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内容标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中国科研起步的有关史实,认识党和政府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本国力量振兴科技事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背景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认识在党的领导下科技振兴的历程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新时期以来重大科技成就,知道科技进步在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过程与方法】事先布置学生搜集与本节有关的素材,包括图片、文字、表格或音像资
2、料,设计展板。引导学生在罗列和认识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振兴中国科技事业等问题展开讨论,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多种想法,及时给予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目重点、难点】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 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布置课前预习1、科技落后的背景?新中国振兴科技事业的历程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的?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中国科技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谁、什么时候提出的,有
3、什么意义?3、新时期各个领域的主要科技成就?二、教学过程新授: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1、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新中国科技落后的历史背景:2、思考:新中国成立后,为振兴科技,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确立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建立科研领导机构和研究机构壮大科研队伍制定和实施科技发展规划3、课堂交流: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邓稼先等人的事迹,学习从他们身上展示出的爱国情操和科学精神4、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有哪些科技成就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指导学生从原子能、航天器、医学、农业等方面考虑(教参第197页)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1、完成课前的预习题2、阅读材料,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3、
4、科技体制改革的情况(学生结合课本的有关知识回答)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1、完成课前的预习题2、“科教兴国”战略的的提出和实施的具体过程(结合课文和教参)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哪些科技成就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其重要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4、探究:请你查找资料,或访问相关专家,了解目前中国科技领域在哪些方面和世界先进水平存在比较的差距?并谈谈你的感想?答案:虽然建国以来中国科技领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科研经费投入过低、科研人员比例低、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弱、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低以及尚未
5、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等许多差距。无论是在许多尖端科研领域,还是在与社会生产直接相关的领域,中国科研水平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感想可以围绕建立和完善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改革教育、重视知识产权的立法和保护等方面来谈。课堂练习:1、为“科教兴国”战略奠定理论基础的是( B )A、“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C、“三个面向”的提出D、“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2、阅读下列材料: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新疆罗布泊沙漠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结束了中国无核时代,我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在当时,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
6、家,西方科技严加封锁,又正值困难时期,我国科学家、解放军和工人跋涉戈壁沙漠,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在研制期间,毛泽东同志曾多次主持会议,成立以周恩来同志为主任的专门委员会,26个部委,20多个省市,1000多家单位的精兵强将和优势力量大力协作。请回答:(1)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是什么?(2)就材料而言,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核武器的研制成功对我们今天实现“科教兴国”有何启示?(3)世界上哪个国家首先研制原子弹成功?在何时何地首先使用?有当时有哪些积极意义?答案:(1)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打破大国核讹诈、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实力。(2)必须坚持
7、统一领导、发挥政治优势;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坚持全国协作、集中力量打“歼灭战”(3)美国;1945年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加速日本投降(二次大战结束),是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的重大标志之一3、联系时事,接着本文续写中国在各领域新近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4、搜集整理相关事例,证明论点“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答案提示: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基因技术应用;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核能开发与国防建设,以及和平利用核能;纳米技术的运用等。其他可支持这一论点的事例均可。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中共党员。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
8、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
9、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
10、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20世纪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华罗庚一生都是在国难中挣扎。他常说他的一生中曾遭遇三大劫难。自先是在他童年时,家贫,失学,患重病,腿残废。第二次劫难是抗日战争期间,孤立闭塞,资料图书缺乏。第三次劫难是“文化大革命”,
11、家被查抄,手槁散失,禁止他去图书馆,将他的助手与学生分配到外地等。在这等恶劣的环境下,要坚持工作,做出成就,需付出何等努力,需怎样坚强的毅力是可想而知的早在40年代,华罗庚已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数学家之一。但他不满足,不停步,宁肯另起炉灶,离开数论,去研究他不熟悉的代数与复分析,这又需要何等的毅力寻勇气!华罗庚善于用几句形象化的语言将深刻的道理说出来。这些语言简意深,富于哲理,令人难忘。早在 SO年代,他就提出“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华罗庚虽然聪明过人,但从不提及自己的天分,而把比聪明重要得多的“勤奋”与“积累”作为成功的钥匙,反复教育年青人,要他们学数学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经
