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93159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2.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43页
2016年高考生物增分策略通用版课件:5.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增分策略 2016年高考 生物 5.生命活动的调节 (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3.人脑的高级功能()。4.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5.脊椎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一 神经调节1兴奋的产生机制Na流入细胞内、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2兴奋的传导方向:双向传导。(1)膜外: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流动方向相反。(2)膜内: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流动方向相同。3兴奋的传递(1)特点:单向传递。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2)传递过程中的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3)与神经递质分泌有关的细胞结构有:高尔基体、线粒体、突触小泡、细胞膜等。4关注2个易错点(1)产生感觉不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完整:能产生感觉。切记反射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2)动作电位的产生不一定是一次刺激引起的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阈值),才能产生动作电位。反射弧的判断1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相关知识。据图可知,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所以感受器在骨

3、骼肌中,故A项正确。由于b处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则d为传出神经,故B项正确。从a到d没有效应器,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故C项错误。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有兴奋的传递,c处为突触,可检测到神经递质,故D项正确。C 2如图表示人体排尿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在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B若抑制某神经元的呼吸作用,将会影响兴奋的传递C新生婴儿的兴奋,就会引起兴奋;正常成年人的兴奋,不一定兴奋D在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大脑皮层会产生尿意由图示突触的结构和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推出分别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效

4、应器,为突触;在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若发生反应,说明反射弧完整和正常,否则,反射弧不完整、不正常。兴奋的传递过程中发生了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此过程需要消耗能量,若抑制某神经元的呼吸作用,将会影响兴奋的传递。新生婴儿大脑发育不健全,对低级中枢的控制能力极差,而正常成年人可以自主控制排尿。在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兴奋能传到,但不能传到大脑皮层。D 3.为验证反射弧的组成与作用,某同学提出了以下实验思路:取蛙1只,捣毁该蛙的脑,将其悬挂起来。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如图),观察是否屈腿。洗去H2SO4,再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测量该刺激与屈腿是否同时发生。分离得

5、到该蛙左后肢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用电刺激直接刺激腓肠肌,观察其是否收缩。用电刺激直接刺激上述标本的腓肠肌肌细胞,在坐骨神经上是否能测量到电位变化。(说明:实验条件适宜;实验中的刺激强度足够;屈腿反射属于屈反射)请回答:(1)设计表格,并将预测的实验结果与结果的原因分析填入表中。(2)为了验证屈腿反射的反射中枢所在部位,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写出第项实验思路。(1)屈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该蛙屈反射的反射弧完整,可对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需要一定的时间,故该蛙左后肢趾端受刺激在先,屈腿反应在后。腓肠肌细胞接受刺激后,可产生兴奋,引起肌肉收缩。神经肌肉接点类

6、似突触结构,兴奋不能由腓肠肌细胞逆向传递到坐骨神经。(2)可破坏该蛙脊髓,刺激右后肢趾端,观察屈反射是否发生来验证屈反射的反射中枢所在部位。因步骤已破坏了左后肢,故步骤需刺激其右后肢的趾端。答案:(1)验证反射弧的组成与作用实验的预测结果及结果分析表(2)捣毁该蛙的脊髓再用1%H2SO4溶液,刺激其右后肢的趾端,观察是否屈腿思路预测结果结果的原因分析是反射弧完整,能够对刺激作出反应否刺激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需要时间,故刺激与屈腿不会同时发生是电刺激使腓肠肌的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或兴奋,引起肌肉收缩否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是单向的,故坐骨神经上测不到电位变化兴奋的产生与传导4取出枪乌

7、贼完整无损的粗大神经纤维并置于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G表示灵敏电流计,a、b为两个微型电极,c为刺激部位,阴影部分表示开始发生局部电流的区域。下列关于该图的叙述错误的是()A静息状态时,神经纤维膜外侧为正电位,神经纤维膜内侧为负电位B局部电流在神经纤维膜外侧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C刺激c处,兴奋在神经纤维膜外侧传导方向是双向的D刺激c处后,电流计指针可发生两次偏转当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内侧是负电位,膜外侧是正电位,A正确。兴奋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C正确。在c处给予一个强刺激,当b 点 兴 奋 时,a 点 并 未 兴奋,即b点膜外是负电位,而a点膜外是正电位,

