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讲古代中国的分裂与统一复习目标知识目标 封建国家的统一趋势能力目标1国家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及其原因,既要进行一般性的掌握,又要结合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加以掌握。 2认识到分裂时期也蕴含着统一的因素,包括一些局部统一的王朝,为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 3系统归纳历代封建王朝为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包括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战争、促进民族融合的民族交流与往来等。重点、难点、计划课时:一课时复习过:【专题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分裂与统一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年的历史,出现过三次大分裂,四次大统一秦晋隋元的局面。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春秋战国:560余年,秦至东汉末:400多年;东
2、汉至隋:273年,隋唐:300年;五代至元:370年,元至清:560年;从空间上看,合的范围不断扩大;从程度上看,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大。整个封建社会,统一是国家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次要的。期间有9个统一王朝:秦15年,西汉210年,东汉195年,西晋51年,隋37年,唐289年,元97年,明276年,清268年。200年以上的有汉唐明清四朝。而且即使是分裂时期也存在明显的统一趋势。如战国时期诸侯大国的局部统一,三国时期各政权的局部统一;还有曹魏、前秦、北魏、北周、五代、金等政权都曾统一过北部黄河流域。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
3、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自进入封建社会,我国出现过三次大分裂、四次大统一的局面:全国大统一: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两汉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西晋的短期统一;隋唐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时期;元朝是我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空前辽阔的时期;明清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时期。局部统一:在我国的大分裂时期,往往很多时期是局部统一。战国时期,诸侯大国“战国七雄”的局部统一;东汉后期,曹操对北方的局部统一;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各自境内的局部统一;十六国东晋对峙时期,东晋在南方的局部统一以及前秦在北方黄河流域的短暂局部统一;南北朝时期,北魏、北周对黄河流域
4、的局部统一和宋、齐、梁、陈在南方的局部统一;五代、辽、来、夏、金时期,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部统一,南宋在江南地区的局部统一;少数民族政权辽、金在我国北方的局部统一等等。大分裂时期:主要包括三次大分裂: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一公元前221年)的割据混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的大分裂;五代辽宋夏金时期(9071279年)的民族政权并立。大统一时期的分裂局面:大统一时期也曾经有少数分裂局面的出现。西汉前期的王国问题引起的地方分裂割据;东汉后期自黄巾起义后的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84220年);西晋后期(从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至316年灭掉西晋)的北方各民族相互争战和内部
5、纷争;唐朝自安史之乱后(763907年)的藩镇割据,特别是黄巢起义后(875907年)唐朝名存实亡时期的藩镇割据混战;清朝前期的“三藩之乱”(康熙时期)。2、历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西周实行分封制,只是大体上规定了诸侯对周王应尽的几点义务。对诸侯国的管辖措施几乎无从谈起,于是后来出现了春秋战国长期的分裂混战,周天子的地位一再下降,最后连当诸侯的资格也没有了。 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秦始皇规定了郡守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对周朝而言,这显然是个进步。 西汉初年虽实行分封,“天下非刘氏莫属也”,但随着王国问题的日益严重,“文帝采贾谊之议,分齐赵,景帝用晁错之计,削吴楚,武帝施主父偃之策下推恩令,使诸侯
6、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汉书诸侯王表序),至此以后,王国由大分小,实力大减。到武帝时,“作佐官之律,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同上书)。所以西汉中期以后,大小诸侯国的官吏由中央任免,地方管理实际是诸侯国与郡县制并行的办法。 隋唐对期,由于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疆域辽阔,对地方的管辖已初步形成了按不同类型采取不同形式的做法。通过科举制任用各地地方官,有时还进行政绩考核。从唐玄宗开始,在边境地区设置军镇长官称作节度使,该职务集当地军事、行政、财政大权于一身,甚至不听中央节制,并因此导致了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局面。 北宋开始后,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管理政
7、事;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从而把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到中央,对加强中央集权起了一定作用。 元朝统一全国后,疆域空前辽阔,于是建立行省制度,由中央委派官吏管理,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明朝的地方机构,实际是一种地方三权分立制度。明太祖首先把元朝实行的行省机构废除,在各地同时设立布政司、按察司和都司,分掌地方的行政、司法、军政。三司互不统辖,分别直接隶属中央的相关部门,这种做法不仅职权明确、上下贯通,而且更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清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的时期,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吸取了前代很多有益的经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机构管理体制。在区分不同类型采取不同形