12、常锻炼自己。50年代中期,针对当时数学研究所有些青年,做出一些成果后,产生自满情绪,或在同一水平上不断写论文的倾问,华罗庚及时提出:“要有速度,还要有加速度。”所谓“速度”就是要出成果,所谓加速度”就是成果的质量要不断提高。“文化大革命”刚结束的,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某些部门,急于求成,频繁地要求报成绩、评奖金等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做法,导致了学风败坏。表现在粗制滥造,争名夺利,任意吹嘘。 1978年他在中国数学会成都会议上语重心长地提出:“早发表,晚评价。”后来又进一步提出:“努力在我,评价在人。”这实际上提出了科学发展及评价科学工作的客观规律,即科学工作要经过历史检验才
13、能逐步确定其真实价值,这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规律。”华罗庚从不隐讳自己的弱点,只要能求得学问, 他宁肯暴露弱点。在他古稀之年去英国访问时,他把成语“不要班门弄斧”改成“弄斧必到班门”来鼓励自己。实际上,前一句话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华罗庚每到一个大学,是讲别人专长的东西,从而得到帮助呢,还是对别人不专长的,把讲学变成形式主义走过场?华罗庚选择前者,也就是“弄等必到班门”。早在50年代,华罗庚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就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较量。中国象棋有个规则,那就是“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1981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康指出:“观棋
14、不语非君子,互相帮助;落子有悔大丈夫,改正缺点。”意思是当你见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说,另一方面,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修正。这才是“君子”与“丈夫”。针对一些人遇到困难就退缩,缺乏坚持到底的精神,华罗庚在给金坛中学写的条幅中写道:“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说到了黄河心更坚。”人老了,精力要衰退,这是自然规律。华罗庚深知年龄是不饶人的。1979年在英国时,他指出:“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这也可以说是他以最大的决心向自己的衰老作抗衡的“决心书”,以此鞭策他自己。在华罗索第二次心肌梗塞发病的,在医院中仍坚持工作,他指出:“我的哲
15、学不是生命尽量延长,而是昼多做工作。”生病就该听医生的话,好好休息。但他这种顽强的精神还是可贵的。总之,华罗庚的一切论述都贯穿一个总的精神,就是不断拼搏,不断奋进。钱学森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钱学森今年10月,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归国50周年。钱学森曾经说过:“我从1935年去美国,1955年回国,在美国呆了整整20年。这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日后回到祖国能为人民做点事。”归国后,钱学森以对祖国、对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忠诚,用其毕生的工作,殚精竭虑,实践着自己的诺言。199
16、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人民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10多年的辛勤准备,终于到了报效祖国的时候。他向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了。”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夫人蒋英也在音乐界享有声誉。但祖国的召唤,使他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优越的一切。1950年8月,钱学森一家人准备乘坐加拿大班机离开美国。但是,美国国防部以莫须有的罪名通过海关扣留了他。之后,美国司法部签署了逮捕令,钱学森失去了自由。在美国工作的10多年间,钱学森为美
17、国航空和火箭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曾写道:“钱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因此,当得知钱学森要回国时,美海军部副部长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了!”“宁可毙了他,也不要放他回国。”钱学森没有屈服。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他一方面继续着自己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坚持斗争,寻找回国的时机。1955年5月,他从海外华人报纸上看到一则关于中国庆祝“五一”劳动节的报道,其中有他家熟悉的世交陈叔通和毛主席一起在天安门城楼检阅游行队伍的消息。钱学森立即给陈叔通写了一封请求祖国帮助他回国的信,夹在蒋英写给她在比利时的妹妹
18、的信里,悄悄地寄了出去。陈叔通接到信的当天,就把信送交给周恩来总理。当时,中美正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王炳南大使根据总理的指示与美方交涉。开始,美方不承认扣留了任何中国公民,但当王大使拿出钱学森的信时,美方才哑口无言。最后,美国政府只得无奈地允许钱学森回国。在美国的20年里,钱学森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他回忆说:“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呆下去。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退休之后用。我一块美元也不存,许多人感到奇怪。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1955年9月,钱学森全家登上克
19、里夫兰总统号轮船回国。行前,他去向他的老师、世界力学大师、美国超音速之父冯卡门告别,并把自己的新著工程控制论送给了老师。冯卡门翻看了书后对钱学森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邓稼先:安徽怀宁县人,中共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
20、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岁,人称“娃娃博士”。年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年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
21、“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年、美国用年、苏联用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年月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年月日,邓稼先因病去世。人类智慧的一座“灯塔”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的智慧无有穷尽。科学技术作为这种智慧的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经过无数科学家们的艰辛努力,正在不断地透过层层叠嶂照耀到更高的群峰之上。”这是江泽民同志1998年11月出访
22、俄罗斯,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演讲中的一句名言。它形象地描绘出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及其发展趋势,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极富启迪。 “一般”如何变“第一” 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密切关注、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马克思在把生产力看作是推动社会历史最终决定性力量的基础上,认为科学技术是“一般
23、生产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发展,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已经达到前人无法想象的地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深刻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要回顾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发展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的演变,就会清楚地认识到这一论断的必然性和深刻性。 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标志着科学技术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前提和先导,机器大工业出现了,生产力的发展进入第一个突飞猛进时期。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电磁学的发