8、此时膜外局部电流从a点流向b点,电 流 计 指 针 发 生 偏转;同理,当a点兴奋时,b点并未兴奋,此时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所以电流计指针偏转两次,D正确。B5用图甲装置测量神经元的膜电位,测得的膜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图乙显示的是膜外电位变化 钠离子大量内流发生在cd段 ab段为静息电位 将刺激点移到X处,显示的膜电位变化相反A BCD静息状态时,膜电位是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从电位的变化特点结合题图可知,图乙显示的是膜外电位的变化,正确;bc段是钠离子大量内流导致的,而cd段是由于大量钾离子外流导致的,错误;ab段膜外电位一直保持正电位,是静息电位,正

9、确;将刺激点移到X处,膜外电位依然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再变回正电位,错误。B6科学家以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为实验材料,研究细胞外Na浓度对枪乌贼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其中曲线1表示神经纤维处于正常海水中的动作电位,曲线2表示神经纤维处于海水和葡萄糖溶液(除Na外,其他与海水浓度相同)混合配制的溶液S中的动作电位。图甲、乙、丙的溶液S中海水所占体积分别是71%、50%、33%。请回答下列问题:(1)枪乌贼体内神经细胞内、外两种主要的阳离子分别是_其电位产生的物质基础是_。(2)在本实验中,改变溶液S中海水所占体积,实质是改变_。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膜外Na浓度_

10、(填“高于”“低于”或“等于”)膜内Na浓度。(3)由图可知,图甲、乙、丙的三种溶液S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_(填“相等”或“不等”)。细胞外Na浓度对枪乌贼动作电位的影响是_。(1)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细胞外的浓度则相反,故其电位产生的物质基础是细胞内外Na和K浓度的不均匀分布。(2)在本实验中,改变溶液S中海水所占体积,就是改变海水的浓度,实质是改变细胞外Na浓度。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Na浓度,Na内流会引起动作电位的产生。(3)图甲、乙、丙中曲线1和曲线2的合并处的电位值相同,说明这三种溶液S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比较三幅图中

11、的曲线2可知,降低细胞外Na浓度会导致动作电位幅度(峰值)和上升速度的下降。(1)K和Na Na和K浓度的不均匀分布(2)细胞外Na浓度 高于(3)相等 降低细胞外Na浓度会导致动作电位幅度(峰值)和上升速度的下降兴奋传递的结构与机制7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A项,神经递质存在于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生物

12、膜的分隔作用可避免其被细胞内的其他酶系破坏。B项,神经细胞上的神经冲动属于电信号,神经递质属于化学信号,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C 项,从 图 中 可 以 看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的效应是引起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使下一个神经细胞兴奋或抑制。D项,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若兴奋则Na内流,若抑制则Cl内流。D 8下图甲和乙分别表示反射弧结构和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图甲中的兴奋传导方向依次为A、C、B、D、EB图甲中B处,兴奋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图乙中三大系统产生的信号分子进入内环境后只被本系统细胞、器官识别D免疫系统释放的信号分子主要包括抗

13、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图甲中位于上方的神经有神经节,A为感受器、C 为中间神经元细胞体、B为神经中枢中的突触、D为传出神经元、E为效应器,兴奋传导方向依次为A、C、B、D、E,A正确;B为突触,兴奋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图乙所示三大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产生的信号分子可以被其它系统细胞、器官识别,如神经组织中的神经细胞、免疫器官的细胞也有接受激素(如胰岛素)的受体,C错误;免疫系统释放的信号分子主要指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D正确。C9.大多数有机磷农药、蝎毒都属于神经毒素。其中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酶活性受抑制,蝎毒的作用是能破坏膜钠离

14、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据右图回答,如果分别使用有机磷或者蝎毒,引起的后果正确的是()A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B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c点保持静息电位C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D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c点产生动作电位有机磷对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没有影响,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进入突触间隙;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酶活性受抑制,导致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不能被分解而持续刺激突 触 后 膜,产 生 动 作 电位;蝎毒的作用是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导致动作电位无法形成,在a点给予刺 激,无

15、 法 形 成 动 作 电位,不会产生神经冲动,b点没有电信号的作用,不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后膜也不会产生动作电位。A 10图甲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流计(两电极位于Q点位置的膜外和膜内)、(R处和S处电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给予适宜刺激后,电流计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电位变化对应于PQ兴奋传导过程B电流计记录到处电位值时,Q处无K外流C电流计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D若S处电极移至膜外,电流计的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电位变化表示受刺激后由静息电位形成动作电位,可表示兴奋的产生过程;处表示恢复为静息电位,静息电位

