三的淡水就被你们无情地切走了,只剩下四分之一左右,你们觉得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占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吗?生:我觉得比这还要少一半。第二次切苹果师:是的,还有八分之一的淡水分布在地下深处,我们挖掘不到,也不能利用,可利用的淡水远远没有四分之一,怎么办呢?还得“切”。请把四分之一苹果片再对半切开。师:
8、同学们,你们这第二刀下去,我们能用的淡水又少了一半,只有这少量的八分之一了,看着原有的淡水大块大块的减少了,你心疼吗?师:可如果我说请再往下切,你忍心再切吗?为什么?第三次切苹果师:但非常遗憾,我们必须往下切,因为还有十六分之一的淡水存在于土壤、沼泽地和空气中,这些我们也不能直接利用,所以还得切。(把八分之一的苹果再次对半切开。)师:(举着十六分之一的苹果片)同学们,只有十六分之一了,跟刚才的总量相比真是少得可怜,我想这十六分之一的淡水我们总可以利用了吧!你觉得呢?为什么?生:如果比这还少,我们就没法活了!师:但现实总是残酷的,老师非常沉重地告诉大家,因为人类无休止地污染水、浪费水,连这小小的
9、十六分之一我们都不能完全利用,那人类实际上可以利用的淡水到底是多少呢?第四次切苹果教师用小刀小心地切下十六分之一苹果片上的苹果皮,然后沉重地对学生说:“同学们,这么一层薄薄的苹果皮,就是目前我们整个地球上 70 多亿人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实际上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大约占全球淡水总量的 0.3%左右。生:啊?!(全班学生惊叹。)师:此时你的心情如何?师:是啊,这一刀刀不仅仅是切在苹果上,更是刺痛着我们的心啊。全球都面临着缺水危机,特别是我们中国,淡水资源占有率还不到世界平均值的一半。(此时,老师再切下其中一半。)看吧!这么一小片就代表着我们中国 13 亿人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可见我国是一个多么
10、严重的缺水大国啊。(出示中国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相关资源。)师:同学们,此时此景,你想说什么?(简直让人不敢相信,原来我国这么缺水。)师:是的,缺水已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我们的家乡瑞安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出示瑞安向文成买水的报道。)作为一个瑞安人,你得知这一消息后又什么感受?就这样一次次地往下切,当十六分之一的苹果皮又被切掉二分之一,剩下的就是我们中国人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的平均值时,学生被惊呆了,“中国严重缺水”的概念便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灵。于是教师顺势引导,让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浪费用水的现象,使学生意识到浪费水就是人类对自己行为的不负责,从而增强“节水”意识,并产生了“节约用水从自
11、己做起,从生活小事做起”的行动冲动。显然,本案例的教学成功之处,就是激发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活动,从而达成体验目标。四、生活融入课堂,提升认知行为生活是动态的,也是多姿多彩的。作为体现生活的品德课堂,让学生和教学观点形成共识是课堂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节课都要达到的目标。就品德教育而言,由于生活中很多的具体要求是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全部得到体现的,所以我们还是要让学生围绕教学观点,认识上能知道、领悟得再深刻一些,行为上能做得更自觉、规范一些,从而达到品德的“提升”。1.提升认知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导致学生认知上的提升主要体现在教学观点认知上的拓展与迁移。所以,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前预设好教学目标,让学
12、生在课堂上先认同教师的观点。再让学生由“认同”到“提升认知”,即认知上的“拓展与迁移”。再要求学生能由点到面,由“此”想到“彼”,更深刻,更具体,以达到正确认识生活、引领生活的目的。案例四:“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教学片段在这节课的结尾部分,笔者进行了这样的提升:(1)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感人的助残和献爱心的事例,请夸夸他们的行为和心灵;(2)你在助残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比较棘手的或者难处理的事情?一位学生发言:“学习课文之后,我明白了关心和帮助残疾人是一种美德。可是,有一天我碰到一位断臂的叔叔,他手里端着一只碗,向过路人乞讨,他很可怜。可当时我只有一元钱,给了他我就要走路回家,不能坐公交车了,不给又过
13、意不去。老师,我该怎么做?”这是个紧密联系生活的难题,且有一定的现实性。当个人利益和他人需求相矛盾时,该怎么办?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可塑性强。于是,笔者首先肯定了他的善良举动,然后启发学生讨论:“碰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通过讨论,学生不仅明白了助残的真正含义,而且对如何“助残”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提升行为衡量德育的成败要看学生的行为。学生行为上的提升,主要体现在通过学习,行为得以规范,并由“他律”变为“自律”。具体表现为学生具有一定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并且在正确认知的支配下,能自觉践行,变教学观点要求的行为为一种自愿的行为,直至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案例五:“尊
14、敬老人”教学片段笔者召开了一个班会,主题是“做一个尊敬老人的好孩子”,重点是让学生说说:爷爷、奶奶每天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们该如何用实际行动来尊敬他们呢?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美好心灵得到熏陶,知行得到统一。这样就让学生把学到的道德知识内化到心灵中去。为此,笔者还特意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亲自为长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并认真观察长辈的表现,仔细体会自己当时的心情与感受。从第二天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效果是可喜的。学生或给父母洗脚,或为长辈捶背,或陪爷爷讲话,或帮奶奶烧饭。当然,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导致了学生实现这种品德“提升”的程度各不相同。同时,这种品德“提升”也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做得到的,它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总之,品德课堂有许多智慧的火花,要想思想品德课受学生欢迎,每一位品德课教师都应该匠心独运,巧用一切课程资源,不断更新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领悟,达到行为迁移和品质内化,以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实现教学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