8、式的做法上,在满洲和蒙古族生活区域,设置五将军辖区;在藏族地区的西藏和青海,专设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其他内陆和沿海地区,则实行元朝开创的行省制度。在机构设置上,根据不同情况在各省区分设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管理地方;又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同时对藏族等少数民族的管理,还制定了较为规范的政策,对西南大规模进行改土归流。清朝时期,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从政策到措施都比以往朝代更加完善。 明清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措施:武力镇压地方割据叛乱势力,如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镇压“三藩之乱”;利用宗教进行统治,如达赖、班禅册封制度的创立,明朝僧官制度等;反击外国侵略
9、,维护国家主权,如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胜利。3、中国疆域变迁商朝:东到大海,西到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到长江流域。 秦朝: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到南海。 唐朝:东到大海,西到咸海,东北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 元朝: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东北到今库页岛,西北达新疆、中亚地区。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的范围之内。 清朝: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的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重点问题精讲】1、国家统
10、一的原因与影响1)、国家统一的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是封建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因。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使民族矛盾逐渐缓和,中华民族内部凝聚力的日益加强是封建国家统一的基本原因。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不断的完善发展。中原汉族先进文化的吸引力,使少数民族的统一向心力不断增强。统治者注意采取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长期战乱后,人民渴望统一。卓越历史人物致力于统一的伟大作用。2)、国家统一的影响:保持了社会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 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有利于边疆的巩固和开发。有利于建设大型社会工程,
11、如水利设施、长城等。有利于抵御少数民族政权的掠夺。 有利于抵御外国的侵略等。2、国家分裂的原因与影响 1)、国家分裂的因素有:由于政治黑暗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及阶级矛盾激化,导致中央集权统治力量的衰弱而无力控制地方。地方割据势力膨胀而最终压过中央集权力量。或由民族矛盾尖锐所导致。但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是造成分裂的根本原因。 2)、国家分裂的影响:长期的分裂割据必然影响到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影响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因而长期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其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然大大加强。3、综合评价封建国家的分裂与统一 从直观上看,中国封建社会
12、是在国家分裂与统一的交替发展中最终走上统一的。但应当看到每一次分与合的交替并不是历史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因为每一次交替过程,都使国家统一的基础更加牢固,条件更加充分,因此从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纵观历史上的统一,实施统一的统治者往往采取综合准备和切实可行的方法。这对我们今天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发展经济实力,为统一奠定坚实基础;争取政治优势,为统一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增强军事实力,为统一提供可靠的保证。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不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中国古代统
13、一之所以能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主要原因:第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第二,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占统治地位,对维护国家统一起有利作用;第三,一批杰出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为国家的统一奠基、巩固、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第四,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族融合,历史文化认同不断强化,从而形成统一的历史潮流;第五,中国独特的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条件,造成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历史上多数重大政治活动都具有明显内向性;二是如马克思所说的,亚洲的大河流域需要有中央集权的机构来执行公共工程的职能,中国地理条件之整体的统一性具有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要辩证
