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幼儿图像知觉引导的教学实验研究.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03384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4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图像知觉引导的教学实验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幼儿图像知觉引导的教学实验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幼儿图像知觉引导的教学实验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幼儿图像知觉引导的教学实验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幼儿图像知觉引导的教学实验研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幼儿图像知觉引导的教学实验研究.pdf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幼儿图像知觉引导的教学实验研究打开文本图片集摘要 为改善幼儿图像视知觉表层浅薄问题,本实验教学设计采用图像解构方法,分解美术作品中学科表现元素的教学设计方法,运用探索发现式学习方式实施教学,针对幼儿图像知觉引导展开实验研究,并将同样教学内容在不同年段幼儿及幼小衔接学生中进行教学比较,达成幼儿视知觉水平改善的研究目标。关键词 幼儿;视知觉;美术欣赏;图像解构中图分类号 G61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6017(2013)06-0016-06一、研究绪论人的眼睛在观看事物,物象投射在视网膜的意象被记忆储存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种记忆的图式,这为以后同一类物象视知觉感受后的匹配提供了“库存”图

2、式。这也是人丰富自己视知觉理解力所不断积累的图式。丰子恺先生在 90 多年前这样论述:“美术是为了眼睛的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文化。”“越是文明进步的人,眼睛的要求越是大。”“人为了有眼睛,故必须有美术。”美术学习的视知觉经验,是美术活动里儿童探询问题方法整体的知觉积累。当儿童看到经典艺术家作品、传统文化图像(作品图片)或者其他图片时,教学活动所创设的某种情境,为他们提供了回归视知觉经验的最佳途径。二、问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对于美术文化的理解,对于图形(图像)的知觉认识,来源于教师所呈现(给予)的某种类型的图像信息。例如,幼儿园常态中的美术活动里

3、,相当普遍地使用简笔画、卡通形象的图形教学,这些图像信息对于幼儿的审美知觉影响,往往会使其对美术文化的理解从小就产生偏差与误解。(二)研究的问题幼儿期儿童美术活动中的欣赏引导,决定了幼儿对美术文化的基本理解水平。幼儿对何种图像信息的知觉,决定了其对美术文化的认识水平。欣赏传统美术文化和人类历史上经典美术文化(作品与图像),作为幼儿美术启蒙学习的内容,改善当下幼儿园美术教学中选择、使用图形(图像)的状况,让幼儿积累美术文化的“库存”图式,可提升幼儿知觉美术文化的水平。三、研究方法(一)图像分解法根据教学主题,研究者采用图像解构方法对美术作品、摄影图片进行分解处理,并以此思路构成美术欣赏环节的教学

4、设计及 PPT 课件制作。(二)案例实验法采用幼儿个体实验与班级群体实验结合,幼儿园实验与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幼小衔接实验结合,验证实验用图像素材对儿童知觉感受、表现的影响水平。(三)综合分析法采用现场采访、课堂教学实录中师生对话分析、儿童作业分析等综合方法,对幼儿群体的视觉感知水平进行研究与分析。(四)论证案例实验与分析后的理论总结。四、研究设计美术课程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创造为特征。因此,课堂上幼儿如何看成为美术学习目标达成的关键因素。选择经典美术作品、传统文化图像,提供给幼儿作为欣赏素材,在欣赏教学环节中,采用对图像(作品)分解的方法,启发其对美术文化的较深入知觉和理解,在视觉感受

5、的逐步积累中,不仅可以改善幼儿整体视知觉水平,而且还可以促进他们对美术文化的理解水平。具体的图像分解构成设计方法为:(一)第一,解构所要欣赏的美术作品(图像)中蕴含的学科元素;第二,解构摄影图片中实际生活物象形态与美术作品关联的学科元素,由此构成美术教学 PPT 演示文本课件(本课题素材:汉代帛画;相关图像分解图、主题:太阳里面有金乌)。本课欣赏素材,将改变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概念图形单纯临摹的低水平模仿教学,引导幼儿对美术文化开始关注,逐渐积累美术文化的“库存”图式,提升幼儿视知觉感受水平,形成初步的艺术感觉。(二)采用探究学习方法。结合图像解构后作品(图片)特殊的视觉呈现式样,使美术课堂上的美