16、产生的原因是K外流;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是由于R处带正电荷,S处带负电荷,与图乙基本相同;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从图示结构看,兴奋不能传递到S。C 与神经调节有关的实验分析与探究11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先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注:“对照”的数值是在含氧培养液中测得的(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2)静息电位水平是影响细胞兴奋性水平的因素之一,图中静息电位数值是以

17、细胞膜的_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水平定义为0 mV。据图分析,当静息电位由60 mV变为65 mV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_。(3)在缺氧处理20 min时,给予细胞25 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_(能/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判断理由是_。(4)在含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主要在_合成。在无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含量逐渐减少,对细胞通过_方式跨膜转运离子产生影响,这是缺氧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的可能机制之一。(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且从坐标曲线中也可以看出,自变量为缺氧时间(横坐标)。(2)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将膜外电位水平定义为0 mV,则膜内静息电

18、位为负值。当静息电位由60 mV变为65 mV时,阈强度变大,说明神经细胞兴奋性水平降低。(3)由阈强度坐标曲线可知,在缺氧处理20 min时,阈强度在34 pA左右,给予细胞25 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时,因其小于阈强度,所以不能引起神经冲动。(4)在含氧培养液中,细胞主要进行有氧呼吸,产生ATP的场所主要是线粒体。在物质跨膜运输过程中,只有主动运输是耗能的。在无氧培养液中,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产生ATP少,这将对主动运输过程产生影响。(1)缺氧时间(2)外 降低(3)不能 刺激强度低于阈强度(4)线粒体(或线粒体内膜)主动运输12.右面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

19、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2)用b刺激骨骼肌,_(填“能”或“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处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判断实验:如果_,表明传出神经受损。如果_,表明骨骼肌受损。如果_,表明部位d受损。(1)根据反射的定义,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有刺激、有反应、有神经系统的参与。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没有神

20、经系统的参与,故不属于反射。(2)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传出神经,故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因为传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d),突触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只能由传出神经传到肌细胞,而不能由肌细胞传到传出神经。(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如传出神经受损,则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c测不到电位;如骨骼肌受损,则直接刺激 骨骼肌不会收缩,如部位d受损,则用a刺激神经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c应测到电位,但传不到骨骼肌,骨骼肌不会收缩;直接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会收缩。(1)不属于(2)不能(3)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用a刺激

21、神经,在c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二 体液调节1牢记激素的来源及相互关系2理解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1)分级调节:激素的分泌调节一般要经过下丘脑垂体相关腺体三个等级。(2)反馈调节:相应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活动的调节过程,目的是保持相应激素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3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酶、神经递质与激素的比较1关于人体内激素和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B高效性是酶的重要特性之一C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D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可影响细胞的代谢一些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一些激素的化

22、学成分不是蛋白质,如性激素的成分是固醇,A错误;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多样性的特点,B正确;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C正确;激素通过与靶细胞结合传递信息,影响靶细胞的代谢活动,D正确。A 2人体内酶、激素、神经递质等三类物质()A均是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B都是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C都是运输到靶细胞处才能发挥作用D均具有信息传递作用人体内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激素和递质不都是蛋白质,如性激素为脂质,乙酰胆碱为有机碱,A错误;有的酶在细胞外发挥作用,C错误;酶只有催化作用,D错误。B 激素的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3.如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缺碘时

23、激素和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B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激素分泌过多C图中仅a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D寒冷环境中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上升由图可知,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激素。人体缺碘会引起甲状腺激素合成量不足,从而引起激素和分泌量增多,A正确;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特征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B正确;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即负反馈作用,故a、b处箭头均表示负反馈调节,C错误;寒冷环境中人体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相对增多,D正确。C 4.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如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运输刺激使下

24、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动物被运输过程中,接受相应刺激,引起下丘脑分泌 激 素 的 过 程,属 于 反射,其 结 构 基 础 是 反 射弧,A项正确;图中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M,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B项错误;由图可知,运输刺激导致动物皮质醇分泌量增多,通过负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进而抑制肾上腺皮质的分泌活动,使皮质醇含量逐渐恢复,C、D项正确。B5.如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

25、。回答下列问题:(1)A、B和C三种激素的名称依次是_。(2)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时,血液中C的含量增加,则机体的产热量会_,成年个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_。(3)怀孕母亲缺碘时,C分泌量下降,通过反馈调节,使A和B的分泌量_,结果甲状腺增生,胎儿的发育会受到影响,尤其_的发育受到的影响最大。反馈调节是指_。(1)下丘脑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B),促进甲状腺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C)。(2)当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C)含量过多时,机体产热增加,成年个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3)怀孕母亲缺碘时,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较低,通过反馈调节,促甲状腺激素释

