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材分析:枫桥夜泊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继的作品,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古诗教学往往是比较枯燥乏味,老师也往往会上成“逐字逐句讲析”的理解课,学生显得比较被动。曹老师选择上古诗本身就是一个挑战。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学情分析: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习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
2、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富有意趣的对话空间。本课试图利用诗歌文本特点,搭建师生对话平台,引领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深处,进行一次充满情趣和美的对话。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诗义。2透过意象,感受诗情。3比较阅读,体验意境。教学重、难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准备:搜集秋诗、秋词。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3,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由“春”人“秋”,引出山行 1你们还记得哪些写“春”的古诗?作者是谁?(1)指名背春夜喜雨(作者杜甫)。 (2)指名背春晓(作者孟浩然)。 2现在已经是秋天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人写秋天的诗:山行。3板书课题。山行释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走的意思。作者是晚唐时期的杰出诗人杜牧。他与当时另一著名诗人李商隐被后人并称“小李杜”。他的诗和文都有很高的成就。二、初读指导1让学生速读全诗,画出生字词,查
4、字典理解意思。 径:小路。 枫林:枫树林。枫树,落叶乔木,春季开花,叶子秋季变红色。2质疑,解疑。(1)学生质疑:“远上寒山石径斜”是什么意思?什么叫“白云生处”?“坐”怎么讲?“红于”的“于”怎么理解?(2)解疑:理解“远上寒山石径斜”,要调整一些词在句子里的顺序。“远上”是向远处伸展;“寒山”是深秋时节充满凉意的山林;“石径”是石头小路;“斜”是弯弯曲曲的意思,为求押韵,可以读作“xi ”。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深秋时节充满凉意的山林里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白云生处”是指白云飘浮的地方。再次查字典弄懂“坐”、“红于”的“于”的意思。“坐”是因为的意思;“红于”的“于”有比的意思。三、精读训练1反复吟诵,体会诗意。 2各自试讲,相互交流并提出补充、纠正意见。 3指名说说山行这首诗的意思。4观察插图,闭目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情景。5讨论:在山行一诗中,诗人写了什么?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诗人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这是“远景”。还写了枫林的红叶,这是“近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喜爱秋天的感情。板书:远景 近景)四、指导写字 1讲解字形。左右结构,写时要左窄右宽,“彳”第一笔撇短,第二笔稍长,“竖”要稍短,“横撇”收,“点”写长些。“工”最后一笔要写平。2学生描红、仿影。板书设计:山行远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近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