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3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宿山高中 王高永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据陈杞世家:“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商,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材料中包含的准确信息有西周政权的建立 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子弟受封于陈国 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特征A B C D2、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A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和郡县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C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 D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3、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
2、度的是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4、“鞭打春牛”是我国立春重要的民俗节目(右图)。春牛不是活的耕牛,而是泥捏纸粘的假牛,也叫“土牛”。据考证,这一风俗在周代已经出现,周礼月冷中的“出土牛以送寒意”就是最早的记述。“鞭打春牛”的习俗,反映了A我国古代对牛的高度重视 B牛耕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并推广 C
3、是我国古代农耕经济发达的标志 D说明生产方式对生活习俗的巨大影响5、以下为青铜文物、文物上的拓片(钟鼎文)及其部分译文,联系商周历史,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已达很高水平 钟鼎文是一种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 拓片部分内容涉及到西周王朝建立 现存的商周时期青铜器全部为礼器 A B C D6、五行大义(隋朝)社会等级排序:仕 庶 农 商 工; 二十五等人图(唐朝)社会等级排序:士 工 庶 农 商.对以上两文献社会等级的排序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反映了所属时代社会观念的变迁;仍然受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影响;工匠身份在唐代发生了明显变化;唐朝放弃了农本政策A. B. C. D.7、先秦诸子中
4、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弱者,道之用” 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8、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对这里“离经叛道”的准确理解应该是 A彻底否定孔盂之道 B倡导君民共主 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D挑战正统儒学权威9、以下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中国后,国人在某茶馆中的言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日本要这么多赔款,中国砸锅卖铁也不够给 B日本人比英国人的胃口还大,这条约比南京条约厉害多了 C日本人要在中国开厂,我们这些办厂的人日子更
5、难过了 D听说有的青年去了日本,研究日本强大的原因,还成立了同盟会10、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说“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对应组,不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林则徐抗英 B马关条约反割台斗争C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 D辛丑条约洋务运动11、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 A建立民主共和国 B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D挽救民族危亡12、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A中国
6、同盟会 三民主义 B中国同盟会 中华民国C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3、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 (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A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 D民主与科学14、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以下六个阶段:尊敬时期(18世纪),轻视时期(18401905),乐善好施时期(19051937),赞赏时期(19371944),清醒时期(19441949),敌对时期(1949)。其中第4阶段看法的成因是中国 ( )
7、A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 B成为抗击法西斯的重要力量C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D成为美苏冷战的前沿15、下图反映的是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它 对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有使中国的社会矛盾复杂化 使中国社会的性质特殊化 使中国革命斗争长期化 使中国社会的政治力量多元化 使中国近代化举步维艰A B C D16、 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在诗作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D西方餐饮的传
8、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17、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身。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 )A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 B严复的中体西用观点 C维新派的民权意识 D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主张18、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B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C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C开辟经济特区 D
9、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9、1958年7月台湾当局利用美国进攻黎巴嫩的机会叫嚣“反攻大陆”。7月18日晚,毛泽东作出炮击金门的指示,意在击美,支援阿拉伯人民。8月底,美国撕下了“盟友”的假面,丢下台舰掉头遁去。毛泽东决定以民族大义为重,暂缓收复金、马,并亲自写下告台湾同胞书,指出“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由此可见当时地区局势动荡不安 中共有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想法美国避免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 “台独”势力开始猖獗A B C D20、新中国“世界观”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60年代,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
10、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第三阶段中国政府在“和谐世界”理念下重大举措不包括A达成“九二共识”,促成两岸关系的发展B深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加入APEC和WTO,融入全球化进程D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维护地区稳定和安全二、非选择题(共计60分)21、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包罗宏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材料一 教育思想的创新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网络搜集到了下面的图片,并做了注解。孔子讲学图 孔子盘坐于台席,弟子跪围于四周。众弟子年龄悬殊,衣着各异。材料二 治国理念的发展在董仲舒看采,天具有仁义礼智信,天地有上下之别,人间有
11、尊卑之别。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合于天道的伦理范畴。中国哲学与文化 材料三 义利观念的进步 “君子喻(看重)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正其谊(义),则利自在;专去计较利,未必有利。”朱熹 徽商大多习儒出身,他们读书明理,能“审时度势,察低昂,精筹算利必倍。”徽商鲍雯,“惟以至诚待人,人亦不君欺,久之,渐至盈余”明、清两代,徽州之所以建有那么多书院、祠堂、牌坊和其它公益事业,这正是徽商在“明道正谊”的思想影响下,亳不吝惜捐助的结果。 汪银辉朱熹理学在徽州的流传与影响请回答:(1)据材料一中的图片注解,概括指出孔子教育的特点。(2分) (2)据材料二总结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
12、识分别说明朱熹、李贽是如何对待这一思想的?(3分)(3)据材料三,孔子与朱熹的义利观有何不同?(2分)分析后者对古代徽商的影响。(4分)(1)重“礼”;有教无类。(2分)(2)三纲五常(“等级尊卑”);朱熹将之抽象为“理”,从哲学高度论证其合理性;李贽对之进行批判,主张个性自由,男女平等。(3分)(3)不同:孔子主张“重义轻利”;朱熹则强调“以义取利”(或“义”在“取利”中的重要性);(2分)影响:明理(明白事理);提高经营能力;讲求诚信,规范经商行为;重视公益事业。(4分)22(13分)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更大的贡献,就不仅要创造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