14、地认识封建国家分裂的作用和影响:一方面要看到国家分裂给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如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迟滞,人民生活贫困等;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国家分裂过程中历史的客观发展,如多民族的融合,人民渴望统一,经济文化的交流等因素。对国家分裂和统一的认识: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结果,它使中华民族历史前后相接,绵延至今。历史发展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离”、“合”、“治”、“乱”虽然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正是在“离”、“合”、“治“、“乱”中,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了发展和巩固。从历史的长远发展看,国家的统一,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实现各民族的安定生活和
15、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统一是国家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次要的。4、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 (1)原因: 中国古代王朝频繁更替的根源在于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具有分散性;统治集团的腐败和争权夺利的斗争是导致王朝更替的内在原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是导致王朝更替的重要原因;少数民族的倔起,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 (2)认识: 从王朝更替的结果与影响看,统一王朝和分裂割据政权的更替出现,但国家统一始终是主流,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王朝更替虽然暂时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新建立的王朝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
16、治政策,又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5、历代疆域类型: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政权形式、行政制度、管理办法的具体情况非常复杂,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差别也很大,疆域的定义很难确定,也很难一概而论。疆域主要类型则可分为以下几种:正式行政区:一般置农业区,或半农业牧区。有正式的、分级的行政机构。特殊行政区:历代在边远地区新设置的行政单位,多数是新控制或占领的地区,在非汉族(或本民族)聚居地区所设置的行政区,统治者给予一定的优待,实行比较松散的管理。这种特殊行政区往往是一种过渡形式,当条件成熟后,就会改为正式行政区。军事驻防、屯垦区:在边疆地区设置的以军事机构控制、监护、管理当地行政事务的区域。民族或地方自治
17、地区:在非汉民族聚居区或新控制的地方政权范围内设的行政区。它们对内部事务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实际统治区:一个政权或政治实体实际上控制的,并得到相邻政权实际承认或没有受到干预的区域。专题演练1、大一统王朝屡屡被农民起义推翻一再印证了“舟水之喻”。秦末和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共同点是 A、以民间宗教为组织形式 B、带有反对民族压迫的特色 C、为反对苛政而举兵 D、以“平等”的口号相号召2、下列各项,属于清乾隆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史实是 A、册封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 B、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C、平定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叛乱 D、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3、秦朝之所以被认定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
18、国家,主要依据是 A、确立了皇权至高无上 B、开创了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经济制度 C、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D、统一了文字4、从西晋灭亡到隋朝建立,曾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是 A、氏族和鲜卑族 B、氏族和匈奴族 C、鲜卑族和匈奴族 D、契丹族和女真族5、汉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了封建“大一统”,这一历史概念的核心是 A、管辖疆域空前广大和统一 B、皇帝即天子,天下臣民皆听命于皇帝 C、尊儒尚法是其统治的根本思想 D、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6、在我国古代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的封建王朝定都于今天的 A、西安地区 B、洛阳地区 C、北京地区 D、南京地区7、
19、元朝时,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属 A、辽阳行省 B、吉林行省 C、黑龙江行省 D、岭北行省8、下列各项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旨在维护国家统一、防止分裂割据的是秦始皇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北宋设置通判和转运使明朝初年废中书省、罢丞相,权分六部清朝雍正、乾隆年间设立军机处、裁撤议政王大臣会议 A、 B、 C、 D、9、“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沼,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下列哪个王朝的兴起 A、宋B、元C、明 D、清10、我国古代中央政权对西部地区的管理和开发,率先考虑的问题大多是 A、推行和亲政策 B、推行垦荒屯田 C、设置管辖机构 D、发展民族经济11、明清(