6、术欣赏由原先小学生单纯地看,美术教师认知式的讲述方式,转化、改变为启发学生探索性地“看见”(自主发现)作品(图片)中蕴涵的问题所在,并能够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每个孩子经过这样的视觉思维引导转换过程,形成个人(主体)对美术作品认识水平上的重构,达到改善幼儿美术欣赏知觉水平的目标。五、实验对象及变量(一)实验对象被试选择 4 岁幼儿 1 名、5 岁幼儿 1 名,幼儿园中班、大班、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各三个班儿童。(二)实验变量自变量:美术学习中,改善幼儿欣赏美术作品的图像知觉水平,需要“实施图像解构方法分解美术作品”“美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实验中这两点为刺激变量,是引起幼儿美术整体知觉感受

7、能力与表现能力发生变化的原因。因变量:“幼儿视觉观赏方式的改变”是本研究的反应变量,是受自变量影响的变量,是自变量作用于被试群体后产生的效应,是研究者要测定的研究假设的结果变量。六、实验过程(一)实验教学(案例 1)被试为 5 岁幼儿园幼儿 1 名,4 岁幼儿 1 名,教学环境:半家教性质(在美术学院教室实施教学),5 岁幼儿学习美术的时间为三次(每次两小时),4 岁幼儿为第一次来学习。问题:在幼儿园美术活动里,“太阳”是个常见的学习主题。但是,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在教授儿童画太阳时,基本上都是采用简笔画图形的临摹,不仅作业效果单一,抑制幼儿思维方法与认识水平,而且,缺乏对幼儿进行美术文化的引导,

8、更缺乏在感受文化的基础上,幼儿主动知觉图像形态带给其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思维的发散和认识问题思路的开启。幼儿美术表现的问题:实验开始前,在多所幼儿园摸底教学,5 岁幼儿画太阳。教师提示幼儿:有没有画过太阳?(幼儿齐声回答:画过。)有没有画过小鸟?(幼儿齐声回答:画过。)教师引导:请大家画出与太阳主题相关的画。在作业中,能够看到目前大多数幼儿园临摹教学的影响痕迹,画面上多呈现出太阳放光芒的形态;鸟的形态,均是当下幼儿园教学中临摹成人简笔画的样子(被试幼儿参加了摸底教学,同样画出这类简笔画图形)。(二)实验教学设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先民对太阳的崇拜由来已久,几千年中不断有表现太阳主题的创造活动,今天

9、能够看到很多精彩的作品,这是引导儿童审美知觉改善的我国自己的优秀文化素材。教学内容:作品欣赏图像资源为,长沙马王堆出土汉代帛画太阳里面有金乌,四川金沙遗址出土金箔四鸟追日,宁夏贺兰山岩画太阳神,彩陶中太阳主题的纹样等。图像解构设计处理 1:整体教学设计之前,教师选择教学主题所要讲述的有关“太阳”的中国传统美术作品 3 幅4 幅,与学科要素相关的摄影图片 2 幅4幅,分别进行图像分解处理,采用对画面形态解构的方法,将作品表现形式与方法分步骤呈现,并以此为基础制作 PPT 课件,旨在强化幼儿在知觉图像画面的欣赏过程,能够唤起生活经验与过去已有的相关审美经验,逐步对主题图像里所蕴含的美术学科要素自主

10、地解构与重构。图像解构设计处理 2:对美术作品图像既解构画面、分解形态,又采用教师现场即兴演示、制作引导性道具的方法,例如,对作品四鸟追日在分解画面形态、感受图像的基础上,教师根据作品的物象形态即兴撕出表现理解的道具,供幼儿在课堂上深化感受。又如,将主体图形与背景画面制作成 Flash 动画,在课堂欣赏环节演示,引导幼儿更容易理解太阳这一主题的学科表现意图。方法:视觉感受,知觉经验唤起。教师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太阳”主题的图像(图片),引导幼儿根据主题图像欣赏的过程,知觉其形态及蕴含的美术文化,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独特的认识,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太阳”主题的过程中,逐步对自己的美术文化发生

11、兴趣。(三)教学过程描述欣赏环节 1:教师呈现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太阳神鸟金饰(金箔)图片;教师引导:古代人的太阳光芒是这样表现,像火轮一样的形态,在太阳周围,有四只鸟围绕着,这样的图形被称为“四鸟追日”。问题:小朋友们,鸟能够追上太阳吗?为什么鸟围绕着太阳飞呢?幼儿兴奋回答问题(略)。教师动手演示:即兴拈起一张纸,叠两折后,撕出“太阳纹”形态,呈现给幼儿看(此环节的目的,旨在引导幼儿们更深入认识旋转的太阳形态)。孩子表现:5 岁幼儿在知觉感受引导后再画太阳。画出她所理解的“四鸟追日”。这一表现是她对“四鸟追日”图形的理解。作业图形有参照性表现的痕迹,但基本造型是幼儿个人主观的表达,线条、形态呈

