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放飞蜻蜓第1课时 苏教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01566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放飞蜻蜓第1课时 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放飞蜻蜓第1课时 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放飞蜻蜓第1课时 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放飞蜻蜓第1课时 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放飞蜻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

2、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

3、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4、初步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初步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小精灵,想知道它们是谁吗?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蜻蜓图片)认识它们吗?(1)板书“蜻蜓”,提醒

4、学生注意字形,认读,读准后鼻音。(2)有一群孩子也很喜欢,想捉几只好好欣赏一下呢,不过后来又把它们放飞了,板书“放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趣的故事,(读题)。2、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归纳出两个主要问题:(1)既然那么喜欢,为什么捉了又要放掉它呢?(2)课文中是谁放飞了蜻蜓?二、初读课文1、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通句子。2、检查自读通过刚才的朗读,就开始提出的问题你有没有能解决的?(一)初步解疑,引出主人公“翠贞、陶行知”。1文中是谁放飞了蜻蜓?(课件相机出示“翠贞”,读准生字“贞”)2为什么孩子们又迫不及待地要放飞蜻蜓?(相机出示“陶行知”的画像,简介)(评价

5、,同学们就读了一遍课文就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继续读下去,一定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哪些人愿意来为我们读课文的?)(二)指名读课文,理解生词,感知文章脉络。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板书“捉蜻蜓”)2.作为伟大教育家的陶行知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又是如何循循善诱进行教育的呢?开火车指名一人一段读第二至六自然段。从这几段的描述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陶行知?(相机出示“慈爱” 认读、理解)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慈爱的人呢?当陶行知问蜻蜓吃什么时,孩子们怎么说的?(出示“七嘴八舌、抢 着”)A、请三名学生模仿回答,评议中理解“七嘴八舌、抢着”。B、你能再说几个这样的成语吗?(七颠八倒、七零八落、七拼八凑、七上八下、

6、七手八脚)课后可以去查查成语词典,了解一下这几个成语的意思。从陶先生的话中,我们知道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出示相应的图片,认读词语,指出“孑孓”是蚊子的幼虫)你们喜欢它们吗?为什么?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让我们拿起书,也来读读他们的对话,不要读错音哦!分角色读第一六自然段。3.在陶行知耐心细致地启发下,孩子们还了解了蜻蜓的哪些知识呢?接着开火车读第七十自然段。 蜓的尾巴有什么作用?(认读并理解“掌握”一词,“握”的读音注意跟“屋”区别)还可以掌握什么?(掌握技术、掌握理论、掌握原则、掌握规律、掌握自己的命运、掌握政权)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据说”是什么意思,

7、是不是真的呢?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求证一下。蜻蜓的眼睛又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相机出示“结 构、复杂”认读)A、“结构”一词多义进行选择,联系上下文说说“结构”一词在文中的意 思。a、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b、建筑物上承担重力或外力的部分的构造。c、组织安排(文字、情节等)。B、说说“复杂”的反义词,有一个词叫“日复一日”,所以“复”中间 是一个“日”字,给“复”组词。(4)陶行知的讲解多生动有趣啊!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第七十自然段。4.引读第十一自然段“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最后在陶行知先生的启发下,孩子们把蜻蜓放飞了。(板书“放蜻蜓”)5、指着板书

8、进行小结:同学们,一群孩子开始捉蜻蜓,最后翠贞放蜻蜓,那中间这段是陶行知和孩子们在干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三个字概括一下(板书:谈蜻蜓)三、指导书写生字我们又读了一遍课文,就知道了文章就是围绕这三个方面来写的,还认识了本课的这些生字新词,下面再请大家默读一下课文,看看,你能不能把刚才新认识的词语填到这段话中来呢?出示句式:一天午后,( )看见孩子们捉蜻蜓,就( )地问孩子们蜻蜓吃什么?孩子们( )地( )回答。陶行知拉着孩子们坐在( )上,告诉他们蜻蜓吃( )、( )、水里的孑孓。蜻蜓的尾巴( )飞行方向。( ),在饿极时,它还会吃自己的尾巴呢!蜻蜓的眼睛很大,( )很( )。听完后,小伙伴们明白了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就纷纷让( )放飞蜻蜓。1.指名说,(出示正确答案)2.(出示生字)这些词语里面的红色字都是本课的一些生字,仔细观察一下,从结构上把它们分一分3指导书写“陶、蝇、慈、舌” ,生描红4.完成作业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