26、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结果甲状腺增生,胎儿发育会受到影响,尤其是脑的发育受到的影响最大。(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2)增加 增强(3)升高 脑 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6Kisspeptin,简称Kp,是Kp神经元产生的一类多肽类激素,它通过调节生物体内雌激素含量来调控生殖活动。.通常情况下,下图中的过程参与鹌鹑体内雌激素含量的调节;排卵前期,启动过程进行调节。据图回答:(1)神经元内合成Kp的细胞器是_。Kp作用的靶细胞是_。器官A是_。(2)在幼年期,通过过程反馈调节,Kp释放量_,最终维持较低的雌激素含量;排卵前

27、期,启动过程的生理意义是_,促进排卵。.Kp10是Kp的一种。为研究Kp10对鹌鹑产蛋的影响,对生长至20日龄的鹌鹑连续20天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Kp10,从产蛋之日起统计每日的产蛋率,结果见下图。(3)据图可知,Kp10_(填“影响”或“不影响”)鹌鹑开始产蛋的日龄。在50日龄内,Kp10影响产蛋率的趋势是_。.综合分析(4)综合、分析,推测Kp10调控鹌鹑产蛋的方式属于_调节。(1)由题干Kp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类多肽类激素可知,合成Kp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其靶器官由图可知应为GnRH神经细胞,即下丘脑细胞;由器官A产生促性腺激素,可知A为垂体。(2)过程抑制Kp神经元活动,故Kp释放量减少。促

28、性腺激素能促进排卵,而过程能促进下丘脑释放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释放促性腺激素,进而促进卵巢合成、释放较多的雌激素,从而促进排卵。(3)由图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第42天都开始产蛋,因此Kp10不影响鹌鹑开始产蛋的日龄;在4250日内,实验组的产蛋率都高于对照组,且逐渐增加,因此,Kp10在50日龄内能促进鹌鹑的产蛋率,且随时间延长,促进作用加强。(4)综合上述分析,Kp10在雌激素的刺激下由神经细胞产生,存在神经调节,而Kp10能调节雌激素的分泌,进而促进排卵,存在体液调节,故此过程由神经体液共同调节。(1)核糖体 GnRH神经元 垂体(2)减少 通过反馈调节使Kp释

29、放量增加,最终维持较高雌激素含量(3)不影响 随着日龄的增加,提高产蛋率的作用逐渐加强(4)神经体液激素的功能及其分泌调节的实验分析与探究7为研究影响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的因素,研究者从刚宰杀的大白鼠体内分离新鲜的下丘脑和脑垂体。然后把这些结构单独或一起培养于含有或不含有甲状腺激素的培养基中,培养后测定培养基内TSH的浓度,结果如图:(1)实验中,设置A瓶的目的是为了说明_。(2)与A、C瓶对比,D瓶和E瓶的结果说明_。(1)A瓶没加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激素,只有培养基,起空白对照作用,目的是排除培养基对实验结果的影响。(2)比较C、D两瓶,可以说明甲状腺激素能够抑制垂体分泌TSH,而E

30、瓶比C瓶产生的TSH量多,说明下丘脑有促进垂体分泌TSH的作用,实际上是下丘脑通过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产生促甲状腺激素。(1)培养基不会产生TSH(或不含TSH)(2)甲状腺激素能够抑制垂体分泌TSH,下丘脑能促进垂体分泌TSH8某同学为研究甲状腺的功能,提出以下实验思路:将若干只未成年小鼠分为2组:甲组:不切除甲状腺(假手术)乙组:切除甲状腺实验开始时和实验中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耗氧量和体长,并记录。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要求与说明:假手术指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耗氧量用单位时间的氧气消耗量表示;实验持续时间合适;实验条件均适宜。)请回答:(1)实验目的是_。(

31、2)预测实验结果(在坐标系中用耗氧量和体长变化的示意曲线表示)(3)分析与讨论:用耗氧量作为检测指标的依据是_。切除甲状腺后,小鼠体长变化的原因是_。上述分组时,还可增设丙组作为实验组,丙组:_。(1)从题干给出的信息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甲状腺的有无,由于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合成和分泌,故自变量是甲状腺激素的有无,因变量是耗氧量和体长,因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甲状腺激素对小鼠耗氧量和体长的影响。(2)预测实验结果其实是对实验的因变量进行描述,作图时应对实验的两个因变量都进行预测,指明每条曲线的含义。同时注意图像的科学性、直观大方等。(3)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的功能,细胞代谢增强,耗氧量必然增加