12、现出稚拙的样式。表现结果分析:由于图像形态的引领,儿童原来固化的“太阳放光芒”记忆被当下呈现的“四鸟追日”图形替代。欣赏环节 2:图像欣赏感受(教师呈现彩陶纹样中的太阳纹)。幼儿从来也不知道这样的图形是表现太阳主题,因此,对这个信息的刺激反应比较强烈,感觉好奇。教师借势强化引导幼儿根据图像中的形态与纹样进行自主表现。在动手过程中完成对线条构成纹样的知觉表达,这其中的指导要点为,教师需要分析线条的构成组织,启发幼儿观看图形纹样时分辨纹样的线条组织,表现时的心理状态需要安抚幼儿逐步有作画时的耐心,在非智力因素的积累方面给予特别关注。表现与画面效果:5 岁幼儿在表现时,开始画出的形态比较小,在教师的

13、引导性提示下,形态逐渐扩大、线条趋于流畅,并基本完成画面的布局。由于教学时间限制,作业没有全部完成。(见过程与作业图)画面上幼儿独特的线条运动笔触、表现时的动作和作画构成中个人不断唠叨的话语,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欣赏环节 3:图像(教师呈现贺兰山岩画中的太阳神形态),此刻幼儿嘴巴发出怪叫,说“太难看了。”教师引导孩子思考,远古人为了祈福与保佑自己的生活,以崇拜太阳神作为自己心中的表现的主题,在观看图像中启发幼儿,面对在岩石(山石)上凿刻出的岩画,这样的图像肌理,自己表现这个太阳神形态时,能否采用其他工具、材料、方法来表现呢?幼儿与教师讨论后选择工具与材料,在教师的帮助下,选用白色油画棒,在

14、画纸上用线条勾画出太阳神形态,再用水粉颜料涂抹覆盖后,形成油水分离的画面效果。(见过程与作业图)小结:本教学实验证明:人的眼睛这一主要“感官不纯粹是接收信息的工具,感官的活动是一般心理活动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持续不断地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是神经系统开动起来的基础。”儿童之所以对图像的敏感度能够在教学环境中不断调节,就在于美术活动中欣赏教学的引导,其重要性是,儿童(学生)视觉的感悟水平,决定其动手表现的图式,欣赏的眼光是儿童(学生)审美过程最重要的核心能力。教学必须关心儿童(学生)在诠释不同视知觉图像背后所反映出的人文、社会、社会议题,每个儿童(学生)的视觉文化素养,是在对自己视知觉感受到的不同图像

15、解读中,在自我诠释后作用于行为的指令和结果中,不断地形成某种文化的积淀。(四)实验教学(案例 2)4 岁幼儿画太阳。基于这个儿童眼睛及心理思维上的原有感知水平,教师在图像呈现时再次进行选择(作品:汉代帛画),以汉代帛画作品文化性渗透欣赏教学过程,此刻的教学无需教师多说什么美术学科问题,主要在于引导幼儿看(感悟)到画面中有什么?此画面里“太阳里面有金乌”,是引导孩子深化内心感悟的焦点,幼儿的画面呈现效果也是由对这一主题的个人理解而产生的表达。表现过程分析:“太阳里面有金乌”这个主题对幼儿的心理上产生较大影响,表现时他的画面上线条呈现出颤抖的运行轨迹,这是其小手骨骼、肌肉发育过程中的自然状态。从画面上看,幼儿能够理解教师给其欣赏的作品图像,表现时根据个人的知觉,画出自己感受后的太阳形态。虽然画面中的形态似乎与鸟的形态有差异,但是,在幼儿心中,这一表达可能是他认为合适的,教师在教学里需要关注孩子在表现中的特殊心境。这个 4 岁幼儿的表现过程,整个身心状态很放松,线条的勾勒到涂色,教师都没有任何限制,就是给他提供欣赏感受的平台,让其能够自由地表达个人对古人表现太阳主题的独特感受。(见过程与作业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