20、1840年以前)时期,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受到威胁,其主要原因不包括 封建贵族割据势力的叛乱外国侵略势力的入侵外国传教士干涉中国内政国家实力的日趋衰落 民族矛盾的激化 A、 B、 C、 D、12、清朝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原因有沙俄的控制和压迫欧青朝政府民族政策正确清朝国力强盛的影响虽烈的民族意识驱使 A、 B、 C、 D、13、设立正式行政机构,对台湾实行管辖始于 A、东吴 B、隋朝 C、元朝 D、清朝14、西汉在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的主要职能是政治管理军事管理保护商旅文化交流 A、 B、 C、 D、15、唐朝设立了一些机构管理新疆地区,下列哪一组机构是唐朝设立的北庭都护府乌里雅苏台将军安西都
21、护府伊犁将军 A、 B、 C、 D、16、明清时期,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西部边疆地区管理而采取的措施有僧官制度册封制度改土归流设置台湾府 A、 B、 C、 D、17、清朝在边疆地区实行将军、办事大臣、盟旗等制度,其积极作用是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继承和推广了满洲的八旗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板图的基础 A、 B、 C、 D、18、观察下面三幅地图,回答问题图一 图二 图三(1) 三幅地图分别反映了哪三个时期?(2)这三个时期的政治特点分别是什么?(3)根据这三幅图(三个时期)所反映的我国历史发展趋势:19、将下列中国古代王朝疆域图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排在第三的是20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噶尔丹自立为准噶尔汗。他南下侵占回部(维吾尔族居住地区)诸城郭,占领南疆,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注:君、长皆为统治的意思)1690年,在沙俄支持下,他悍然进军内蒙古,康熙帝亲自带兵在乌兰布通打败噶尔丹。1696年,康熙帝再败噶尔丹于昭莫多。噶尔丹众叛亲离,次年服毒自杀、 材料二 l862年,俾斯麦在议会上发表演说:“德意志所瞩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普鲁士的威力当代重大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的。” 材料三 1860年12月,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举行特别代表大会,169名代表一致投票通过一项法令,取消这个州与其
23、他各州的“联盟关系”;密西西比州立法机关以84票对15票、佛罗里达州以62票对7票、亚拉巴马州以461票对39票、得克萨斯州议会以160票对8票决定脱离美国联邦;田纳西州是公民投票,10/万票叶4.7票,也是决定脱离联邦。在总统就职演说中,林肯表示:“任何一个州都不能单凭自己的决议合法地退出联邦,任何为此而通过的决议和法令在法律上都是无效的。”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举出康熙帝所做的与打败噶尔丹作用类似的三件大事。 (2)材料二中的“重大问题”、“要用铁和血来解决”各指什么?俾斯麦是如何实现上述主张的?(3)从背景和影响两方面,指出材料二、三反映的两个历史事件的相似之处。 (4)材料一
24、中“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和材料三中各州投票行为的共同实质是什么?二者的最终结局说明什么? (5)材料中康熙帝、俾斯麦、林肯的言行有何共同之处?对此你如何评价?21、清朝前期存在着哪三种不同的民族矛盾?结合史实说明清政府为解决这三类矛盾分别采取的措施及作用【参考答案】1、C2、B3、C4、A5、B6、C7、A8、B9、B10、C11、B12、D13、C14、B15、C16、A17、A18、(1) 图一:春秋 图二:战国 图三:秦朝(2) 春秋:诸侯争霸;奴隶社会瓦解。 战国:兼并战争;一系列变法运动的开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秦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3) 由
25、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由奴隶制走向封建制:19、C20、(1)平定三藩之乱;派施琅进兵台湾,设台湾府;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打败沙俄侵略者。 (2) “重大问题”指德意志统一。“要用铁和血来解决”指用暴力手段实现统一。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 (3) 背景:都进行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美国南方奴隶主的分裂活动与德意志的分裂局面都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影响:都完成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4) 实质:制造叛乱,分裂国家。说明:任何破坏国家统一的分裂行径都难以得逞。(5) 共同之处:坚决维护或完成国家的统一。评价:有利于经济发展、
26、社会稳定和国力提高;符合当时本国人民利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21、存在的三类矛盾:满洲贵族统治者与汉族的矛盾;清朝中央政府与边疆地区的民族矛盾;中华民族与欧洲侵略者的矛盾。解决第一类矛盾:镇压人民的反清斗争,加强君主专制,大兴文字狱;基本沿用汉族的官制、科举制度等;奖励垦荒,实行更名田,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通过这些措施,维护了满训贵族的统治地位,笼络控制了汉族地主阶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使清朝前期统治相对稳固。解决第二类矛盾:粉碎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确立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设置驻藏大臣;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派施琅进兵台湾,设台湾府;在中央设理藩院,在边疆地区设置将军和办事大臣辖区等行政机构。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民族间形成不可分离的关系。解决第三类矛盾:反击沙俄侵略者,签订尼布楚条约,捍卫了祖国领土完整。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我国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