24、展引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电力技术革命。在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人类开发和完善了钢铁、化工和电力生产三大技术,建立和发展了汽车、飞机和无线电技术三大产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又一次飞跃,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关系日益紧密,在传统的“生产技术科学”发展模式仍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趋势。 从20世纪中叶至今,以六大科技群体,即微电子等信息科技、核能等新能源科技、超导等新材料科技、人造卫星等空间科技、基因工程等生物科技以及海洋科技的崛起为标志,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始进入全面突破、综合创新的阶段,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产业技术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科学技术在生
25、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发生质的突变,它逐步成为决定生产力总体水平高低的首要因素。 “第一”本身学问大 从历史的回顾中可以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蕴含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那么,究竟怎样理解这一科学论断呢? 首先,当代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其他要素。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渗透在生产力的其他要素之中。它的变化必然引发其他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生产力整体的变化,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当人的素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科技含量普遍提高时,生产力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因此,科学技术的水平制约着整个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例如,在当代农业生
26、产过程中,从品种的改良到土壤的改良,从化肥、农药的发明到农业机械的不断改进,处处体现着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科学技术对提高生产力的主导作用。 其次,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不同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有不同的突破口或生长点。在近代,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直接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纺织业、冶炼业的变革,以蒸汽为动力的工作机成为近代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随着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经济资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信息产业,而且也成为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突破口或生长点。 再次,当代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如果说在蒸汽机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产生的是“加
27、数效应”,电气化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的是“乘数效应”,那么,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的就是“幂数效应”。由科学技术革命所导致的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简直令人难以想象。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贡献率,20世纪初为520,20世纪中叶为50,而到20世纪末已经上升到75以上。 科教兴国是必然 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要想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尤其需要大力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的科技实力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不足,生产力相对不发达,仍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
28、等等,还在制约着发展的步伐。这些都是必须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的难题。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十分重视科技和教育。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和随后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定为今后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认真贯彻的重要方针之一。 科教兴国,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
29、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从国家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制定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和关键技术问题。 科教兴国战略中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
30、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我们要像发展自然科学一样,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 推动创新是关键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促进科技发展,关键在于创新。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揭示了科学技术进步的内在特点。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创新。而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就是比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数量,比科学技术产业化的速度和效益。21世纪,科技创新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31、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离开科技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实现科技创新,关键是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要从新世纪中国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明确新的科技发展目标,调整现有的运行机制,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有利于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的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美国政府的科研投入只占社会全部科研投入的20,日本政府更是把这一比例降到了10以下。它们大量的科研工作,甚至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都是由企业唱主角。中国在科技上落后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企业创新能力的落后。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促进科研院所与企业结合的有效途径,使科研人员如鱼得水,企业发展如虎添翼,使企业真正成为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主体。 实现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当今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要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靠什么?主要还是靠人才。人才是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要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要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普遍建立起有利于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机制。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