32、,因此乙组与甲组相比耗氧量会有所下降,而甲组不变;甲状腺激素还有促进生长发育的功能,乙组甲状腺激素缺乏,小鼠生长发育停滞,体长不变,而甲组生长正常,体长增加。要证明小鼠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与甲状腺激素有关,还可增设丙组,即切除甲状腺、给予甲状腺激素(或不切除甲状腺、给予甲状腺激素)。(1)研究甲状腺激素对小鼠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或耗氧量和体长)的影响(2)如图(3)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此过程需消耗氧 甲状腺激素缺乏,小鼠生长发育停滞 切除甲状腺、给予甲状腺激素(或不切除甲状腺、给予甲状腺激素)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综合提升题型一 膜电位变化引起的指针偏转1以下是测量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情况的示意

33、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测出的是动作电位B图甲中的膜内外电位不同,主要是由于K外流形成的C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会引起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两侧快速传导甲图为静息状态,膜内外电位差是静息电位,A错误;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是由K外流造成的,B正确;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当 兴 奋 传 至 电 流 表 一 极时,两极间会有电位差,指针会发生一次偏转后回复,兴奋传至电流表另一极时,指针会发生一次反向偏转后回复,C正确;在神经纤维上,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D正确。A2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

34、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B电表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C电表只能发生一次偏转D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a点受刺激时,由于Na内流导致膜外电位变化是由正变负,电表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而由于 兴 奋 在 突 触 处 单 向 传递,电表只能发生一次偏转。由于刺激a点后,电表都发生了偏转,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D 3下图甲所示,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做材料,在神经纤维的表面,放置两个相距12厘米的电极a和b,在图中的刺激点给予较强的电刺激。依据观测到的电流表指针偏转(向左为正,向右为负)情况,绘出的曲线如

35、图乙,正确的是()A BCD该电流表测量的是膜外的电位变化,由图甲知a处先兴奋,膜外电位变为负电位,指针向左偏转一次,随后b处兴奋,指针向右偏转一次,故此过程中电流表指针应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项符合题意。D 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分析4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因肾上腺素可作用于心脏,所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

36、内脏神经支配)和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完成调节);肾上腺素为动物激素,是通过血液(体液)运输到心脏的。C 5下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饭后血糖升高时,人体可以通过“内刺激ACD”,促进胰岛素的分泌B当人的手被针刺时,可以通过“外刺激ACDF”,使手缩回C人在寒冷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外刺激ACD”,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D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能完成H过程饭后血糖升高时,人体可以通过“内刺激神经系统胰岛胰岛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使血糖降低,A项正确;当人的手被针刺时,外刺激直接通过神经系统到达效应器,使手缩回,B项错误;人在寒冷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外刺激神经系统肾上腺肾上腺素”

37、,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C项正确;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通过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及垂体,下丘脑属于神经系统,D项正确。B6肾上腺素和迷走神经都参与兔血压的调节,回答相关问题:(1)给实验兔静脉注射0.01%的肾上腺素0.2 mL后,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活动加强加快使血压升高。在这个过程中,肾上腺素作为激素起作用,心脏是肾上腺素作用的_,肾上腺素对心脏起作用后被_,血压恢复。肾上腺素的作用是_(填“催化”“供能”或“传递信息”)。(2)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在此过程中,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_调节。乙酰胆碱属于_(填“酶”“

38、神经递质”或“激素”),需要与细胞膜上的_结合才能发挥作用。(3)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在作用于心脏、调节血压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_(答出一个特点即可)。(1)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是肾上腺素的靶器官,激素发挥作用后都被灭活。肾上腺素作 为 信 息 分 子,可 以 传 递 信息。肾上腺素没有酶的催化作用或能源物质的供能作用。(2)据题意可知,刺激神经末梢,使其释放神经递质使心脏的活动和血压改变,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乙酰胆碱属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传递时发挥作用的信号分子,即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其他信号分子一样,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3)根据以上两题及相关知识可知,激素和神经递质在信息传递方面具有一些相同的特点,如发挥作用后都会失活,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等。(1)靶器官 灭活 传递信息(2)神经 神经递质 受体(3)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