13、且要创造先进的政治文明。材料一 中国近代的历史发展表明,在如何突破传统政治文明,推进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衰落走向复兴的问题上,中国社会形成了改良和革命的两大政治力量。辛亥革命以革命的方式解决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文明选择问题,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的政治文明开始从传统走向现代。材料二 近代中国百年政治文明发展和转型的历程是艰难曲折的,然而,正是这曲折历程所形成的历史积淀、制度积淀和精神积淀却成为今日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资源。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实践的破产中,中国共产党深深地意识到:中国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想必须与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紧密结合。毛泽
14、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为纪念建党28周年而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奠定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取向,不仅从整个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大潮流来把握人民民主,而且从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的历史过程来把握人民民主。材料三 1979年邓小平进一步明确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政治发展,可以分为两大时期:一是政治形态复原时期,即使被“文革”扭曲的权力结构、制度体系、政治生活和观念形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二是政治形态转型时期,随着经济形态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服务计划经济为取向的传统的制度体系、政治生活和观念形态必将日益不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努力
15、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学习会议讲课稿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的具体表现?(2分)列举辛亥革命在现代政治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上取得显著成就(3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实践的破产的重要原因(2分)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中国和中华民国在政治文明制度建设上的本质异同点(3分)(3) 结合所学知识,为把“被文革扭曲的权力结构、制度体系、政治生活和观念形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以邓小平为核心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作了哪些努力?(3分)根据材料三,指出在政治形态转型时期,推动我国政治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创新的原因是什么?(1分)(1)
16、表现: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分)成就: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分)(2)原因:没有把民主共和的理想与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紧密结合。(2分)同:否定封建专制,实行民主政治。(1分)异:前者是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后者是资产阶级的民主。(2分)(3)努力:加强集体领导;健全三大民主制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3分)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分)23.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书认为,中国18402000年这160年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了三种道路的转化:18401949年10月前是中国“早期现代化”阶段,以资本主义现代化为主体;19
17、491978年是“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带有苏联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色彩;1979年至今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在政治经济方面走出了自己的道路。(13分) 请用史实简要说明中国是如何走第一种现代化道路?结局如何?(3分)中国走上第二条现代化道路的首要前提是什么?第二条道路是如何确立的?(4分)中国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转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20世纪90年代取得了什么具体成就?(3分)从中国现代化历程的转变和成就,你能得出哪些启示?(3分)22.道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工业化进程;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结局:在中国发展资本主
18、义的现代化尝试受到严重挫折。首要前提:实现民族独立。确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工业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立,权力高度集中。方式: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成就: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道路;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启示:现代化是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民族国家、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应结合本国实际,走符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24(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国经济特区之地理位置(右图)材料二 因为绝大部分海外华侨都是来自广东和福建省 的,所以两省被认为是吸引海外华侨投资者的最理想的地点。此外,它们非常远离中国
19、的主要人口中心,而国家的经济政治权力基础也许已经被看作是能够抑制在 经济特区贯彻市场导向的政策所带来的预料之中和预料之外的破坏性影响的积极因素。- 柯林麦克拉斯等著:1978以来的中国-改革、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材料三 关于中国经济特区的代表性观点肯定、乐观派观点否定、悲观派观点 政治方面明说论经济特区政策制定者们借助传统社会主义的方式,探索出一条有特色的社会主义路径经济特区政策制定者们在“类似租界区”内通过实行市场经济来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经济特区政策制定者们允许经济决策权力分散下放。经济特区政策制定者们借助解放体指令性经济的方式去颠覆社会主义政体暗示论社会主义和共产党也许能通过这样的革
20、新性实验得到壮大中国共产党也许最终失去对地方政府的集中控制,并且中国将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主导的社会 经济方面明说论国外资本家将大批资金和高科技注入迫切需要的中国经济国外资本家使用低廉的工资和恶劣的工作环境残酷地剥削中国工人经济特区扩大进出口,从而加速了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世界资本主义强权试图侵占中国市场,使中国经济转变为依赖型经济暗示论经济特区也许会防止中国经济的崩溃经济特区的经济改革造成收入不均和经济犯罪请回答:(1) 据材料一,概述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和特点。(2分)(2) 据材料一,中国最早设置的经济特区地理分布有何特点?结合材料二说明中央选择在此处设立经济特区的
21、原因。(3分)(3) 据材料一,浦东地理位置和经济上又具有怎样的开放优势?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决策的目的何在?(5分)(4) 材料三表明在中国发展经济特区这一问题上存在明显的争议,你认为双方争论的着眼点有何不同?反映的实质是什么?(3分)(1)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1分)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1分) (2) 特点:位于东南沿海(1分)原因: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便于吸引外资;远离国家政治经济权力中心,环境相对宽松、干扰少,有利于改革实验(2分)(3)优势: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国家进出口和贸易的主要港口;我国的经济中心,经济基础雄
22、厚,实力强;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主要桥梁(3分) 目的: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带动长三角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深化对外开放;(2分)(4)不同:肯定、乐观派着眼于发展生产力、加快国家现代化,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否定、悲观派着眼于其对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的影响,对资本主义的侵略表示担忧。(2分) 实质:姓资姓社问题(1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根据材料并结合
23、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评分标准:(1)观点层面:赞成(或正确)、反对(或错误)、片面等均可。观点明确,须有概括性表述(2分);(2)史实层面: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史实阐释(6分)反对:侧重于中国反应中的自我能动性,即从中国社会内部寻找社会发展的动因;赞成:侧重于西方冲击与中国学习或对抗西方的对应或相应性;片面:侧重于中国社会变迁是西方冲击和中国各种人物、政治斗争、思想文化相融合碰撞的产物,两种角度都涉及。(3)论证层面:要有一定高度,不是对史实观点的平行总结(4分)反对:该模式思想基础为西方中心论(欧洲中心论),是为西方对亚洲等地的殖民扩张辩护;赞成:运用事物普遍联系关系和内外因理论,指出中国传统社会缺乏变革的先决条件,无法独立衍生出近代化;片面:对上述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是中国内在动因主动改变和外部冲击被动反应相结合的结果。